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半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11-09李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眼震外展眼球

曹 露,李志强

“一个半综合征”合并同侧周围性面瘫称为“八个半综合征”,临床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临床表现为八个半综合征的脑桥梗死2例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61岁,农民。因“发现口角歪斜3 h”于 2017年7月21日入院。3 h前患者起床后家人发现其口角歪斜,伴头晕,有视物旋转,不敢睁眼,无耳鸣及听力下降,伴恶心,呕吐两次,均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质,非喷射性,伴双手麻木感,无明显头痛,无言语不清,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无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无发热、胸闷、心悸等症状,为求诊治急来我院,急诊查头部CT显示两侧基底节区及两侧侧脑室旁腔隙灶,遂以“脑梗死”收住我科。既往史:发现“高血压病”3 y余,最高血压达240/110 mmhg,未规律监测及治疗;发现“2型糖尿病”3 m余,最高空腹血糖11 mmol/L,服用“二甲双胍片”治疗,否认“冠心病”等病史。有吸烟史40 y,每日约20支,无酗酒嗜好。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差,言语欠流利,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等认知功能均大致正常,左侧瞳孔直径约3.0 mm,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内收、外展受限,左眼内收受限,外展位时可见水平眼震,粗侧双耳听力基本正常,右侧额纹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无偏斜,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大致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软,双侧克氏征及布氏征(-),面部及四肢浅感觉对称存在,四肢共济协调。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百87.1%;空腹血糖11.37 mmol/L,脂蛋白磷脂酶A2 769.36 ng/ml,同型半胱氨酸16.1 μmol/L,余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BNP、急性心梗全定量等项目正常,术前4项均阴性。心脏及颈部血管超声提示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功能正常。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局部增厚。头部TCD提示右侧椎动脉呈高流速改变,脑动脉弹性减退。头部MRI+DWI+MRA提示脑桥后部份较新鲜梗死灶;脑内多发腔隙灶;附见:双侧筛窦、额窦黏膜增厚;脑动脉硬化,右侧小脑前下动脉起始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局限性狭窄(见图1A、1B)。初步诊断为:(1)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2)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3)2型糖尿病;(4)颅内动脉多发狭窄;(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保护脑细胞、止晕、降糖、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11 d后右眼球仍内收受限,外展较前好转,左眼内收受限较前好转,左眼外展位时可见水平眼震。遗留右侧周围性面瘫,但较前有所恢复。

病例2,男,30岁,农民。因“头晕呕吐1 d,口角歪斜半天”于 2018 年1月7日入院。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非旋转性,伴呕吐,为胃内容物,不含咖啡渣样物,半天前出现口角歪斜,左眼闭合困难,无胸闷、胸痛、气促,无肢体活动障碍、肢体抽搐,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来我院就诊,急诊拟“面神经炎”收住我科。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酗酒嗜好。入院查体:血压11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状态一般,言语清晰,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等认知功能均大致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无眼震,粗侧双耳听力基本正常,左侧周围性面瘫,伸舌无明显偏斜,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大致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软,双侧克氏征及布氏征(-),面部及四肢浅感觉对称存在,四肢共济协调。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复视,左眼内收、外展受限,右眼内收受限,右眼外展位时可见持续水平眼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百82.1%,血抗“O”试验300.06 IU/ml,尿蛋白(+) g/L,余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BNP、肿瘤全项、血免疫、术前4项等均正常。录像脑电图提示正常范围,头部MRI+DWI+MRA提示脑桥急性梗死灶,颅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C、1D)。为排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Miller-Fisher综合征等疾病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类项目均大致正常,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均阴性,并送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外检,结果提示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阴性,脑脊液中及血清中抗AQP4抗体阴性,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谱阴性。初步诊断:脑梗死。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保护脑细胞、止晕等对症支持治疗19 d后仍遗留左眼内收、外展障碍,右眼内收障碍,右眼外展位时可见水平眼震,但活动范围较入院时大。遗留左侧周围性面瘫,较前有所恢复。

图1 A:头部核磁共振DWI像示右侧脑桥被盖部高信号;B:头部MRA示右侧小脑前下动脉狭窄;C:头部核磁共振DWI像示左侧脑桥被盖部稍高信号;D:头部MRA示未见明显异常

2 讨 论

早在1943年Freeman[1]等人首先描述了不寻常的眼球运动障碍,包括一个方向的侧视麻痹和另一侧眼球核间性眼肌麻痹,但因临床罕见,关注不够,直到1967年才被Miller Fisher[2]首先命名为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当一个半综合征伴同侧周围性面瘫,称为八个半综合征(eight-and-a-half-syndrome),在1998年由Eggenberger[3]首次命名。一个半综合征是以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综合征,症状包括共轭水平凝视麻痹和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为患侧眼球内收及外展障碍,对侧眼球内收障碍,外展时伴水平眼震。其发病机制是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PPRF)或外展神经核受损和内侧纵束(MLF)受损;位于展神经核附近的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到达同侧的展神经核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核,支配双眼向同侧注视,若一侧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损害,可出现双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麻痹;外展神经核支配同侧外直肌的运动神经元和核间神经元,后者轴突经对侧内纵束到对侧动眼核的内直肌核,一侧外展神经核损害产生双眼同侧凝视麻痹;当内侧纵束从对侧外展神经核的起始点穿过中线后,也会出现核间纤维的中断,导致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有眼震,即一个半综合征。面神经核膝环绕脑桥被盖部的外展神经核,这些纤维的损害可导致同侧下运动神经元面神经麻痹,即八个半综合征是伴有束状面神经损害的一个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患侧眼球内收及外展障碍,对侧眼球内收障碍,合并患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因未损害上丘及会聚反射通路,故眼球垂直运动与会聚反射正常。因病变在脑桥被盖部,未累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故一般不会出现意识障碍。总结概括八个半综合征出现的解剖基础可是以下两种损害之一:(1)同侧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和内侧纵束纤维和面神经核/束受损害;(2)同侧外展神经核和内侧纵束纤维和面神经核/束受损害。所以这种综合征很容易定位到同侧脑桥被盖部[4,5]。

八个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有脑血管病、脱髓鞘病变、脑桥占位性病变、感染性疾病、外伤、基底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情况[5],其中以脑桥被盖部的腔隙性脑梗死最为常见,这一部位最常由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的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Eggenberger认为因有时MRI检查未能显示微小病灶,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该综合征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定位价值,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必要时可行头部MRI脑干薄层扫描以发现责任病灶。此外,还要注意许多八个半综合征的变体,如“十五个半综合征”[6](一个半综合征合并双侧周围性面瘫);“十三个半综合征”[7](八个半综合征加同侧三叉神经麻痹);“九个半综合征”[8](八个半综合征加偏侧共济失调)。国内石庆丽[9]等人报道了1例八个半综合征合并双侧共济失调,这在国内外相关病例报道中非常少见。

本文第1例患者为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神经系统查体符合八个半综合征典型表现,头部MRI证实病灶,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小穿支动脉。第2例患者为青年男性,虽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神经系统查体符合八个半综合征典型表现,头部核磁证实病灶,脑脊液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最终诊断为脑梗死。治疗上仍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活血化瘀控制危险因素等为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八个半综合征”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定位价值,可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病灶,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猜你喜欢

眼震外展眼球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42例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对比视频眼震电图与裸眼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