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来”与日语“来る”的比较研究
2019-11-07黄瑾瑾
黄瑾瑾
摘 要:以现代汉语“来”与日语“来る”为中心,从用法和含义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比较研究。现代汉语“来”与其日语中的对应表达“来る/~て来る”,虽然在语法、语义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作动词使用时,两者都可以表示方向移动的趋向意义,都可以引申为事件、现象的出现或发生,但“来”与“来る”也有各自独特的含义。作补语使用时,从所表达的趋向意义与状态意义来看,二者很相近,但是现代汉语“来”的结果意义,是日语“~て来る”所没有的。
关键词:“来”;汉语;日语;动词;补语
一、引言
无论是现代汉语中的“来”,还是日语中的“来る”,作为趋向动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都是很高的。从语义、结构形式等方面来看,两者存在很多相似点,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受母语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来る/~て来る”时常会产生偏误。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动词使用的对比,希望能给中国学生学习日语提供一些帮助。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来”的研究较多,但是与日语中对应表达方式的比较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将从汉日两种语言的结构与语义角度,分析现代汉语“来”在日语中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来”与“来る”作动词与作补语使用时的不同分为两部分。分别从结构与语义两个方面,考察“来”与“来る”在现代汉语与日语中的异同。
二、作为动词的情况考察
(一)汉语“来”
现代汉语“来”作动词使用时,有以下含义:1.人或物体向立足点移动;2.表示时间变化,从过去到现在;3.(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4.作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5.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或前面,表示来做某件事,表示施事者的动作趋向。
我们对以上含义进行了简化处理,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将义项1、2、5归为“来”的趋向意义,即方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在空间上的移动、动作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时间上的变化,这也是“来”的基本含义;第二,问题或事件的到来,可以理解为第一种趋向意义的引申意义;第三,特殊意义,代替某个具体的动词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来”在多数情况下是充当句子谓语中心,它既可以与名词连用,也可以与动词或动词结构连用。其结构为“来+(名词)”/“(名词)+来”或是“动词(动词结构)+来”/“来+动词(动词结构)”。例如:
(1)他来中国很多年了。
(2)這一年来,他的进步很大。
(3)开春以后,农忙来了。
(4)我打不开了,还是你来吧。
(5)我们贺喜来了。
例(1)中的“来”是表示“他”向立足点“中国”移动;例(2)中的“来”是表示时间变化;例(3)中的“来”是表示“农忙”来到;例(4)中的“来”是代替意义更为具体的动词“打”;例(5)中的“来”用在动词“贺喜”后面,表示施事者“我们”的动作趋向。
(二)日语“来る”
在日语中,“来る”作自动词使用时,有以下含义:1.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或往说话人所在地移动;2.往说话人即将要去的目的地移动;3.时间或时刻的到来,来临;4.表示超出预期的人或事物的出现,来到;5.事物、现象的发生或出现;6.由来,引起,产生,发生,表示原因、由来。
我们同样对以上含义进行了简化处理,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将义项1、2、3归为一类,表示趋向意义,即表示人或物体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时间的变化;第二,将义项4、5归为一类,表示事物、现象的发生或出现,可以理解为第一种趋向意义的引申意义;第三,特殊意义,表示原因、由来。例如:
(6)いつ中国に来たのですか?(你是什么时候来中国的?)
(7)僕らは明日上野公園へ遊びに行くが、君も来るかい?(我们明天到上野公园去玩,你也来吗?)
