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尪”字词义演变探微

2019-11-07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神明巫婆巫师

张 为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引 言

二、典籍中“尪”字的常见意义

1.指胸、胫、背等处骨骼的弯曲症,亦指有这种残疾的人,如:

(1)“瘣木,苻娄。”晋郭璞注:谓木病,尫伛瘿肿无枝条。(1)本例所指虽为树木,但其中“尫”字的意义显然是从“人体骨骼弯曲残疾”义引申而来。(《尔雅注疏》)

(2)“苦水多尫与伛人。”高诱注:尫,突胸仰向疾也。(《吕氏春秋·尽数》)

(3)太平之时,无瘖、□、跛、眇、尪蹇、侏儒、折短。(《韩诗外传·卷三》)

(4)邪炽髓竭,变而为尫。(《补尫其废药痼议》)

2.指孱弱、瘦弱,如:

(5)(允涛)并少尫病,形甚短小,而聪敏过人。(《晋书·山涛传》)

(6)或矬陋尫弱,或且黑且丑。(《抱朴子·塞难》)

(7)斯乃勇废为尫,众散为弱,逗挠离析,兆乎战阵之前。(《旧唐书·陆贽传》)

(8)辅国鞾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侍卫才数十,皆尫老。(《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3.步态不正,引申指行为邪恶,如:

(9)“九四,匪其尫,无咎。”虞翻曰:“匪,非也。其位尫。足尫,体行不正……(《周易集解·卷四》)

(10)“傒尫之撲,终不可治也。”范望注:“恶至祸应,故不治疗也。(《太玄·傒》)

(11)“上九,傒尫尫,天撲之颡。”范望注:“行不正称尫。(《太玄·傒》)

(12)遇着这些尫尬,一时半刻也难打捱。(《亡国恨》第七曲)

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尪”字。但“尪”字表示“人体骨骼弯曲病变”的意义在中医学术语中还得以保留。现代中医仍然把“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赢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的疾病”称为“尪痹”。这其中也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现代医学中其他一些有关节疼痛、变形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结核性关节炎等。[3]因此用于治疗此类相关疾病的中成药也继续沿用“尪痹”这一古称,如“尪痹胶囊”“尪痹颗粒”“尪痹片”等。

三、闽南方言字“尪”

就笔者目前所见的材料而言,最早用“尫”字表示“神明”义的闽南文献应当是《什音全书》。该书全称《新刻增校切音正音乡谈杂字大全》,原刻本不存,目前可见的最早抄本在1804年就随木村蒹葭堂的一批旧藏进入日本的内阁文库。由于书中所辑乡谈之中多有与明代嘉靖末年重刊《荔枝镜》戏文中方言特征相似者,因此研究者多认为《什音全书》极有可能是明代的材料。(3)可参看吴守礼校注《什音全书中闽南语资料研究》,《闽台方言史资料研究丛刊》,台北:从宜出版社,2006年,第1页)

书中以“乡谈”“正音”对举的方式对“尫”字的用法作了详细说明。例如:

(13)【乡谈】画尪——【正音】画工写真

(14)【乡谈】尪佛——【正音】善萨(普萨)

(15)【乡谈】小心尪(祭祀也)——【正音】供养[4]

除疑为明代的材料《什音全书》之外,《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年)、《福建方言字典》(1838年)、《厦门音新字典》(1913年)等早期闽南方言韵书、字典中均有以“尫”字表示“神明”“偶像”义的记录。[5-7]

粤方言也以“尫”字表示“神明”“偶像”义。《汉语方言大辞典》“尫,<名>神像。粤语。广东。叶国庆《关于啖槟的风俗及罗隐的故事》‘桃花过渡,正月人迎尪。’”[8]

综合上述材料来看,“尫”字作为一个方言字在闽南方言中主要用于表示与神明、偶像或巫术相关的意义,当然也因“偶像”义引申出表示“人偶”或“画册人像”的意思。这与笔者在典籍中所见的“尫”字“孱弱”“残疾”等意义相去甚远,似乎完全找不到意义上的引申线索。如果“尫”字仅仅是因为读音的关系被借用来表示闽南语中的“神明”“偶像”及相关意义,那么,与闽南方言“a”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数量众多,为什么非要用表示“孱弱”“残疾”义的“尫”字来指称应该充分敬畏的“神明”“偶像”?况且,“尫”字在整个汉字体系当中既不属于常用字,也谈不上如何简单易写,选择“尫”字作为“神明”义的方言字,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着实令人费解。

四、“尫”字的词义演变

前文笔者列举了“尫”字在典籍和闽南方言中的意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作为方言字的“尫”与典籍中的“尫”在意义上的差别很大。究竟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探究一下“尫”字最初的意义。

《左传》当中的一段话比较值得关注:

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历代注家对这段文字有不同的看法。杜预注:“巫尫,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尫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孔颖达正义“《周礼·女巫职》云‘旱则舞雩’。此以为旱欲焚之,故知巫尫,女巫也。并以巫尫为女巫,则尫是劣弱之称,当以女巫尫弱故称尫也。或以为尫非巫也,巫是祷神之人,尫是瘠病之人,二者非一物也。尫是病人,天恐雨入其鼻,俗有此说,不出传记,义或当然,故两解之也。”[9]

