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记者李耐因这样写出《不朽的友谊》

2019-11-08贺俊浩

中国记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军老汉友谊

文/贺俊浩

李耐因(1926-2015)

曾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瞭望》周刊总编辑。42年新闻生涯,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重大战役报道,发表的多篇通讯、评论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全国好新闻。其中《不朽的友谊》《站在战斗前列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速成中学语文课本。

距离《不朽的友谊》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经过去了近60年。老记者李耐因在谈起这篇报道时,其中字句点滴仍然记忆犹新。

他还记得朴老汉把纸条放进小木盒时,连声说“志愿军,好”。

两次采访李老师,采访的由头不同,但诸如《不朽的友谊》等作品,他还会时不时提起。每次采访结束时,还觉“不解渴”,对李老师笑着说“下次再向您请教”,他说“随时欢迎”。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要经得住历史考验,本文原汁原味转述李老采写《不朽的友谊》的过程,还原李老的成长故事。

哪里艰苦往哪里钻

“不朽的友谊”这一题材的灵感来自一位房东老汉,是我们宿营时候遇到的。当时,我们一天走了80里山道后,又翻越了几座大山,最后才宿营到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这村落出奇没有遭轰炸、焚烧”。

宿营的地方叫新明里或西蒙里(这是朝语译音)的地方,是个分散在山坡、谷底的村落。李耐因住在房东姓朴的家里。

在这场不着痕迹的采访中,这位五十多岁粗通汉文的朝鲜老汉,“用笔和我们交谈”,在慢慢的交心后,“他从小盒子里取出一张纸条给我们看。那是我们的同志留下来的一封感谢信”“感谢信感动了我,启发了我,才写了这篇《不朽的友谊》,总社播发后,又被选入5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

他曾经用“雷雨”描述采写《不朽的友谊》稿件时候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特点:

一方面是指第五次战役中朝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在朝鲜中东部战场向敌军发起攻击,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个多月激战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暴雨中进行的。

战火纷飞,暴雨侵袭;

行军迅疾,路途绵长;

“我们一直是夜行军,向南,向西,向南,黎明则宿营在山坡、河谷或森林、村落中。巨大的部队行动,是令人振奋不已的”。

好的新闻都是跑出来的。

假如没有行军采访,就无法获得宿营村落人家的机会,假如没有宿营,也不可能和老汉有深入的交谈,那么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将无法成为新闻。

在纷繁复杂中细心观察分析

李耐因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他“草率而简略”的日记本上,记录了五十多岁房东老汉小木盒子里的纸条内容,全文是:

“亲爱的老伯:我们在你家住了两天,蒙你招待,十分感谢。我们是从中国来的,我们绝不让美帝把朝鲜陷入灾难深渊。我们是中国人,可是我们决心同朝鲜儿女一道打败美帝。我们要到前线去了,等朝鲜全部解放,再来探望你老人家。松柏,三月二十八日。”

细节决定成败。但典型动人的细节往往淹没在大量的同质化素材中,没有敏锐的发现力,就很难做到明察秋毫。特别是在军事报道中,由于行军隐蔽、速度快,而且面临生死危险,对快速捕捉新闻并且追踪采访具有极大的挑战。

在《不朽的友谊》中有大量景物、人物等细节描写,如今读来,仍然觉得精细入微、生动感人。

李耐因曾在业务文章中写过:

“有些闪光的思想、念头,多是来自细心的观察分析。如果随时记下来,既加深了记忆,又促进了认识的深化。这有点像垒墙,一块块砖加上去,就有了新的高度。”

“要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要善于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看不深的问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

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

“在交谈中,他说大儿子出公差修路去了,二儿子参加了人民军。美军入侵北朝鲜时候,这里偏僻,没有到。可李承晚的军队来过,后来逃跑了。老汉夸奖志愿军是‘文明之师’”。

在看到这个纸条之后,李耐因在日记里写到“这给了我启发,要写一篇朝鲜人民同志愿军之间的情谊”。这样的小细节何以能够“启发”他?如何能不拘泥于单一事实,而有纵观全局的大视野、大框架?我想其背后正是他心中怀有的中朝合作大局。《不朽的友谊》之所以能够入选语文课本,正是因为其在战争环境下,生动展现了中朝百姓共同战斗、相互支持的友谊,为大局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他常在采访中提到“写东西要有大格局,不能小家子气”。后来,李耐因做了编辑后,经常会给记者写业务信,有次在回信时写道:要从当前形势发展情况中提高预见性,采写一点对工作有推动、有引导作用的稿件,一年有那么两三篇。预见性就是判断力,就是思想力在新闻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采访中,李耐因多次提出“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自己的报道符合党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

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李耐因曾在《雷雨照阳江——志愿军入朝第五次战役采访纪事》业务文章中,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述了采访过程中所遇人与事,包括朝鲜百姓、志愿军战士、人民军战士和战场采访生活等等,常常是简约几字就写得传神好看,让人觉得有意思。

“虽然几座高山还戴一点雪帽,可山腰、谷地已显绿意”“一条长街,两排整齐、干净的朝鲜店铺,一条小河绕城而过,山上绿树葱笼、宁静宜人”“路是看不见的。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左一会右,谁都不清楚是走在山上还是谷下,不时听到人们的摔跤声,骂骂咧咧的埋怨声,低声的呼问声”。诸如此类的描写也在《不朽的友谊》中处处显现,简约凝练、传神动人。

“当记者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天天想着写,不让手闲着。总社要的写,总社不要的也写;编辑部指定的要写,编辑部想不到的也写;新闻写,不是新闻也写”。李耐因说,即使是在编辑期间,他也会保持每天写心得、每周写评论的习惯。

猜你喜欢

志愿军老汉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刘老汉笑了
友谊之路
吴老汉之死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