(8)本屋へ行くんだけど一緒に来ない?(我要去书店,你也一块来吧。)
(9)別れの時が来た。(告别的时候到了。)
(10)今晩はお客がたくさん来た。(今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
(11)台風が来た。(台风来了。)
(12)チャンスが来た。(机会来了。)
(13)ラテン語から来た言葉。(来自拉丁语的词。)
(14)彼の病気は疲労から来たのだ。(他的病是由于疲劳引起的。)
例(6)中的“来る”表示来到说话人所在地“中国”;例(7)、例(8)分别表示往说话人即将要去的目的地“上野公園”、“本屋”;例(9)表示“別れ”时刻到来;例(10)表示“お客”的出现超出预期;例(11)、例(12)分别表示“台風”发生、“チャンス”出现;例(13)、例(14)分别表示由来、引起。
(三)两者的动词比较
通过对汉语“来”和日语“来る”的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作动词使用时,有共通的相似点。第一,两者的基本含义都是表示方向移动的趋向意义,包括人或物体在空间上的移动、动作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时间上的变化。第二,它们的趋向意义都可以引申为事件、现象的出现或发生。同时,两者也存在着不同点。比如现代汉语“来”可以替代另一具体动词使用,而日语“来る”却不可以;日语“来る”可以表示原因、由来,而现代汉语“来”没有这种用法。此外,汉语“来”与动词或动词结构搭配使用,表示来做某事,日语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为“~に来る”。
现代汉语“来”与日语“来る”在表示趋向意义时,它们的立足点也值得关注,中国学习者经常会受母语影响而导致“来/去”和“来る/行く”的误用。一般认为,“来/去”的立足点就是说话者,“来”表示朝说话人的方向移动,“去”表示向背离说话人的方向移动。确立立足点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当说话人出现或用第一人称叙事时,说话人或“我”的位置就是立足点;二是在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叙事时,可以把立足点放在正在叙述的人物所处的位置上;三是在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叙事时,也可以把某一处所当作立足点,这个处所是正在描述的对象,或是正在叙述的时间发生的地点。
森田良行(1994)指出,与“回/出发/送”等动词不同,日语“来る/行く”是表示“动作主体从目前所在地往其他地方去(或来)”,“来る/行く”的使用与说话人的立足点密切相关。他将移动主体假设为A,先是分析了由A的所在地A点向B点移动时,说话人立足于A点或立足于B点的不同情况。跟据他的分析,当说话人立足于A点时,使用“AがBへ行く”;当说话人立足于B点时,使用“AがBへ来る”。也就是说,说话人从目前位置移动时使用“行く”,说话人往目前方向移动时使用“来る”。接着他又分析了往说话人位置以外地点移动的情况,当立足A点时,使用“BがBからCへと行く”。关于移动动词立足点的中日比较,下地早智子(1997)指出,汉语倾向于将立足点放在对话中的“咱们”,向“咱们”靠近移动时使用“来”,远离“咱们”移动时使用“去”,而日语在选择趋向动词时与信息来源密切相关。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来/去”的使用受到说话人的影响,而日语“来る/行く”的使用受到移动主体的影响,日语中更侧重移动主体。
三、作为补语的情况考察
(一)汉语“来”
现代汉语“来”除了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用法是与其他动词搭配作补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来”作补语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简单趋向补语,二是复合趋向补语。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有“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所谓简单趋向补语,是指这些趋向动词分别单独与另一个动词搭配使用,“来”作简单趋向补语就是指它单独与动词搭配使用。所谓复合趋向补语,是指趋向动词组合后与另一个动词搭配使用,这里就是指“来”与其他趋向动词组合后与动词搭配使用。如: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起来、到……来,等。现代汉语“来”作趋向补语时,其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与状态意义。
“来”作简单趋向补语时,具有以下含义:一是趋向意义,也称方向意义,指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向立足点移动;二是结果意义,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可以与“得/不”搭配使用;三是与“说、想、听、看”搭配使用,表示推测、估量,直接引出某人的看法、想法等,也可以使用“在……来”的格式。例如:
(15)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6)车上的人都向他跑来。
(17)把水壶拿来。
(18)一觉醒来。
(19)他们俩很谈得来。
(20)这种事他做不来。
(21)这个小伙子看来年纪不大。
(22)在他想来,上海是另一个世界,是天堂,瞧,光看上海人的脸,都要白得多,细得多。
例(15)~例(17)中的“来”表示趋向意义,是指人或物体通过某一动作,在空间位置上发生移动;例(18)~例(20)中的“来”表示结果意义,其中,例(19)中“来”与“得”搭配使用,例(20)中“来”与“不”搭配使用;例(21)、例(22)中的“来”表示推测、估量,其中,例(21)中“来”与“看”搭配使用,例(22)中“来”与“想”搭配使用,并使用了“在……来”的表达方式。
