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提升双创教育水平的路径研究
2019-11-06曾君姚丹龚丽萍胥宏
曾君 姚丹 龚丽萍 胥宏
摘要:对四川省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两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梳理,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建设现状出发思考如何提升双创教育水平。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3-0090-06
1社会实践“金课”的内涵及意义
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就“建设中国金课”发表主题演讲,解释了究竟什么样的课是“金课”?我们应该打造什么样的“金课”?如何打造五大“金课”?吴岩司长提出高校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的“金课”。其中,五大“金课”中的一大“金课”指社会实践“金课”,即两堂社会实践大课,一是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二是有激情的创新创业“金课”,即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互联网+”创业创新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为了更好地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文件精神,教育部自2015年起主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6月13日,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截至6月10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参赛项目已达到77.2万个,参赛人数331.9万(数据仍在持续增长)。吴岩司长透露,大赛将更名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标是办成世界大学生“双创”奥运会。
如表1所示.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1800余所高校、57000多支团队、20万名大学生参赛,带动百万学生参与。2016年大赛的参与高校与大学生数量均比首届比赛高,其中参赛高校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学生报名项目118804个,直接参与学生545808人。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2241所高校参赛,37万个团队报名项目,约150万学生参与,并且大赛首次设置了国际赛道,美、加、英、日、澳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个大学团队报名参赛。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200多所高校的265万大学生、64万个团队报名参赛,报名参赛的学生数、项目数超过前三届总和。同时大赛国际赛道也取得新的突破,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671支队伍参赛,其中60支队伍参加决赛。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并引入专业团队和指导教师对创业实践项目进行指导,给大学生创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得大学生能够借助于互联网思维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局面,进一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1.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回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大赛推向了新高度,使大赛成为国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教育部决定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广泛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旨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一堂全国最大的思政课。引导青年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温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8年全国70多万名大学生、14万个团队积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2地方本科高校参与两大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2.1地方本科高校参与两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
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川教[2016]17号)文件“推动成立产教融合的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有关精神,在四川省教育厅的指导下,2016年10月,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为成都工业学院,副理事长单位分别是乐山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西昌学院、四川旅游学院、四川传媒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本文选取以上7所地方本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蜂云谷杯”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川教函[2017]849号)显示,2017年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人数达到3.5万人,共有330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进入省赛的项目共计1000余项。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四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川教厅办函[2018]182号)显示,2018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省109所高校58909个项目,26万余人次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省组织2900余个项目,13000余人次参加。其中本文研究对象具体获奖情况见表2。
2.2地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做法
为了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如攀枝花学院、成都工业学院、西昌学院等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并且出台《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办法》《学院创业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本科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如现已初步形成“运营机构、教育课程、实践平台、特色活动”等多方面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成都工业学院成立了承担部分管理职能的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并下设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拥有创客工场和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两个实验室。通过不断探索,已构建以3大实践平台为支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课外科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同时已构建“2+1+x”的底层项目孵化模式。即2个实验室,一学院一微创空间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全覆盖。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2学分),在选修课模块开设“大学生特质训练”“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创业管理实战”及“创业创新领导力”等公共选修课程,“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和“机械创新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SYB创业培训课程和精英教育,通过“通识教育、能力提升、精英培育”三个层次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以必修课、选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做法见表3。
成都工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课外科技活动的融合,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4学分),成都工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从2016级学生开始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其他院系从2017级学生开始认定,在创新创业竞赛模块(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翼杯等)、创新活动模块(科研训练、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技能证书、人文素养等)、创业活动模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等)3大版块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2018年成都工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与材料工程学院联合开展专创融合试点,通过《材料工程学院关于专业核心课、实践课全面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决定》,与机械工程学院联合开展实践教育“萤火夢工厂开放实验——追光小车定向越野项目”实验专周,培养学生创造力。
积极通过校内“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校外专家导师、杰出校友资源等多途径搭建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如乐山师范学院2015年即开始在已有导师基础上,聘请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创业导师,以导师们为纽带,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西昌学院2017年有创新创业导师12人,成都工业学院2018年已构建20余人的校外核心导师团队和校内导师团队200余人。
3地方本科高校在参与社会实践“金课”中存在的问题
3.1实践活动参与度高,但参与项目创新性有待提升
