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2019-11-08韦春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经过自身的体验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学习。文章以“找规律”教学案例为例,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感受到规律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關键词:数学教学;规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079-01
一、教学背景
1.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设备走入了课堂,这也使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问题,通过声音、图片等调动学生的感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将上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其中的社会意义,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生活价值,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中冰箱的长宽高,然后再求出它的体积,再让学生想办法量出教室的体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地实践了解学习的意义。
二、开展趣味性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在一些节日里小学都会装扮教室,比如贴一些小彩旗或者是挂一些小灯笼,贴一些花之类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那些装饰的排列顺序和规律。比如在观察小彩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排列?这样排列的规律是什么。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放映图片,让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图片上图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如果再添加一个图形应该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感受到简单图形变化的规律,然后把画出的正确答案,在多媒体上放映给学生看,并且对解答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进行表扬。
2.表现规律
在学习“找规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根据规律编出一套动作,并且指名上台表演,这样就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会进行思考和编排,通过规律动作的编排,就会让学生发现规律,并且找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发现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体会到生活跟数学的联系。
3.运用规律
在学习了找规律和表现规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愿意自己去运用规律,画出美丽的规律图案。这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白纸,用水彩笔或者是彩色的贴纸在纸上进行创作,要求学生设计出的图画是有规律的。在学生的作品完成后,用多媒体设备一一进行展示。这种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采用“猜东西”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说,同学们都积极地猜,慢慢地从没规律变成有规律,也巧妙地为课堂教学进行了铺垫,引出了找规律的知识。
综上所述,想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性,所选取的教学方式一定要贴合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内所认知的规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并且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动脑去猜测,在各个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仁洪.活动成就有效课堂——《找规律》教学案例与评析[J].学周刊,2013(34):177.
[2]董萍.智慧引领快乐生成——《找规律》教学案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7):51-52.
作者简介:韦春柳(1982—),女,广西河池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