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采写《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2019-11-08毕全忠
文/毕全忠
一、缘起于介绍北大数学学科
199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1997年上半年,我就想写一篇介绍北大的报道。我在1994年曾发表过《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北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近况。再介绍北大,就写北大的理科吧。我也不想再全面地介绍北大的理科,而是选择了北大理科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数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时,设立的是“数学门”。1919年,“数学门”改称“数学系”。当时蔡元培校长把数学这门“纯粹科学”视作各门科学的基础。因此,在编制各系名单序列时,他把数学系摆在第一。从那时起直至今天,北大庞大的数学学科已组成了数学学院,北大各院、系名单仍然把数学学院排在开头。百年来,北大的数学学科水平一直居全国高校首位,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到1997年,从北大数学系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近三十位。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数学系的教师中,一直保持着至少有四位院士的纪录,最多时达六位。有的同时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这在全国大学中是极为罕见的。
我查了资料,《人民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都没有关于北大数学系的专门报道。北大数学系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但公众对它却知之甚少。公众对数学这门学科也知之甚少。因此,介绍北大的数学学科就很有新闻价值。采写目标确定后,1997年5月,我就与北大数学学院党委联系,表示要采访数学系。数学系是很少有记者采访的系。学院党委负责同志表示欢迎我采访,并安排了被采访的人员和采访的时间、地点。
二、数学究竟是什么?
当年5月的一天,我按照约定到达北大数学学院的一间小会议室。等待我的是学院的八位教授、副教授。我没有立即请他们讲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而是请他们谈谈数学,说说数学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八位老师从各个方面向我讲解了这些问题。他们说,数学是人类把握世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学来概括、抽象。数学可以解释一切学科,但任何学科都不能解释数学,这跟哲学是一样的。因此,人类可以运用数学的方法发现、了解、把握、设计事物。人类的决策,人类制造的物品,总是先算好了才做出来的。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如几个行星的发现,是先计算出来的,后来才用观测手段发现、证实它们存在的。不少事物可以运用数学计算预测、预告未来的变化,最常见的就是天气预报。恩格斯曾说过,一门科学运用数学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大大扩展和增强了数学把握世界的能力。而电子计算机本身就是数学跟电子技术的结合。
老师们给我讲了很多具体例子,说明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高技术”“高新技术”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科技用语。老师们当时说:所谓“高技术”“高新技术”,其实就是数学技术,或叫“数字技术”,就是用数学方法把握事物,制造新的事物。这在美国已经产业化。美国的大企业里都有很多数学人才在工作。美国大学的数学系承担着为很多企业解决数学问题的工作。美国科技、教育界认为,未来最好的职业岗位,是为做好了数学准备的人预备的。老师们说,我国的企业却提不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正是我国经济落后的的表现。数学是重要的知识资源。我国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除少量进入科研机构外,大量的是做中学教师。分配到企业的,做统计员、财务会计就算是专业对口了。不少数学人才出国深造后留在国外工作了。我国是数学人才输出的大国,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很可惜。
▲ 王选(左)在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新技术开发。(新华社/发)
听了八位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数学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尤其是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而社会公众,包括政府部门、知识界、企业界对数学的了解却很少很浅。记得某大学经济系的一位研究生,在论文中建立了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模型。他的指导教授却看不懂,向学校反映说他的研究生故意刁难他。该校竟通告全校:不准刁难教授。我感到需要向公众讲解宣传数学和数学的重要性。我决定先不报道北大数学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而是先写一篇关于数学的文章。
为加深我对数学的了解,我又采访了数学学院的姜伯驹教授和张恭庆教授,以及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王选教授。他们都是中科院院士。姜、张两位教授还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选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伯驹教授以数字电视为例,向我解释了高技术就是数字技术。张恭庆教授总结了数学三个层次的作用,一是为各门学科提供思维方式、语言,二是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三是作为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对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王选教授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他说,数学对于人的思维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深厚的数学功底使他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研究中受益巨大。通过对这三位院士的采访,我最终确定写关于数学的报道。
三、以大众易懂的例子和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采访得到的大量材料怎么总结、概括成文章的主题?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形成了一个判断:数学是撬起未来的杠杆。就确定这个主题,并且作为文章的题目。
我国媒体的科技报道大都有一个毛病,由于知识不足,写出的报道外行看不懂,不喜欢看;内行又觉得太浅,甚至还有错误,因此也不喜欢看。我在写作过程中尽量把握住深刻的思想、见解,又尽量以大众易懂的例子和语言来表达这些思想和见解。数学涉及的很多公式,只用了很多读者都知道的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公式。写作时间持续了一个多月。写成后又请八位老师和姜伯驹、张恭庆、王选三位院士审阅。到当年的9月7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采写的关于北大数学学院的报道也发表于《人民日报》。
文章发表后,有几位熟人跟我说:“读了之后感到很开窍”。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一所师范学院数学系还组织学生学习此文,有学生说读了此文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三年后的2000年,此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采纳为高中语文教材,至今在互联网上都可以很容易地检索到这篇文章。三年前的2016年,这篇文章发表后的19年,我遇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的一位教授。在谈论数学时,我告诉这位教授:1997年我曾发表过一篇讲数学的文章,认为数学是撬起未来的杠杆。过了几天又见到这位教授。她告诉我,她已找到我的那篇文章,看了。她很惊讶,十九年前就写出了这样内容的文章,很有预见性,至今不过时。她说,文章中说的我国企业提不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她从事统计学研究,对此深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