由上面列举的材料可以看出,关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的“尫”字,历代注家已经注意到其中的问题:从文句的意思上看,“尫”字与“巫”对举,其意义似乎应当与“巫师”“巫婆”等意义相关。但“尫”字表示“瘠病之人”的意义似乎更为常见,因此无论是杜预还是孔颖达都没能给出非常确切的答案。杜预在注中列举了上述两种说法,并未作出明确判断;而孔颖达虽然作出“女巫尫弱”这样的初步判断,但依然认为此处文句宜“两解之”。

由于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历代字典辞书大多只记录“尫”字“残疾、孱弱”的意义,因此历代研究者多认为《左传》中的“巫尫”指的是女巫和残疾之人。至于为什么要“焚尫”,主要是因为患有“尫”这种残疾的人“其面上向”,因此“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而导致干旱。但细思之下这种解释实际上非常牵强,难以让人信服——骨骼弯曲残疾至直立时竟然鼻孔向上,这种病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医学报道中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

虽然“尫”字表示与“巫婆”“巫师”相关意义的用法在典籍中逐渐消失,但这一意义在闽南、广东等地的方言中却得以保留下来。现在闽南话、粤语中用“尫”表示“神明”“偶像”或“巫婆”“巫师”等意义,可以说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焚巫尫”以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中“聚尫”的用法基本相同。应该视为“尫”字原始意义的继承。

因此,笔者尝试用图1来概括“尫”字的词义引申演变轨迹:

图1 “尫”字词义引申演变轨迹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尫”字的早期意义既表示“孱弱、残疾”,也与“巫婆巫师”有关。后来“巫师”“巫婆”一类的意义在传世典籍当中逐渐丢失,仅在少数方言中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发展引申。而“孱弱、残疾”方面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引申分化之后,在现在的汉语中也基本不再被使用,仅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具体临床论治中偶尔涉及。

五、“尫”字主要意义之间的关系

前面笔者已经对“尫”字的词义演变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尫”字最初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表示与“巫师”“巫婆”等相关的意义,另一方面则表示身体的孱弱或残疾。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尫”字的这两方面意义之间看似没有什么明显的关联。究竟为什么“尫”字会同时表示这两方面的意义,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

前文所引孔颖达正义“……故知巫尫,女巫也。并以巫尫为女巫,则尫是劣弱之称,当以女巫尫弱故称尫也。”虽然没有明确给予笔者问题的答案,但却提示了笔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是古代从事巫觋职业的人都具有身体羸弱的特点,或者身体上或多或少存在某种程度的残疾?这就需要笔者跳出语言文字之学的范畴,了解一些民俗或人类学的相关知识。

高国藩先生在《中国巫术史》中提到:“巫师通常是生理有缺陷者,或有癫狂病或神经质。病态之人演虚幻之巫术,人们便用虚幻的心情去接受,巫术的效果便会显得格外逼真。”[15]他同时还引用了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的一段文字作为佐证:

又诸暨东洿里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亲戚相弃,乡里不容。女移父母远住苧罗,昼樵采,夜纺绩,以供养。父母俱卒,亲营殡葬,负土成坟。忽闻空中有声云:“汝至性可重,山神欲相驱使。汝可为人治病,必得大富。”女谓是妖魅,弗敢从,遂得病。积时,邻舍人有中溪蜮毒者,女试治之,自觉病便差,遂以巫道为人治疾,无不愈。家产日益,乡里多欲娶之,以无兄弟,誓守坟墓不肯嫁,为山贼劫杀。县令于琳之具言郡,太守王敬则不以闻。[15]

宋兆麟先生在《巫与巫术》一书中指出:“什么人才能充当巫师,是有一定条件的……由于巫师具有通神的本领,所以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种水平的,而是由‘神’来选择。具体的方法是当某个人突然经过一场重病,或者长期发烧、昏迷不醒,从巫教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正在与神打交道,领受神的旨意,不久就会成为神的代言人。”[16]蔡家麟先生在《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一文中也曾提到:“成为萨满的人,大抵有如下经历,即长期重病不愈或突患疯癫症,这被认为是族内新萨满出现的征兆。”[17]

不但中国的巫师、巫婆主要由残疾或得过重病、身体羸弱的人担任,其他国家巫师、巫婆的人选也多有此类特征。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马塞尔·莫斯在他的论著《巫术的一般理论》中也同样指出:“还有一些人是注定要成为巫师的……身体的不健全,比如腿瘸、背驼或者眼盲也足以使人成为巫师。”[18]其中提到的成为巫师的主要条件中,“腿瘸”“背驼”都与“尫”字的典籍意义直接相关。

笔者也曾就这个问题向周边的闽南老人咨询。得知在闽南民间从事“尫公”“尫婆”工作的人确实也多带有某种残疾或特殊的疾病。由此看来,“尫”字所表示的两个主要意义“巫师巫婆”和“残疾孱弱”就因为这种奇特的选材方法而产生了直接联系。此外,《台湾民俗》也提及台湾地区“有的红姨为盲人,或为残疾者,多半是为人妻者或老寡妇。尪指背和脚呈弯曲的状态,一般民间认为畸形者大多有异常能力。”[19]

六、结 论

图2 “尫”字词意演变图

综合以上分析,闽南语及粤方言中的“尫”,并不是一个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表示读音的方言字,它保留了“尫”字最初的一部分意义。这部分意义后来在传世典籍当中已经丢失,却在少数方言中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引申出了新的意义。

猜你喜欢

神明巫婆巫师
一个小巫婆怎么够
呼叫小巫婆
懒巫师的谢礼
画地为牢
神秘的北部巫师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热热闹闹的巫婆村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