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演唱基础技能训练中女声真假声应用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9-11-07王霓雯
王霓雯
摘要:流行演唱真假声应用技术在流行演唱基础技能训练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基本训练中,教师对待声音的审美标准的差异直接决定着日常声音训练和教学手段的大不同,本文旨在通过探索研究,寻求一套适合于流行唱法女声的技术教学,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流行演唱的声音状态,既不千篇一律,也不完全随性而为,有指导性地,科学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假声应用的综合训练,获得平衡、协调、自如的声音,实现正确的歌唱发声。
关键词:过渡音区 母音训练 练声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89-03
在声乐演唱中,一直以来约定俗成,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美声”(Bel canto),普遍的共识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研究人体机能和演唱技能方法。包括现在学院派的民族唱法通常也是借鉴“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
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和训练中,用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比如气息、共鸣、歌唱位置都是可取的,但是,完全将“美声唱法”的声音理念和训练方法带入流行演唱教学的训练中,是没有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流行演唱所表现出的音质音色都与其他两种唱法有着巨大的区别,声音的色彩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也忌讳千人一嗓。而流行演唱的基础技能训练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如果不能得到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则难以实现真正的流行演唱专业教学。基于以上流行演唱教学现状,本文尝试对流行演唱教学中的女声混声音区的过渡训练进行探索研究。
一、流行演唱教学的师资分配与学生现状
(一)流行演唱教学的师资现状
一是教师的相关理论根基缺乏,对流行演唱的真假声的应用與发生机制存在认识差异;二是教学在基础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法单一且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
(二)流行演唱的学生演唱水平分析
一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声乐训练的基础理论认识;二是对流行演唱基础技术训练缺乏基本的重视。
二、流行演唱女声“过渡音区”训练模式概述
通常进入到学院的学生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美声唱法”要求女声真假声的混声状态,从开口第一个音持续到最后,从中低声区到高声区,假声状态逐渐增多,以能够保持圆润的声音持续和更高的音域。大部分进入到学院前的学生都经过这样的审美标准的训练,且形成较顽固的发声模式,这就已经与流行演唱的声音审美要求偏离。第二,有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前未系统进行过声乐训练,但真声和假声就脱节严重,只能演唱几乎一个八度内的作品,特别是女声,在小字二组的c和d就只能依靠纯假声,对于真假声应用毫无概念而言。
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就是对于流行演唱真假声应用和其他唱法应用的混淆和认识差异。在流行演唱的范围里,首先,无论是气息、共鸣、咬字等技巧的学习,都不同于传统唱法的审美形态。我们需要对流行演唱的声音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对于流行演唱基础训练中真假声的训练除了借鉴其他唱法,更多的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其他唱法的不同,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用适合流行演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
笔者在这里将“过渡音区”基础练声训练分为三阶段:一是建立学生在混声音区自信“向前”的阶段——研究用“微声”训练获得声音的位置及发声腔体的适应性,让学生在练唱中获得混声体验;二是迈向“说话式”演唱阶段——研究流行演唱基本训练中最适合解决过渡声区的母音训练;三是技巧稳定与扩展的尝试——结合伯克利教材中的节奏练声曲帮助有混声音区问题的女声形成自觉调整真假声比例的习惯。
