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石墨相氮化碳/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降解

2019-11-07计海峰闫风凯王卫东

毛纺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硅藻土光催化甲基

计海峰,闫风凯,邴 波,李 敖,王卫东

(1.吉林化工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化肥厂,吉林 吉林 132022; 3.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电石厂,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染料废水已经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甲基橙废水是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污染物。甲基橙废水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纺织、塑料、造纸、皮革等产业[1],造成水体的颜色污染,而且即便少量的甲基橙也会阻碍阳光在水中的渗透性,从而严重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破坏水中生物的生态平衡[2]。其所具有的毒性和致癌性极大地危害人类健康,其有效治理备受关注[1,3]。

光催化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操作过程简单、没有2次污染产生等特点,因此在处理各种有机污染物中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一种非金属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其带隙较窄(Eg=2.70 eV),对可见光响应,而且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容易改性和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等优点,受到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4]。但是g-C3N4作为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反应时,存在光源利用率低、电子-空穴极易复合、比表面积小、难以回收等问题,使得g-C3N4的光催化应用受到限制[5-7]。

硅藻土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孔径的天然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稳定、吸附能力强、无毒等优点[8],是g-C3N4良好的载体材料。本文研究通过浸渍-煅烧法制备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并以甲基橙染料为降解质,研究pH值、催化剂量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降解性能的影响[9-10]。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尿素、无水乙醇、无水甲醇、硅藻土、甲基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GHX-I型光化学反应仪(上海比郎仪器有限公司)、UV-CRT765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仪器有限公司)、SX3型节能纤维电阻炉(潍坊华浩电炉有限公司)、GH92-IIDN温控型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北京国环高科自动化技术研究院)、H2050R型高速离心机(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1.2 材料制备

1.2.1 层状g-C3N4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尿素放入加盖坩埚中,在5 ℃/min条件下升温到550 ℃,空气氛围下保温2 h,自然冷却到室温,研磨称量,得到5.2 g C3N4白色固体;取5.0 g C3N4在550 ℃下二次煅烧1.5 h,得到膨松状白色固体;产物在甲醇溶液中超声剥离5 h,取上清液经离心分离,得到层状的g-C3N4。

1.2.2 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筛分后的硅藻土(粒径为75~100 μm),在550 ℃条件下煅烧2 h,进行提纯;称取0.5 g g-C3N4,加入到硅藻土/乙醇(5 g/(30 mL))溶液中,于室温下搅拌24 h,离心干燥后,500 ℃煅烧1 h,得到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

1.3 甲基橙废水光催化实验

1.3.1 甲基橙标准溶液的测定

称取一定量甲基橙,加入纯水,配置成质量浓度分别为 2、4、6、8、10、12 mg/L 的甲基橙标准溶液。以水作为空白对比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465 nm处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11],拟合得到“甲基橙标准溶液浓度C-吸光度A的表达式”(见下式),相关系数为R2=0.996。

C=4.838 8A-0.016 11

(1)

式中:A为甲基橙溶液的吸光度;C为甲基橙溶液的质量浓度,mg/L。

1.3.2 光催化实验

量取50 mL一定浓度的甲基橙溶液,并用0.5 mol/L的HCl或NaOH调节溶液pH值(pH值3~10),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g-C3N4及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以450 W高压氙灯为光源,在磁力搅拌下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暗反应吸附时间为60 min,使得催化剂与染料之间达到固液吸附平衡后,打开光源进行光照,在反应的过程中,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取样。把样品在高速离心机中进行分离,离心时间为3 min,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λ=465 nm)测定甲基橙的质量浓度C,每组重复测定2次,取其平均值作记录。

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D用下式计算。

式中:C0和Ct分别为甲基橙溶液降解前后的质量浓度,mg/L。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催化剂的影响

