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样的力量

2019-11-08万京华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穆青兰考焦裕禄

文/万京华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采写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应,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焦裕禄就是一位鼓舞了几代人的领导干部的榜样。

谈起焦裕禄的报道,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表后曾经轰动一时,感动了亿万读者和听众,后来被奉为新闻史上的名篇,并且被选入一些新闻作品集。但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学习和熟悉焦裕禄的事迹,更多是通过学生时代的记忆。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经入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三册1980年版,标题改为《鞠躬尽瘁》,内容也做了简编。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介绍,因为原稿太长,为适合语文教学需要,教材编写组对作品进行了改写,由10000多字删减到3000多字。目前,这篇文章仍入选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上册《我的四季》(2016年版),作为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读本教学的重要内容。焦裕禄这位顶天立地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由此走入广大青少年心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为什么具有这么长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一起回眸历史,探究这篇报道背后的故事。

一、焦裕禄是顺应时代需要和人民呼唤的重大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中走出来,由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在物质依旧极度贫乏的情况下,精神力量的流失则使人们在面对生活时更加茫然无措。深入挖掘和宣传重大典型,凝聚起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力量,成为这一时期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新华社播发的关于雷锋、王进喜、欧阳海、草原英雄小姐妹、南京路上好八连等先进典型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焦裕禄是党的基层干部的典范。他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内涝、风沙、盐碱的“三害”斗争。焦裕禄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他和县里其他领导一起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一步一个脚印地与“三害”做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表现出革命的胆略和一切为了人民的高尚情怀,誓要带领全县人民苦战到底,改变兰考的面貌。他身患绝症,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经常用硬物抵住肝部以缓解疼痛,久而久之,常坐的藤椅右边的靠手都被顶穿了一个洞。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

焦裕禄身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好干部的优秀品质,勤政爱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这种基层干部的典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突出的,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二、感人至深的新闻名篇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1965年冬,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在去西安开会途中,到河南分社视察工作,陪同他前来的还有国内部记者冯健等同志。在听取分社记者汇报时,穆青了解到河南很多地区灾情严重。会后,他让河南分社记者周原先期前往豫东摸情况,物色采访线索。

在采访过程中,周原来到了兰考,听当地干部和群众倾诉了焦裕禄的故事,他被感动得哭了。被焦裕禄事迹感动的,还有穆青等一行人。当他们从西安开会回来,再次来到郑州时,周原汇报了豫东的灾情,还有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最后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虽然之前河南媒体和分社都已做过关于焦裕禄的宣传报道,但穆青认为这样的典型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是决定继续深入采访。

穆青、冯健、周原等同志一起到老灾区开封、杞县、睢县、宁陵、民权,最后到兰考县采访。在兰考,他们听取了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倾诉;看到焦裕禄的遗物——简朴的办公室、旧藤椅、破袜子、旧棉鞋等,还有焦裕禄生前仅有的几张照片。他们一边听干部群众的诉说,一边不停地流泪。穆青说,焦裕禄的报道一定要写出来,“不把它写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在开封宾馆,几位记者一起讨论稿子,穆青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周原写焦裕禄通讯初稿,冯健写豫东抗灾全景通讯,另外两个人写评论。一天一夜,一万两千字的初稿,周原挥泪一气呵成。

穆青、冯健带着这份初稿回到北京。穆青向社长吴冷西作了汇报。之后,稿子先由冯健修改,再由穆青修改。第五稿改完后,稿件送吴冷西审阅。吴冷西说“多少年没有看过这么感人至深的作品了”。当第七稿完成后,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先在地、县两级党委中核对事实,后又在兰考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宣读,当场许多人都感动得哭了。稿件最后由当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同志定稿。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于1966年2月7日由新华社播发,《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和二版整版刊登,并配发了社论。这篇通讯共14000多字,分八个小标题,分别为“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在广播中向全国人民播出了这篇通讯。

在兰考、在河南、在全国,许多人伫立静听,为之流泪,为之动容。这一天,焦裕禄的名字传遍了中国。许多人收听广播或看了这篇通讯后泪流满面,心情不能平静。从此,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焦裕禄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他是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早在上初中时,听到政治课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念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便受到深深震撼。1990年7月15日,他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读了《人民日报》上刊登的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报道后,深夜撰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诗中写道:“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他指出“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做到始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88年版

扫码阅读原文

采写焦裕禄报道的三位新华社记者,也以他们毕生的奉献,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政治氛围下,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直白地报道了兰考县的灾情和赈灾工作,却没有写该县怎样抓阶级斗争,这在当时的报道中是“犯忌”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后代人可能无法理解,但这就是那个年代要面对的现实。穆青最后作出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从这篇报道的采写到最后发稿,新华社记者和发稿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了足够的胆识和勇气,由此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不朽之作。

穆青后来在提及当年采写焦裕禄通讯时的情景时说道:“我们是把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典型来写的。突出了他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我们三个人是含着热泪写这篇文章的。我们把全部的思想感情都融入到焦裕禄的事迹里面去了。为什么?因为他体现了我们的思想。”记者与被报道对象心灵相通相融,构成了这篇报道独具魅力的情感力量。

因为一直从事新华社社史研究的原因,我对焦裕禄这篇通讯的有关史料有了更多了解,从这三位老记者身上,我们看到了焦裕禄精神带给他们的终生的影响,他们对工作的鞠躬尽瘁和孜孜不倦,他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挚诚热爱和无私奉献,为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猜你喜欢

穆青兰考焦裕禄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