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9-11-09吴少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吴少英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基础是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础,而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是帮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精神内核的重要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运用基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攻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难关,为学生形成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供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因其词汇量储备较少,加之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障碍。古文的苦涩难懂也让他们望而却步。故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难关。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过分注重背诵记忆而忽略有情感地吟诵、过分注重诗词词句的翻译而忽略思想内容的深刻分析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对古诗词的理解,略谈促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基础教学法

小学生普遍存在先识读音、再识词义的认读习惯。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是文言文,在表达方式、语音、语义等方面与现今的白话文有较大的区别,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成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必不可少。

基础教学不仅包括字形、字音、字义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古典文学常识的教学,如诗歌体裁、通假字等。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生字词识记的基础上还需完成文言文常识的教学。

(一)字音、字形的认知

中国许多汉字有一字多音的特点,在不同的语义环境和语用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读音,这种情况在一字多义的文言文中尤甚,因而读者需要根据该字的语义判断其读音。如,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的“还”是多音字,有“huán”和“hái”两个读音,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语义判断字的读音,教予学生基本的“因义见音”字音判断法。

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用现象,读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识别其音、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是呈现、出现的意思。教师在教学时要向学生普及“通假字”这种语言现象,解释清楚为何字形为“见”的字却要读成“现”音,一方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现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字音字形的识记打下基础。

(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古诗词的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其次才是读出情感。

把握诗歌的吟诵基调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情感的前提。中国古典诗歌因字数、词性、对偶等原因,早已形成一个吟诵的断句技巧。一般的吟诵规律,如绝句为“二一二”或“二三”的断句法,如“千山 / 鸟 / 飞绝”“欲穷 / 千里目”;律诗为“二二三”的断句法,如“西塞 / 山前 / 白鹭飞”。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个体朗诵、分组朗诵、全班朗诵等多种形式,渗透这种吟诵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导入

小学生因为其自身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原因,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总体还仍处于具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思维还带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能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教学环节。课堂前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阶段,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一个有趣的课堂情境导入,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导入型的情境课堂的方法多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如设置疑问、音乐或视频导入、以贴近课堂内容的生活情境导入等等,多样的课堂导入新鲜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有以下导入方式:第一种为多媒体方式,以2至3分钟视频导入不同风格的瀑布,如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第二种为话题导入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去过哪些瀑布或是否去过庐山瀑布,以疑问的形式展开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第三种为开门见山式,播放贝瓦儿歌《望庐山瀑布》(朗诵版),或播放以《望庐山瀑布》为词改编的古风音乐,声乐兼备,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没有固定模式,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好的导入能够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推力。而良好的课堂导入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为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而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诗歌情境再现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常用的创作手法,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建构了一个范式的意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即是后世诗人、词人对“赋、比、兴”艺术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开拓。但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尚处于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未完全形成独立理解诗中重要句子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建立起诗词文本与学生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再现诗歌中表达的具象内容,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全诗情感主调是寄托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隐士情怀。教师要以语言表达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再现渔夫垂钓的场景,让学生感悟诗人隐逸山水间的恬淡与闲适,并适时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渔夫这个文学意象成为中国古诗词中隐士形象的代名词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这样的教学,既有浅层次的诗人情感理解,又有诗歌意象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概括介绍,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化,为学生学习中国古典隐逸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或模拟诗歌情境,假设一些学生可理解的生活例子,讓学生切身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背井离乡孤寂之苦。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难理解背井离乡的古代文人无法经常与亲人朋友在同一时间跨空间交流的通信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在没有电脑、手机、电话等通信设备的古人生活,才能让学生理解古人浓厚的思乡情感。

三、情感教学法

在源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经典,它们不仅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更是千年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经典诗词中国蕴含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诗人、词人的个人情感,它们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能够引起民族的情感共鸣。

但是,情感共鸣的发生不是情感的植入,它与主体的心理状态、情感经历等息息相关,需要主体对客体产生情绪感染,并非所有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人生阅历较为浅薄,情感经历较为单一,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对诗人情感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情感,这也致使学生在理解诗人情感时容易产生情感隔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主旨时必须以多种方式加以耐心引导。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时,教师可逐首诗分开解读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如,高鼎的《村居》、贺知章的《咏柳》等诗歌表达对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教师也可以按诗歌题材分类形成同类题材组诗,解读同题材诗歌的共同情感。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李清照《夏日绝句》。三首诗中,《出塞》的诗歌情感主调是投身边塞、真守边关的爱国激情。《凉州词》的情感主调是身先士卒、投身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夏日绝句》的情感主调是诗人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的豪迈情怀。教师可从单元提示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三位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可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的角度拓展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古人征战几人回”,引导学生感受边塞士兵的投身边塞、镇守国家的恢弘志向与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阵地,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手段,推进古诗词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阶段,小学语文教师须为学生形成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供正确的引导,这任重而道远,需教师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