三、声乐课堂中“过渡音区”的实践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有混声音区问题的女生进行实验性教学,制定解决混声音区训练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性研究。
(一)着重“微声”技术训练的把握
微声是建立混声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它解决的就是女生真假声打架。微声的话是最好的一个桥梁,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找到混声的状态。在微声训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声场辨析,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如何在高低声区从小变大的声音,感受声场的变化,同时让学生自己演唱,从正常说话到小声说话,小声说话并不是不说,声音不可以“倒”或者发虚,因为流行演唱大多数主要的是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实声的,强调的是实声音色和音质。我们用“微声”是为了找到声带边缘振动,保持声音更顺利的过渡,来用混声解决全音域。它的核心观点就是解决全音域。流行唱法从音色效果看更实,更接近我们自然讲话。“微声”是小而说,而不是小而不说,在课堂中我们要强调声带的运用很主动,虽然我们讲话是无意识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声带是很自然的。
在女声过渡音区的训练中,一部分女生选择完全的真声(大白嗓)去诠释流行歌曲演唱,其局限性表现为音域狭窄,演唱费力;另一部分女生则选择大量的假声(虚假的声音),无法胜任流行风格歌曲演唱;最为严重的是一部分女生真假声打架,无法统一于全音域歌曲演唱,导致作品的不完整性。为解决上述演唱中的局限性,必须建立起一个混声的状态合理运用真假声比例协调发声以满足其风格性演唱。而“微声”训练可以有效搭建混声演唱平台,实现真假声自由过渡及选择,满足全音域演唱的技术需求。
(二)找准适合解决过渡声区的母音训练
在清晰“微声训练”在流行演唱基础训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继续进一步深入探讨,声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进步的同时还面临新的挑战。过渡音区的协调与把握都要经历一定时间与阶段才能运用自如。第二阶段我们着重进行的是归纳流行演唱过渡音区训练中快速有效的母音训练,并进行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中,正确的咬字吐字归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过渡音区的训练。其中单元音:“i”“u”;復合元音中的前响元音“ai”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歌唱的通道。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过渡音区的问题。
首先笔者在课上通过单元音“i”的练声曲,使学生的声音更容易的进入过渡音区。可以主要使用三个练习。练唱发“i”时,舌面向硬腭升起,舌尖下垂在下齿背后,舌位相对其它元音“a”“o”“u”“e”高,口腔内的空间也是最窄的。在发“i”时,嘴角要注意展开,牙关一定要松开。咬字时声音要集中。随着练声曲音阶的升高,在5音的歌唱时就会出现声音发干、发涩的情况。这是因为过渡音区声音的支点不够,气息的支持不够,软腭的积极程度不够。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过渡音区的问题,需要在正确咬字的前提下,将软腭“小舌头”吸起来。通过训练和实践,发现将“小舌头”吸起来,学生马上就能做到音区的过度。
其次通过“u”母音的练声曲,使学生的声音更容易进管。
“u”母音在发音时舌根向软腭升起,圆唇,气息集中地呼出。由于它发音时圆唇的动作,很多人会将它的着力点放在口腔的前部或是双唇上,这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口腔内的空间上,不要把字咬死了。
“u”音在单元音中是最容易让喉头松开的母音,也容易让歌者找到通向头腔的共鸣通道,“u”母音的腔体感很好,教师常常会运用该母音训练学生的声音腔体,需要学生松且通。在气息支持的前提下,保持住腔体的状态,体会“u”的咬字带给口腔的变化,体会在咬“u”字的同时打开牙关,体会身体纵向的声音管道,体会气息的流动。只有建立好声音纵向的通道,声音有了气息的支持,学生的过渡音区才能更好的演唱完成。
再次是通过前响复合元音“ai”的练声曲训练,解决过渡音区的问题。复合元音分为三类:前响复合元音、中响复合元音、后响复合元音。“ai”是复合元音中的前响复合元音。“ai”音在发声时,舌位平放底部,发音时舌头向硬腭升起,发音后呈现出“i”的口型,约在接近“i”元音时结束,舌位的变化是发音的一瞬间完成的。
