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组好题
——浅议2019年全国卷Ⅰ第6~8题
2019-11-07山西
山西 郑 婷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依托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将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深刻感知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育人功能。其中,2019年全国卷Ⅰ第6~8题,对笔者的触动很大,可以说这是一组全面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好题,值得师生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一、真题再现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参考答案】6.B 7.A 8.D
二、真题品读
本题组从图文材料来看,简单明了,给学生和蔼亲切、清新明快的感觉,使学生做题易于下手,敢于思考;从考查的主干知识来看,易于把握,并能将题与相关知识点快速对接;从试题立意来看,高瞻远瞩、意味深长,极具教育意义,对地理核心素养考查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组优秀的地理试题。具体品读如下:
第6题以我国东北地区的铁路线分布为背景,探讨该地铁路线布局的特点、影响铁路线布局的因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图示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分布”,已经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但题干并没有完全告知具体区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区域认知水平,即对东北地区山环水绕地理特点的了解。通过图示信息:河流数量和河流水系特点、山峰等信息,可推知该区域是东北地区的某山区。结合设问,该区域交通线主要沿什么分布,通过调动基础知识可知,山区交通线一般沿河谷、山谷分布。由此得出: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这个题目相对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第7题考查该铁路线建设的目的或作用。其实,影响所有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题目四个选项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系的,到底是为了运输什么?一看见东北某区域,有的学生立刻感觉东北地广人稀,平原面积广大,是商品粮基地,应该运输农产品;有的学生感觉东北矿产资源丰富,运输品应该是石材;有的学生认为东北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运输品是工业品。其实,学生的这些联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都没有建立在正确的空间定位。所以,这个题考查的本意在于学生空间定位,也就是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考查。根据所给的经纬度,相对于松嫩平原(125°E,45°N)或者北京的地理坐标,可大致推断出该区域为东北长白山地区,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东北林区大量开采木材。所以,林区修建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森林资源的开发,主要目的是原木外运。本题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对祖国发展历程的了解,也就是具备相应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需要用心解读试题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的相关素养。
第8题,设问“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通俗理解就是考查铁路运输地位下降的原因。其实,影响交通线修建、运量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就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不再需要该区域铁路运输。所谓“用进废退”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还有运输需求,设施陈旧、运速太慢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作为学生来讲,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达不到这个高度,学生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了解不够深入。其实,我国从1998年10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关闭林区和林缘地区的所有木材交易市场。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标志着重点林区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历史彻底结束,从此进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现在的林区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这是我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利举措,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利证明。所以,试题看似短小精炼,实际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旨在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备考建议
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是解决真实情境中地理问题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也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抓手”。然而,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针对这一问题,在复习备考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渗透、全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区域认知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基础,有效、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开局,进而促进综合思维发散。然而,地理环境多种多样,高考地理试题需要在规定的试卷中呈现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地理区域,要想养成较高的区域认知水平,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复习备考中夯实区域基础,从关注区域环境要素特征等学科知识内容到关注区域无形的社会发展特征等不确定特征为主。从引导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知识结构,强化区域综合分析、差异比较、区际联系等方法的应用到激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感觉、感知、敢想、敢为的思维和行为。
2.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去解读,即综合思维。教师只有平时在教学中注重以问题引领的方式、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散且准确地描述和阐示地理事物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才能驾驭意境深远、思想丰厚、有思维价值的高考地理试题。
3.学习和生活都是重要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的观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等切身体验,都隐含着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即地理实践力水平。高考地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以致用。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生活碎片、生产板块、文本活动与户外游玩中,提炼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有用素材,为学生打开丰富和优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思想窗口。引导学生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提升理性认识,建立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之间的合理关系,拉近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4.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主线,也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知识建设、能力形成和素养提升的灵魂。高考地理试题涉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和备考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学生心中根植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观念,使学生从自身做起,成为和谐世界的参与者和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