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
2019-11-08林文月
林文月
我坐在这张室外用的塑料椅上眺山望海,已经有好一会儿工夫了。
因为原先那一片一片在阳光下耀眼的波浪,现在看起来已柔和很多,而从左右两侧延伸过来的层层山峦,方才分明是清清楚楚,此刻竟有些烟雾朦胧起来。
这张椅子的高度有些不对劲。或是那新漆过的白色铁栏杆有些不对劲,埋坐椅中,那条横的白一色,正好挡在天水相连的部位,把天与水硬是隔绝了。我几次试着把椅子的位置挪前移后。也只是造成分隔线的高低差别而已。如果直挺起腰身坐着,倒是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山水景象,可是这样子太累人,所以最后选择了把椅子拖到栏杆边的办法,而且索性将两臂搭靠在这条白栏杆上,有时甚至还把头枕在双臂上,侧眺山水,倒也别有情趣。
我之所以敢这样恣意采取自己喜欢的姿态看山看海,是因为今天下午整个“雅礼宾馆”突然变得空寂无人。那些经常在早餐桌上见面的过客,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白皮肤者有之,黄皮肤者有之,更有棕色皮肤的来自各地不同的人,不知为何,今天下午忽然全不见了。猜想,也许有的人正在演讲,有的人正在访问,或许也有人到一小时车程之外的城区去购物观光。天气这样好,实在没有道理守在这个房子里。但是,我自己竟然在安排得十分紧凑的节目当中,意外地捡到这一整个下午的空白。
午餐后,曾小睡片刻。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在台北经常失眠的我,居然会跑到香港来午睡。大概是连日来天天会见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无形中增加的心理紧张,今天突获松弛的关系吧。
午睡后,觉得精神爽朗无比,便在宾馆内四处走动了一下,却没遇见一个人,连住在底层的陈嫂那肥胖的身影都看不到,遂上得二楼的这个阳台来。
起初,我是站着凭栏眺望的。
有人告诉我,在那左右延伸而来的山峦之后,是湾外的海水。海水之外,更有远山模糊,而在模糊的远山之外,便是祖国的泥土。我从阳台下的斜坡顺序一路追寻过去,心想,拍打着这山脚下海滩的每一片海浪。应该也往返过大陆那边的海滩才对。可惜肉眼的视力终究有限,即使像今天这么晴朗美好的下午,也无法看到什么,所能捕捉到的,只是近水远山,以及一些更远处的想象罢了。
周遭安安静静。
这与我过去匆匆路过所见的香港,迥异其趣。此前,印象中的“东方之珠”,是热闹、拥挤、喧扰、无秩序,甚至是虚有其表的繁华都市。真没有想到,如今竟会有这一大片安详的空气围绕在身边。我舍不得辜负这个新发现,所以挑了这张椅子坐下来。
面对着汪洋一片,水外有山,山外有水,应该引起故国之思,至少也该有些什么感慨才对。然而,此刻当我专注于眼前的山山水水时,却无着意培养正气或玄思的念头,只觉得无比松懈,于松懈之中,又似乎有些茫茫然之感。
这个时候的心境,连自己也莫以名之。好像在想一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是在想什么,但心中分明不是空洞的。我知道有些情緒自心底深处冉冉升起,但又瞬即飘忽逸去,似乎在怀念着什么,然而更像是在忘怀着什么。这种心境该如何称说呢?一时找不着适当的字眼来形容。也许可以说是遥远,就称作“遥远”吧。
(选自《台湾散文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有校改,点评/王连明)
(插图/伦鹏博)
“眺山望海”。是全文的叙事核心。
写景物变化,表现“眺山望海”时间久,也表现出眺望得专注。
细写椅子和铁栏杆对“眺山望海”的影响。现场感强,有生活气息和个性经验,也表现出作者对“眺山望海”很执着。
回叙“眺山望海”的起因,展现事件的完整过程。此段突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突出场合的国际化特点,对下文写“眺山望海”的原因有铺垫作用。
点出作者家住台北,此时所在地是香港,这对下文写“眺山望海”的原因也有铺垫作用。
海水和远山之外。是祖国的泥土,点明作者长久地“眺山望海”的原因。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安静的环境。衬托出作者不平静的心情。
“挑了这张椅子坐下来”,此句呼应第1段,勾连上下文,使作品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茫然心情的背后。是对祖国的系念之情,是系念而不能亲近引起的惆怅之情。
写隔海眺望祖国产生的复杂心境,故国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辨已忘言。结尾应题。
你能赏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