“来”作复合趋向补语时,具体表现为“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起来、到……来”,其含义大致可概括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与状态意义三类。
“來”作复合趋向补语时,表示趋向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上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移动,此时的立足点在高处,或表示靠近目标处,此时的立足点在目标处;“下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高处向低处移动,此时的立足点在低处,或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离开立足点,此时移动的人或物体不在立足点上;“进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外部往内部移动;“出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内部向外部移动,立足点在外面;“回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向原地移动;“过来”,表示面向立足点移动;“起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到……来”,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由远处向立足点移动。例如:
(23)孩子们从山脚下一直跑上来了。
(24)他凑上前来跟我说话。
(25)突然墙上的画掉下来。
(26)急急忙忙地跑进来一个人。
(27)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来。
(28)想把手抽回来,但用了半天劲也抽不回来。
(29)忽然听见身边传来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永进满面笑容地走了过来。
(30)这时从座位上站起来一个人。
(31)他每天把报纸给我送到宿舍来。
例(23)中的“上来”表示“孩子们”由山脚下跑上高处;例(24)中的“上来”表示“他”靠近目标“我”;例(25)中的“下来”表示“画”从墙上向低处移动;例(26)中的“进来”表示人由外部往内部“跑”;例(27)中的“出来”表示“他”从内部向外部“拿”;例(28)中的“回来”表示手向原来的位置移动;例(29)中的“过来”表示“永进”向目标处移动;例(30)中的“起来”,表示人从座位上向高处“站”;例(31)中的“到宿舍来”,表示“他”由远处向目标处“送”。
“来”作复合趋向补语时,表示结果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上来”,表示成功正确地完成;“下来”,表示分离或固定,或表示完成一件费时、费力、需要克服困难的事情;“出来”,表示动作完成或表示某种发现(或认知);“过来”,表示恢复或转变到原来的、正常的、或积极的状态,也可以表示尽数地完成,强调是否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条件,常与“不”搭配使用;“起来”,表示动作完成后物体与物体连接成一个,或表示物体鼓起突出。例如:
(32)念几遍就背上来了。
(33)可以在这儿住下来。
(34)把衣服脱下来。
(35)对他来说,一个上午的活儿干下来,是随随便便的小意思。
(36)论文写出来了。
(37)听着听着,渐渐听出意思来了。
(38)老师把我练习本里的错字都改过来了。
(39)数不过来。
(40)南京长江大桥把中国东南部被隔断的铁路、公交连接了起来。
(41)不小心,头上碰起来一个大包。
例(32)的“上来”表示成功完成了背诵任务;例(33)中的“下来”表示固定地住在这里;例(34)中的“下来”表示完成了脱衣服这件事;例(35)中的“下来”表示完成了干活这件事;例(36)中的“出来”表示论文已经完成;例(37)中的“出来”表示“听”这一动作的完成;例(38)中的“过来”表示把错字改正到正确的状态;例(39)中的“过来”与“不”搭配使用,此时表示无法全部完成;例(40)中的“起来”表示被阻断的交通将连接成一体;例(41)中的“起来”表示“大包”鼓起。
在复合趋向补语中,状态意义是由趋向意义引申而来,表示动作、状态在事件上的展开、延伸,如动作状态的开始、继续、停止等,可分为表示进入新的状态和表示已进行的动作、已存在的状态继续两类。“来”作复合趋向补语时,表示状态意义的词语只有“下来、起来”。其中,“下来”,表示由强到弱或由动转静的变化,或表示动作(或状态)从过去延续至今;“起来”,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动作或某种状况开始,并保持下去,可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使用,与动词搭配使用时表示动作开始进行,与形容词搭配使用时表示新的状态开始。例如:
(42)天漸渐黑下来了。
(43)安静下来。
(44)参加长跑的人都坚持下来了。
(45)他一回到家就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了。
例(42)中的“下来”表示天色由白到黑的变化;例(43)中的“下来”表示由动到静的变化;例(44)中的“下来”表示从过去延续至今;例(45)中的“起来”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痛哭”这一动作开始进行,并将维持一段时间。
(二)日语“~て来る”