发“ai”音时常见的毛病是容易把“i”元音忽略掉,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是舌头没有迅速地向硬腭升起,并在结束时保持“i”元音的状态。之所以选择前响复合元音“ai”,是因为前响复合元音从咬字上能更方便的将字集中并挂住。反复的强调“ai”的咬字,让学生体会上齿咬苹果的感受,使上颚积极,同时将软腭“小舌头”向上吸起,口鼻咽腔的通道打开了,口腔内有空间,软腭的抬高使得声音位置更高,声音位置高了过度音区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总之,在练声曲咬字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多动脑筋,应该选择一个方便咬进腔体的字,这个咬字能让学生歌唱的肌肉积极起来“以字行腔”。若学生能积极配合,就能很好的解决过渡音区的问题。
(三)母音转换的流行练声曲应用实践
在练声曲母音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寻找适合的母音进行训练。有些母音就能相对容易的找到需要的腔体状态,并能相对容易的找到歌唱状态。“以字行腔”需要唇、齿、舌咬字器官积极的配合,不同“字”发力不同,唇、齿、舌的开合度不同,歌唱状态也不同。练声曲中母音的正确选择可以事半功倍。咬字正确了,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帮助歌者找到共鸣腔体,“以字行腔”能帮助歌者过度音区换声点的演唱。
所以,在进行前两个阶段后,有一定成效后,我们继续通过对学生过渡音区的训练,解决学生“换声点”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声音,并能扩展学生的可用音区,加强学生的演唱自信。本阶段围绕过渡音区有效的母音练声曲展开。
首先在流行音乐演唱技能训练中上、下行音阶训练对女声混声训练的帮助。利用相同母音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混声概念,通过解剖学图解、视频讲析,帮助学生明确声带在真声、混声(属假声范畴)时的运动状态,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混声唱法的科学性。同时也利用上不同元音进行下行音阶的训练:因下行音阶是音区从高到底,从高声区起音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假声的状态,通过元音“o”和“u”,以此带动音与音之间混合声区统一的状态。上行音阶的训练是在稳定喉位的基础上,调节呼吸与软腭之间平衡的关系,已达到更好的混声效果。
其次在流行音乐演唱技能训练中舞曲式练声曲训练对女声混声训练的帮助。要求学生以元音“o”进行练唱。音区在一个八度内,速度为160,为轻松、愉悦的风格。舞曲的风格决定了声音的风格——轻巧、灵活。因曲节奏较快,故要求学生首先看谱慢练,在稳定好呼吸和喉位的基础上,平衡各共鸣腔体的关系,以达到混声的良好效果。
学生应尽量采用哼鸣的方式,尽可能抬起软腭,感受歌唱中的无意识肌肉在本能反应中的状态,再将这种体验置换到元音训练中,最终达到良好混声的歌唱效果。
再次是五度音阶下行元音练声曲替换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清楚的唱准每一个音,这就需要学生明确歌唱中元、辅音的正确位置。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舒适的辅音,以获得良好的咬字感受,在此条训练中,以辅音“M”进行演唱。辅音“M”在歌唱中,位置处于双唇间,发音时有鼻、头、口腔有嗡声。“M”+元音时,辅音“M”在唇间迅速阻气,元音保持其所在的位置(大牙处)。要求学生先准确的说好辅音及元音、找到肌肉间各元、辅音的开合状态,反复练习,直至产生肌肉记忆。
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实验学生对混声音区的断层的主要原因、不好的过渡方式在理论上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实际训练中也基本能够解决到有意识的调控真假声,做到基本掌握换声区把握的技巧。
四、结语
在女声混合音区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及时根据真假声的应用状态来训练及稳定中低声区的混声歌唱,抓住流行唱法“实声演唱效果”的特点,加强声区统一的训练,调整真假混声比例,加强混声的调节训练,继续强调歌唱的控制能力。流行演唱的教师应该梳理流行演唱的基础训练环节,对流行演唱技能概念的理解更全面准确,务必跳出现有的用同一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的模式,让课堂教学具有更清晰、更准确的目标,教师也对流行演唱的教学实践更有底气和把握。
参考文献:
[1]罗洪.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比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2]李翔.简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S1).
[3][美]安妮·佩克汉姆.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巧基础[M].赵仲明,傅显舟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颜家成.试谈通俗歌曲演唱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