基于创新实验的物理探究能力提升
2016-12-01胡大洲
胡大洲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从对学生观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实验原理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学会交流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实验教学当从营造创新情境、创新演示实验装置、拓展实验途径等途径进行。
关键词:创新实验;探究能力;初中物理
一、创新物理实验的设计背景
当前初中物理由于评价体系的指向偏差,使我们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步入两种误区:一是实验教学成了物理教学的“附属部分”,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理念上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多媒体进入课堂后,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和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和实际操作。这样的倾向造成许多教师疏于探究教学的钻研,造成师生探究能力的下降。二是实验探究教学时间少,只动手不动脑。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舍不得在实验上花时间,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按部就班、机械操作,学生做完实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实验成了一纸空谈,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物理实验的设计措施
1.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动作要稳、准、干净利落,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组装滑轮组时,预先在动滑轮下方的挂钩上吊上钩码;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
2.对学生实验原理方法指导
任何一个实验探究都蕴含着一定的原理、科学方法等,例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替代法等等。所以在要求学生探究某一规律时,必须让学生通晓所设计的实验的原理方法。例如下面是一种测量矿石密度方法中的测量矿石体积的实验过程:
由于矿石体积较大,不能放进量筒,这一实验过程主要是针对量筒不能直接测量矿石体积而设计的。提示学生:我们能否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将不便直接测量的矿石体积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水的体积?通过这一点拨,学生自然明白了以上测量的原理。为了对这个探究活动加以评价,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过程会造成测出的矿石的密度偏大还是偏小?
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创新实验教学
1.营造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日三餐山珍海味,也会有乏味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若始终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教学,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多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会吸引学生的视听,他们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2.参与实验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探究过程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讨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物理引言课中用透明钟罩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点燃的蜡烛,让学生猜猜究竟哪支先熄灭。大多数学生回答低的先熄灭,只有少数同学认为高的先熄灭,但不能说明理由。分组实验时发现有的小组的实验现象是高的先熄灭,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将沉于下方且二氧化碳不助燃,怎么是高的先熄灭呢?教师让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容器做实验,实验现象也有可能是低的先熄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3.创新演示实验装置,增加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些演示实验能见度小,实验效果不明显。教师除了利用教学多媒体的放大效应外,还应该在实验装置上创新,使实验效果更理想、更明显。例如在演示短路实验时,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一般有畏难情绪,或者干脆不做。实验改进如下:用锡箔纸代替熔丝,将电源电压降为3V,短路时可看到锡箔纸燃烧,效果很好。
4.改进实验方案,激发创新思维
滑动摩擦力大小测量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使其做匀速运动,因而弹簧测力计指针摆动不停,很难准确读数。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同学在设计实验时就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让弹簧测力计和木块保持不动,而拉动下面的木板,这样就不会出现指针不定的现象。这些小设计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学生既发展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弄懂了书本知识。
实验是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展实验教学新思路,大胆创新,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水平,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13.
[2]熊登伟.变革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探究能力[J].新课程,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