现代汉语“来”作补语时,与日语中的“~て来る”用法相近。“~て来る”有以下几种含义:1.向这边来,表示动作向说话人靠近,与之搭配使用的动词,既可以用来描述“来”时的状态,动作与“来”同时进行,也可以与“来る”合成一个动作;2.表示动作移动时的状态,即“来る”以何种手段进行;3.一直在……,表示变化或动作从过去持续到现在;4.出现,……起来,表示到目前为止不存在或看不见的东西或现象出现,或发生变化,也可以用于心理上的或感觉上的变化;5.表示动作的先后性,即动作相继发生,进行某一动作后再回来,这时一般搭配表示瞬间动作的意志性动词,动作主体一般是人,但有时也可以是人为操作的物体或是拟人化了的自然现象。
我们对以上含义进行了简化处理,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将义项1、2、5归为一类,表示动作的移动;第二,表示动作的持续性;第三,表示出现或发生变化。此外,也可以将“~て来る”划分为两类:即空间层面与时间层面。从空间层面看,“~て来る”表示动作的移动,具有先后性、同时性、状态性;从时间层面来看,“~て来る”表示动作的持续性,动作的变化,以及发生、出现。例如:
(46)帰ってくる。(归来,回来。)
(47)前からデモ隊が押し寄せてくる。(迎面拥来一支示威队伍。)
(48)バスは時間がかかるから、タクシーに乗って来てください。(乘坐公共汽车耗时比较久,所以请乘出租车来。)
(49)高校生の時からずっとお茶を習ってきた。(从告知开始一直学习茶道。)
(50)雨が降ってきた。(下起雨来了。)
(51)何度も説明してもらって、段々分かってきた。(听了几次说明后,才慢慢开始明白。)
(52)ちょっと切符を買ってきます。ここで待っていてください。(我去买下票就回来。请在这稍等一会。)
(53)遅くなってごめんなさい。途中で本屋に寄ってきたものだから。(抱歉我迟到了。因为路上顺便去了下书店。)
在例(46)中,“帰る”本身就有“回到出发点”的含义,即使后面不与“~て来る”搭配使用,“帰る”本身也具有方向概念,但与“~て来る”搭配使用后,便有了向说话人靠近的含义;例(47)表示“示威队伍”向说话人靠近;例(48)表示乘坐出租车这种交通工具到来;例(49)表示学习茶道从告知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例(50)表示下雨这种现象出现;例(51)表示状态开始发生变化;例(52)表示离开目前所在地,买完票后再回到目前所在地;例(53)表示在其他地点进行某一动作后,到达目前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例(52)与例(53)中,日语原文使用的是“~て来る”,而对应翻译出来的中文则是“去”。可以看出,在表示去其他地方做了某事再回到原点时,汉语与日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汉语更注重“去”的过程,而日语更注重“回来”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或是翻译时都需要十分注意。
(三)两者的补语比较
通过对汉语“来”和日语“~て来る”的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作补语使用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但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
首先,从语法角度看,现代汉语“来”作补语时,可以单独与动词搭配使用,构成简单趋向补语;也可以与其他趋向动词组合后再与动词搭配使用,构成复合趋向补语。而日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て来る”,基本上不使用1个动词て形+2个趋向动词的形式。
其次,从语义角度看,二者的基本含义是一样的,都可以表达趋向意义,表示动作的移动方向。现代汉语“来”的状态意义,与日语“~て来る”表达的动作的持续性、出现发生以及变化,从语义来看是很相似的,但用法有所不同,现代汉语“来”可以直接与形容词搭配使用,日语“~て来る”却不可以。
此外,现代汉语“来”所表达的结果意义以及与“说、想、听、看”搭配使用的用法,在日语“~て来る”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还需要注意的是,日语“~て来る”既可以对应现代汉语“来”,也可以对应现代汉语“去”,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表达时究竟使用“来”还是“去”,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汉语“来”与日语“来る”作动词时的用法与含义,进而探讨了“来”与“~て来る”作补语时的用法与含义。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现代汉语“来”与其日语中的对应表达“来る/~て来る”,虽然在语法、语义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作动词使用时,两者都可以表示方向移动的趋向意义,都可以引申为事件、现象的出现或发生,但“来”与“来る”也有各自独特的含义。作补语使用时,从所表达的趋向意义与状态意义来看,二者很相近,但是现代汉语“来”的结果意义,是日语“~て来る”所没有的。虽然两者相似点很多,但是两者的不同点更值得我们注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谨慎对待,在翻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语境作出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日]藤堂明保,相原茂.新订中国语概论[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5.
[2][日]森田良行.动词的意义论的语法研究[M].东京:明治书院,1994.
[3][日]下地早智子.关于移动动词“视点”的中日对比研究[J].中国语学,1997.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