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支柱》采写体会
2019-11-08郭梅尼
文/郭梅尼
《生命的支柱》于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编辑部和我本人收到几万封读者来信,张海迪的事迹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这篇通讯被许多报刊和出版社转载和出版,并被评为1983年全国好新闻。这里,仅从广大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需要出发,谈谈我在采访、写作这篇通讯中的一些体会,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一杆时代的秤
我经常讲:“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这是我当了三十多年记者、碰了许多钉子总结出来的最深切的体会。
写文章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我从自己走过的弯路中深深体会到,并不是任何一个好人一件好事、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报上来做文章的。什么时候报道什么,这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定的。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经常研究时代,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选择能够促进解决这些矛盾的人物、事件做文章,这样,才会引起时代的关注,才会在这个时代产生强烈的反响。
▲ 1991年,郭梅尼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时留影。
二、是堆砌好事还是写思想风貌,是写过程还是写精神
有人以为,写先进人物就是写好事。“好事越多越先进”。于是,在文章里堆砌了一大堆好事,却反映不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来。问题何在呢?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好事不在多,有神则灵。神,就是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我写人物通讯选择的事例,不在于它的数量多,也不仅仅看它是否生动,关键是看它能否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风貌。张海迪为群众治病的好事成百上千件,但我在这篇万字的通讯里,只用了给耿大爷治病这一件,这一件,其他的报刊也用过,但只写了耿大爷瘫痪多年,海迪给他治好了病,用以说明海迪给人民做了好事。
虽然用的还是同一个例子,同一件事情,却不仅仅讲她为别人治病的疗效,而是更深一层地反应她在为群众治病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感到了幸福和欢乐,从而懂得了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幸福观和人生观。如果仅仅停留在写她为别人治病的疗效上,即便写几十件,也只能是“她为别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这个思想高度,反映不出她的幸福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说明在选材时,要选择能反映思想精神的典型事例,以一当十,不要堆砌一大堆好事而忽略了人物的思想风貌。但是,这样的典型事例,是需要深入的采访才能得到的。
在写人物通讯时,还有一个通病是写过程而忽略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比如写张海迪,就写她小时候怎样患病,怎样治疗,怎样和病魔斗争,怎样克服困难学习,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等等,把她从小到大、从患病到做出成绩的过程写一遍。这些同志在采访和写作时,把注意力放在弄清人物或事件的过程上,而没有着力去挖掘人物的精神风貌。过程,只是表面现象;而思想精神,才是人物的实质。
我采写张海迪着力于人物人生观的形成,无论从选材和结构上,都为达到这个目的服务。在选材上,我选用的是反映她人生观形成的典型事例。在结构上,我没有去写她从小到大、或患病、治病、抗病的过程,而是分析了她人生观形成的几个阶段,写了三大部分:一、在尚楼插队的生活,为她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基石;二、尚楼树立起的人生支柱是未经过考验的,因此,当她来到县城,面对就业等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战胜轻生念头的过程中,她经受了挫折的考验,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三、为了让人生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她竭力吸取知识养料,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三个阶段,关键是第二阶段:这个人生支柱是否能经住考验,经住了,就是坚强的,不易摧毁的。第三阶段就是发挥光和热的问题了。因此,在写她战胜自杀这一部分,我用了较多的笔墨。根据她人生观形成的几个阶段来结构我的文章,就不是简单地去写人物成长的表面过程,而是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她人生观的形成,就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实质和内心世界里了。
三、真实的东西是最感人的,先进人物是人、不是神
许多读者读了这篇通讯后,纷纷来信说他们怎样被感动得流泪,怎样激发了他们的人生追求。这篇通讯为什么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呢?前面已讲到它的强烈的时代感,因此能在同代人心中引起共鸣。另一点,就是它的真实。
2014年10月6日,张海迪(前左)出席在波兰华沙举行的康复国际代表大会。(新华社/发)
▲ 2018年9月14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代表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2016年9月15日,张海迪(前)在国际残奥委员会包容性全球峰会会议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明/摄)
我在通讯中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写张海迪自杀的情节。
在和张海迪长谈之前,我先听了她的报告录音。最使我感动的,是自杀这一段。我想:为什么在山东作报告时她讲这段经历,而一些作者却没写这一段呢?可能是认为一个先进人物有这样的经历不大光彩吧,对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看?
