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
2019-11-08桑延海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主要聚焦于唯物史观。到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撰写《实践论》和《矛盾论》批判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主观主义,凸显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性作用,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辩证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到变革现实的“实践”的基础之上,体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004-03
“实践智慧”这一概念,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亞里士多德将人的活动分为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指导理论活动的是理论智慧,指导实践活动的是实践智慧。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针对的是人的应用技术和具体的操作层面的特殊问题,其主要内容是实现作为德性代表的“中道”行为的“思虑”和“选择”。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孙正聿教授对“实践智慧”这一概念的理解,即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认识活动的辩证运动,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而自觉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理解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辩证运动,使人们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自觉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个意义上的“实践智慧”在中国的创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彻底击垮了满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迷梦,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以求救亡图存。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业。
1.催生“思想”的“现实”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最漫长的国家,因而也有着与之相应的长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哲学。不管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是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朴学,本质上都追求一种经济上的禁欲主义,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思想上的蒙昧主义。虽然中国古代频繁的农民起义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但是其只是在现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周期循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先进的阶级力量……这就使得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去了,当作当时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在这样的历史特点下,中国古代哲学无法实现革命性转变。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大肆侵略,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使得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包括以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上帝教”,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一时间各种思潮如开闸放水之势纷纷传入中国。但是,由于中国的现实的革命的土壤的特殊性以及这一系列思潮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致使这些思潮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思潮虽然都未能完成中国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但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论铺垫。
2.变革“现实”的“思想”
近代中国之思想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为学术的“思想”,而是有着很强的经世致用性,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所激发的革命的热情是引起先进知识分子重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因之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批判性特征在东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幸德秋水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欧洲社会主义思潮。李大钊是唯物史观最早在中国传播的伟大旗手,他通过节译《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文章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原理。进而用唯物史观说明了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最先觉悟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性和工农武装运动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李达等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李达1920年从日本回国之后,就与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人组织中国共产党,并且主编《共产党》月刊。他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是我国系统介绍唯物史观的最早译著。这部译著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对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缺乏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础的“实践”,导致当时的无产阶级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张力的意识。李大钊就曾说:“马氏学说受人非难的地方很多,这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说的矛盾冲突,算是一个最重要的点。盖马氏一方既确认历史——马氏主张无变化即无历史——的原动为生产力;一方又说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说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斗争。”这实际上就是理论解释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问题。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揭露和表现出来。
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的认识,有着艰苦曲折的探索过程。第一个打破集中传播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是瞿秋白。瞿秋白在《现代社会学》中,以社会科学为立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次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在《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两篇文章中表达了唯物史观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进而他在《马克思主义之意义》一文中更是引用普列汉诺夫的话:“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儿宇宙观。简而言之,只是现代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是对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之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李达在其后期的代表作《社会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了“实践唯物论”这一概念。他说:“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劳动的概念为媒介,由自然认识的领域扩展于历史认识的领域,使唯物辩证法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实践的唯物论。”
“实践的唯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单纯的传播的超越,表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思考,并自觉认识到理论的确定性与现实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但是,李达的“实践唯物论”只是把“实践”当作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中介”,而没有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史上“实践转向”的真正意义,不了解“实践”在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真正地位。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感性的活动”——实践,实现“改变世界”的任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在这里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一切旧唯物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的缺陷,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把人完全抽象化。二者都是不理解人所特有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因而只能够“解释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只有从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才是哲学史上的伟大转向,才能真正实现“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由于缺乏独立而系统的理论论证,而且主要集中于唯物史观领域,导致中国革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缺乏系统理论论证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人们行动上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以及思想上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表现形式的主观主义。
延安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阻碍革命运动的两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写下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著作,在哲学的层面上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
毛泽东创立的这种“实践智慧”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认识活动的辩证运动,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而自觉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人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社会、自身、他人等的认识——是在对“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才形成的。而且“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正是这个实践标准,决定了对认识的坚持或修正,从而暗含了毛泽东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辩证法。
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理解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辩证运动,使人们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自觉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实践为中介,阐述了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与主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性。他指出:“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当把它看作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这说明,思维的概念的矛盾运动、主观辩证法实际上是在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这就从根本上建立了“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实践、认识、辩证法的“三位一体”的统一。在这种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的实践逻辑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具体的统一,这是辩证法的全部体现。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正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之间的辩证运动。这样才能真正呈现“改变世界”的哲学意蕴,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统一。
毛泽东创立的“实践智慧”,其基本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毛泽东的“实践智慧”是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都发挥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J].哲学研究,2015(3):3-10,12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李达.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杜家瑶.论毛泽东实践智慧[D].延安:延安大学,2017.
[9]陈龙.毛泽东实践智慧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10]王向清.毛泽东军事实践智慧论要[J].湖湘论坛,2013(1):25-34.
[11]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4-22,205.
[12]刘景钊.从实践智慧到实践哲学——毛泽东实践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内在条件与思想理论来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10-14.
[13]任莹辉.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实践智慧[D].湘潭:湘潭大学,2007.
[14]王罕哲.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2017SJB1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桑延海(1991—),男,甘肃武威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