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出来的“短”新闻
——专访李耐因

2019-11-08贺俊浩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飞蝗

文/贺俊浩

编辑《“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这条短新闻是在1977年,那年李耐因已经工作21年。在谈起《“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时,他时常会提到编辑的能力和修养,并对自己当年从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中提炼出千字有余的短新闻,表示“还是很满意的”。

这条短新闻因其短小精悍、立意深远,兼具新闻性和思想性,入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四册1978年版。

入选教科书的这篇稿子是如何诞生的?背后有李耐因怎样的思考?笔者结合两次对李老师的采访,以及其它刊物中相关的材料,为各位呈现稿件的来龙去脉。

“下功夫写好短新闻,练一点基本功”

“其实最重要的事实被淹没了,中国几千年的严重蝗害,在新中国成立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就根除了,这个事实是不是有更高的新闻价值”。当时,他看到这篇4000余字的通讯时,发现稿子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写出《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的学术著作上,新闻性并不是很强。

□新华社原第三野战军22支社人员在舟山群岛前线,左起依次为刘亮、王玉章、李耐因、阎吾。

文章导语第一句: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一句话把要说的事说清楚,不做铺陈,开门见山。

李耐因讲究把新闻写短。在他担任新华社国内部文教组长时,他在给青年记者的业务信中写道:“下功夫写好短新闻,练一点基本功。哪怕一个平常的会议消息,哪怕一个动态,推敲再推敲,锤炼再锤炼”。

不同于文学中散文、小说等体裁,新闻最鲜明的特征是事实。“推敲”“锤炼”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的淬炼。

《“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曾被选入多本新闻实务类教材。其中在《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一书中,作者概括其特征:“以事明理,理直气壮”。

李耐因聚焦蝗灾根除这个主要事实,辅以史书材料和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治灾举措,大量事实,自成体系,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从4000多字的通讯中提炼什么?我觉得还是事实,事实最有说服力,最能说明问题”。李耐因这样说。

“要平淡中见新奇,要一般中传新意,要精约中见文彩”

“其实后来改写时大量的功夫,都放在对事实的锤炼上了。”

新闻界老前辈陆定一、穆青都曾说过新闻要短,特别是消息要短。“短”不是说内容少,中国有句话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短中要有绵长。李耐因说:“要平淡中见新奇,要一般中传新意,要精约中见文彩”。如何才能做到短小精悍,但又闪现精彩?

首先要有主题。“要有明确的主题,不能为了写而写”。大量事实并非漫无目的散落在文章中,而是要有明确的主题“将这些零散的东西串起来”。

一句“历代反动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蝗害面前,不但束手无策,反而借机加重对人民的压榨。”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憧憬的‘去其螟螣’,‘毋害我田稚’的理想,在社会主义时代终于成了现实。一句话点明主旨,升华了整篇短消息的立意思想。

今昔对比,纵深性强。从两千六百多年前到抗日战争,继而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事实清晰,不言自明。

其次要有细节。“要学会在新闻中巧用细节(细节可不是细账呵,莫误会),要有筛选的功夫,有练句的功夫,有巧用的功夫,甚有研究头,不妨试试”。

最后要精练凝练。常能几个字就说一个事,几句话就把千年的历史概括出来。

过去的“蚂蚱窝”,已经变成了“鱼米乡”。两个精练的概括展现了治理前后的变化,典型生动、画面感强。

“劳动人民愤怒斥骂这些反动统治阶级,也是一群残害人民的蝗虫。”巧借比喻,言短意长。

“鲁西南微山湖地区的几十万亩湖滩泛水地,历来是孳生飞蝗的场所,解放前,蝗群迁飞,为害数省。如今,这里已变成大片旱涝保收的稻田。”

两三句话把当地的画面勾勒出来,犹如身临其境,便于读者获得感性的认识。

李耐因曾辩证地分析“长”和“短”的关系,“能写出精短的而闪现文彩(可不是啰嗦的描写形容,千万不要误会)的文章,才有条件写出长的、过程复杂的好文章。你们可能不以为然,我却坚信不疑。”

“记者要有积累,包括观点、思想、素材、形象、语言”

《新闻爱好者》杂志曾刊登过题为《非事件性报道的几种写法》的文章,文中提到《“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从写法上看,它显然不是‘以一斑窥全豹’之模式了,而是以一点带出多点;更准确一点说,是以一个最近的事实,带出过去的一系列此类事实。全篇报道是对此类事实一个汇总式的展示”。

由一点及线再到面,用点带面,讲究的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这背后既有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样也依赖记者的长年累月的积累。

李耐因有写日记的习惯,在采访时他给我展示了几十年来的日记本,上面零星字句、齐整段落,记录着他一些碎片化的想法、线索和故事。采访时,李老师还问我:“你写不写日记啊,有没有个小本本啊?”

“记者需要积累,包括观点、思想、素材、形象、语言。就是从抓这些新事物开始。有些写成小稿——有些写不成小稿,但要把它们描在笔记本上日记本上,走上几个地方,翻翻看看,深入地想一想,就可分析出一两个有深度的见解,再去采访,有意识地加以补充,加以调查,与有关人员商讨,于是逐渐形成主题,可以写出佳作”。

从高中毕业、投身革命到成为一名成熟的资深编辑,李耐因坚持业余自学,学理论、学自然科学、学文学、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写了几十本笔记,剪贴了大量资料。能够面对长篇通讯快速提炼出短消息,与这些积累有紧密关系。

李耐因在编辑工作上独具匠心,在长达数十年的编辑工作中,经他改写的精品佳作数不胜数,他说:“编辑就是无名英雄,往往出名的都是记者,编辑要有默默无闻的精神。”

在他手写的自传中有一句:“常常几十年后,一些记者仍然愿意把稿件捎给我处理,听取我的意见。”

猜你喜欢

飞蝗
西藏飞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飞蝗飞行奥秘获揭示
飞蝗飞行奥秘获揭示
——群居“马拉松”,散居“百米赛”
飞蝗前肠最适内参基因筛选
制毒师
制毒师
我国科学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奥秘
绿僵菌胞外蛋白酶Pr1C诱导飞蝗中肠免疫功能分析
马达加斯加
曲酸对飞蝗酚氧化酶以及其他生化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