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学科为读写统整搭建全新平台

2019-11-06钱卫华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钱卫华

【摘 要】语文教学不应将教学的着眼点仅仅局限在教材上,而是需要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资源的统整与联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联结性思维教学,利用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综合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资料介入;抒发真情;富于联想;跨越学科;统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217-01

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系下,各个学科之间看似是彼此割裂的,但其内在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从其他课程中借助资源、搭建通道,通过跨学科、跨课程地整合,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为学生读写融通搭建全新的历练平台,真正为促进学生核心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一、与科学联结,在资料介入中读写统整

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当单独的一篇文本被选入教材之后,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将其相关的资源融入其中,并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以资料介入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并为深入解构课文和表达提供资源支撑。

如《麋鹿》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介绍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时,作者综合性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也彰显出形象而严谨的特点。在利用文本语言感知了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特点的基础上,更体悟了说明性文本语言的特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之间的统整呢?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的“科学课程”进行联结,要求学生收集一种动物资料,将学生收集的资料融入到语文课程,并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质,对这种动物外形和生活习性进行描写。在学生实践练筆之后,与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片段进行对比辨析,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生命的发展。

二、与道德与法治联结,在抒发真情中读写统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1]。其中,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则与国家课程体系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得益彰。因此,语文课程与“道法课程”联结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必备手段,成为引领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教学《郑成功》时,教师可以利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这两个核心部分,让学生感悟郑成功赤诚的爱国之心,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强化这一认知,教师可以巧妙地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联结,一方面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台湾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的爱国情怀。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情感性话题:郑成功,我想对您说……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地生长,尤其是表达能力的发展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方法指导,更需要借助学生内在思维和情感的张力。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巧妙地整合了语文教材中课文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资源,为学生真情地实践抒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巧妙地推动了学生表达能力地生长。

三、与音乐联结,在富于联想中读写统整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音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宝贵价值。在一些情感饱满的文本中,教师需要整合和联结音乐课程中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唤醒学生的内在思维,为学生准确、深入的洞察课文以及迁移练笔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教师依循着文本表达的思路,引领学生从阿炳人生的经历角度切入,体悟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深入理解阿炳人生与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关连,洞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人生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课文描述二胡曲表达内涵的语段时,可以利用“音乐”课程中《名曲欣赏》资源,巧妙地与课文感知和实践表达进行融通,为学生深入解读语段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支撑。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并结合乐曲旋律的发展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段训练中,看到了阿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教师则组织学生在乐曲旋律地伴奏下,通过练笔进行细节呈现,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文教学只有站立在课程资源意识的视角上,强化学科之间的嫁接与融会贯通,才能促成教学资源的质变,为学生读写统整素养的提升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桂芳.通过统整课程打通学科壁垒[J].青海教育,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