不同催化剂对甲基橙溶液的吸附降解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催化剂的吸附降解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甲基橙溶液在有无光照条件下,自身降解能力都很弱;而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的g-C3N4和硅藻土。暗反应吸附过程中,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吸附效果要弱于纯硅藻土,是由于g-C3N4的包覆,使得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面亲水基团减少,孔道堵塞,吸附能力略有下降;光照降解过程中,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的降解效果要明显强于纯g-C3N4及硅藻土,复合材料中硅藻土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g-C3N4能均匀分布在载体表面,减少团聚,有助于提高光生载流子向表面迁移的传输速度,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12]。

2.2 甲基橙溶液 pH值的影响

光照下,g-C3N4价带电子激发至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电子与氧气分子结合,并进一步与水分子反应,上述3个过程促使3种活性粒子的生成, 即h+、·O2-和·OH,这些活性粒子可促使甲基橙分解矿化[13]。因此溶液pH值的变化会对催化剂表面的电荷性质及降解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取50 mL、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 的甲基橙溶液,分别调节pH值为3~10,加入30 mg 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经暗吸附-光照反应,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定上清液中甲基橙的浓度,计算降解率,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pH值的影响

由图2可知,甲基橙溶液降解率随溶液中pH值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当溶液为强酸性或强碱性时,溶液中高浓度H+或OH-会抑制g-C3N4内电子受激发跃迁成为光生电子,减少活性自由基的产生[14];在甲基橙溶液pH值为7的中性条件下降解效果最佳,原因可能是由于改性后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同时硅藻土能吸附更多的·OH、H2O和O2至其表面与g-C3N4反应生成活性更高的自由基,提高了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

2.3 催化剂量的影响

在甲基橙溶液中分别添加10~45 mg 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其他反应条件不变,进行暗吸附-光照反应,探究光催化剂的适合加入量,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催化剂量的影响

图3为催化剂加入量与降解率关系曲线,随着催化剂量逐渐增加,降解率先升高再下降。当催化剂用量为30 mg时,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97.48%;而催化剂用量分别为10、45 mg时,降解率仅为40.55%和79.21%。对于一定浓度的反应物,催化剂的添加量过少,降解不完全,效率较低;添加量过多,催化剂颗粒易团聚,在溶液中分散度变差,g-C3N4对光能的吸收及转化效率降低,影响甲基橙的降解率。

2.4 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

分别配制初始质量浓度为10~70 mg/L的甲基橙溶液,其他反应条件不变,进行暗吸附-光照反应,探究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图4为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与降解率关系曲线,随着溶液中甲基橙含量逐渐增加,降解率呈现由平衡到减小的趋势。当初始质量浓度由10 mg/L变化到40 mg/L时,降解率维持在95%左右,变化不大,说明催化剂中硅藻土能有效吸附染料物质,并利用g-C3N4的光解反应降解甲基橙;而初始质量浓度再增大时,降解率显著下降,是由于甲基橙含量的增多,硅藻土吸附达到饱和;同时溶液中色度增大,阻碍了光在溶液中传播,影响g-C3N4对光能的吸收,导致溶液降解率下降[15]。

2.5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图5为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回收利用,循环使用5次后的降解效果。

图5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效果

从图5可以看出,催化剂在循环使用5次后,对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仍在88%以上。说明通过浸渍-煅烧,g-C3N4并不是简单吸附在硅藻土表面及孔内,而是与硅藻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异质结结构;同时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催化剂表层的g-C3N4并没有流失,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没有显著降低,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

3 结束语

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g-C3N4/硅藻土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光照条件下,催化效果明显优于纯g-C3N4及硅藻土,可以有效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当pH值为7、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吸附剂用量为30 mg时,对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达到97.48%;同时循环使用5次后,降解率仍在88%以上,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

猜你喜欢

硅藻土光催化甲基
UIO-66热解ZrO2负载CoMoS对4-甲基酚的加氢脱氧性能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甲基芳烃液相氧化反应活性分析
硅藻土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吉林白山地区低品级硅藻土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
硅藻土/秸秆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两步机械球磨法制备M/TiO2复合薄膜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钨酸铋的研究进展
不同改性方式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钛光催化产生超氧自由基的形态分布研究
《光催化:环境净化与绿色能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