结合上文分析认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重心应偏重于大学生主体本身,遵循问题导向原则,运用当前成熟的管理软件与高校学生管理需求的创新性融合,突出解决大学生管理的四大问题:①如何提高公告性通知的知晓度;②如何加强对假期期间、返校阶段学生到位情况的监控;③如何提升学生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④如何降低机械性工作,释放工作时间。鉴于此,笔者以钉钉软件为例,提出提升大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与途径。
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我们写了先进人物的缺点,并不等于这个人就不先进了,相反,如果处理得好,更能增加他真实可信的程度。像张海迪这样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在四处找不到工作,想为人民做点事情却不能办到的情况下,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很自然的,人们不会因此而谴责她。写了这段只能增加这个人物真实可信的程度,而不会有损先进人物的形象。同时,写张海迪战胜悲观情绪,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这对广大青年也是很有启发和教育作用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定要写这一段经历。但是,要写,并不等于能写好。
写先进人物这段经历,怎样能既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又不感到凄凄惨惨,而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我是这样处理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提出来“一些青年朋友来信问我,你这样严重的病残就没有痛苦、孤独的时候吗?”海迪坦率地说:“我也有过痛苦,孤独,甚至绝望的时候……”这样,读者就感到她在说真话而不是说大话,增加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感。
接着,我写她离开尚楼以后,想了各种办法找一条为人民做事的路,她学画,学音乐,四处写信报考,都一次次被拒绝了,这里,展开了一段她在劳动局门口冒着严寒等待招工录取通知的细节。这些铺垫,使人感到她的心都冻僵了,实在是无路可走,才不得已走上了自杀的路,因而可以理解。如果没有这一段铺垫,一上来就写她自杀,人们就不大理解,也可能会谴责她。
在写她服药自杀这一节时,着重写她服药后的思想斗争,写她怎样战胜消极悲观因素,看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会对读者起到积极的启发教育作用,而这些,又不能通过干巴巴的说教来表现,必须用有血有肉的事件来表达,使人感动,让人信服。我是这样写的:
海迪躺在床上,脑子里掀起万顷波涛……尚楼啊,我美丽的土地,我多么想再看看那绿油油的麦田,再看看那金线河潺潺的流水,看看那小磕头虫……
乡亲们,我真想再看看你们,哪怕再看一眼。耿大爷,您的腿又犯病了吗?八十岁的王奶奶,您千万别再感冒了;我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头发又该理了吧……我可爱的乡亲们啦,你们给了我多少温暖,多少欢乐,我舍不得离开你们……
这里所提到的人和事,都是我在通讯前半部中写到的。这里充满感情的内心独白,就使人回忆起尚楼那段沸腾的生活,看到她和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社会给了我那么多温暖,人民给了我那么多厚爱,我就这样离去了吗?……尚楼三年,我不是也做了一些有用的事情吗?乡亲们需要我,我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海迪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海迪。海迪对我说:“是人民把我留下了。”为了进一步说清对自杀的看法,在写完这段经历后,我又用了海迪自己的谈话,讲述她的观点:回忆起这段往事,海迪对我们说:“这件事,我给一些报刊写过,可是,他们都删掉了。也许有人认为,这对一个先进人物是不光彩的事吧。但是,我不把它看成是我的耻辱,相反,我认为是我的胜利。这说明我经受住了考验。”喘了口气,海迪接着说:“说实在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不知看过多少遍,它无数次地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信心。但是,对我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还是保尔在海滨公园自杀的这一场。我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战胜这种消极悲观因素,重新振奋起来,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对啊,不排除杂质,怎么能炼出纯钢呢!
稍稍平息了激动的心情,海迪又说:“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人们遇到困难时,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和做法是很自然的,但是,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写到这里,对自杀这件事的观点就讲得比较透了。但是,仅仅到此结束还嫌不够。因为,人们会问: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遇到挫折时,她表现得怎样呢?从哪里证明她经过这次锤炼变得成熟了,坚强了呢?为此,我最后又写了一段海迪在药物中毒、昏迷五天醒来以后的细节。这次,她是可以死的,但是她却说:“我不想死,我还有好多事要干呢!”以及她用颤抖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了“生命之树常青”等细节,反映她懂得了活着的意义。
通讯登出后,从读者来信中反映,许多人最受感动的,恰恰是海迪自杀这一部分。因为写了这部分,使人感到张海迪并不像以前宣传的英雄人物那样,全是优点,高不可攀,使人感到不可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人,而是远离现实的神。清华大学一位读者来信说:“……读了以后,使我感到,张海迪同志的事迹可歌可泣,但,她也是人,也是我们中的一员,甚至她也有缺点,还动摇过…”这样,读者感到她和自己一样,也有过挫折和动摇,是一个真实的活人,可信,可亲,可学。
扫码阅读原文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1987年版
全篇中,我运用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它们朴实无华,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和故弄玄虚的情节,但却以它真实的力量感染了读者。我写通讯,追求的是真实、朴实,不爱用华丽的词藻和空泛的议论,而把功夫下在深入地采写生活中真实的东西上。我认为真实的东西是最感人的。
四、打开人物的心灵宝库
《生命的支柱》是一篇真实的人物通讯,因此,写好这篇通讯主要取决于采访的功夫。由于同学们不从事记者工作,这里,对采访的问题我不多谈,仅就“打开人物心灵的宝库”谈谈,这是采访人物最重要的,也是做人的工作不可少的。
我感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特别是一些很少接触过记者的普通群众,谁能见一面就和你谈心里话,向你打开心扉呢?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能够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
我体会,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记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访才能达到多少深度;记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写出来就有多少激情。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采访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充满激情的、打动人心的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