截至2018年.全国已组织4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无论是参赛学校、参赛人数还是参赛项目数都在逐年增加,其中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学校达到2200余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5%。2018年四川省109所高校58909个项目26万余人次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省组织2900余个项目,13000余人次参加,这表明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广、参与热情高,大赛在大学生竞赛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从参赛获奖项目数看,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参与项目较多,获奖项目却较少,真正能够获得高级别奖项的比例更低,这可能因为该类院校参赛项目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痛点把握不太清楚,可行性和商业价值有待进一步论证,盲目跟风、重复性、思路堆砌以及缺乏全盘思考和创新性等原因有关。
学生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参与上,全国整体参与度较高,但地方本科高校参与的项目数较少,这可能由于该类院校偏理工科、强调应用性,因此较少项目参加,参与度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3.2实践“金课”课程不够丰富,缺乏高层次的实践孵化平台
目前,四川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设了如“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等相关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专周”“SYB创业培训”等实践实务课程,但是实践“金课”课程内容还不够丰富,实践类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度不够,还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群)的系统构建。另外部分院校虽然构建了校内创业孵化平台、科技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等省、市级孵化空间,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较为单一,高级别实践平台较少,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实践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
3.3实践活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四川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分高校依托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部分高校单独建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向学生提供创业资金申请服务、创业政策宣传服务、创业咨询等服务。但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有待搭建供想要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参考的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服务体系,很多学生只能盲目摸索创业,学生想要获取帮助时,依然不知道寻求哪个部门帮助。此外,很多时候还存在工作人员对政策和活动本身理解不深,服务不及时问题,这也都会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4师资、学生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双创教育水平的提升
创业导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双创教育教学质量,地方本科高校虽已通过各种方式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但创业导师团队的构成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数创业导师主要是校内教师,缺乏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较少聘请成功人士、企业家作为创业教师,即使部分高校聘请国家级、省级、投行、企业、杰出校友为创业导师,但这部分创业导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对导师团队的管理以及导师的指导方法还需做进一步思考。
学生参与面虽然广,但是部分学生参与动机具有一定功利性,参与的主动性不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清晰,是在教师强制要求下报名,后续项目的跟踪和推进并未关注,也有学生为了申请项目经费或者获得创业学分被动参加,因此较多项目半路夭折。
学校的管理机制有待健全,部分高等院校仅仅关注参与的覆盖面,而忽视参与质量,不关注参赛项目报名后的后续跟踪和指导,未做好前期审核,中期指导,后期验收工作,很多项目报名后不了了之,没有形成有效成果,学生报名成功后就给予一定创业学分,让学生误认为这是一门低阶性的“水课”。
3.5激励机制不健全,挫伤师生参与积极性
打造全国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金课需要当代青年的激情和情怀,同样打造两大实践“金课”需要激励机制做推力。四川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对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建立了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机制,如成都工业学院结合《成都工业学院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工院[2012]7号)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但是奖励的力度较弱。“互联网+”大赛至少历时一年,有的项目甚至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而激励制度的不配套不健全,严重挫伤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参赛队伍响应不积极。
4地方本科高校提升双创教育水平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4.1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抓好四融合,提升创新性
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是面向地方产业,其教学特点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多,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从两大社会实践金课参与度和获奖情况来看,提升双创教育水平需要抓好同地方融合、与科研融合、与专业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四融合”,提升项目创新性。首先面向社会、面向地方,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同地方融合,打造校地共建的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可与第一、二课堂融合,必修课为实践课程打理论基础,选修课为实践课程培养开阔的眼界和兴趣,同时与第二课堂各类讲座沙龙、竞赛等融合,作为实践课程项目来源;其次同教师科研融合,学生通过实践金课的参与实现教师科研、第一课堂教学成果转换落地,同时实践“金课”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教师研究成果在众多投资人及市场的检验下小步试错和快速验证的重要环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同创,将师生科研成果用模拟实物、模拟创业、典型案例等形式转变成课程案例或实践类的项目;再次结合专业特色,鼓励学生组建专业特色的实践团队,利用实践平台、创新工场、实验室等开展产品研发,通过实践金课的参与将项目推向市场,比如成都工业学院2018年“互联网+”主赛道获奖项目中与工科专业结合的项目有14个,占总获奖项目数78%,“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奖项目中与专业结合的项目2个,占总获奖数66.7%,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项目2个;最后通过模块嵌入和思想渗透的方式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诚信创业、社会责任等思想融入实践金课,提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4.2完善实践活动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孵化平台资源优势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一是利用好校内社团组织,社团是宣传推动实践活动较好的渠道,可以鼓励发展双创社团,举办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讲座、培训、论坛、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们创业的激情,加强学生对双创知识的学习与体验。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还需向学生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的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向在校大学生提供2~3年的免费创业空间,免费的财会记账服务和合同审核、劳务纠纷等方面的法务咨询服务,邀请国内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公开讲座指导、选送优秀项目参加北上广深等创业活跃、资本发达地区的重大赛事活动等服务。二是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创业示范等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模块化嵌入的形式,让学生将理论学习到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三是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園、科技园等校内双创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已建成的孵化平台提高利用率,并且发挥其资源融合汇集的作用,为学生项目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3完善管理源,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首先,完善配套的管理机制,出台实践“金课”管理办法,确保对实践“金课”的过程化管理,完善评价机制,遏制学生报名参赛不问项目质量追求实践学分的想法,建设高阶性的“金课”。其次,应用型高校对教师和学生应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制定激励办法.对指导教师从物质奖励和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等多方面予以倾斜,对参赛学生从物质奖励、评奖评优、推免研究生等多方面倾斜,并将学生参与比赛纳入到综合素质测评中,从而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互联网+”大赛的激励奖励机制单列,如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出台《安徽财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暂行办法》(校政字[2015]127号)对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金奖励,华侨大学2017年出台《关于印发华侨大学“互联网+”大学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暂行)的通知》(华大综[2017]20号)对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金奖励以外,对指导老师给予视同完成科研课题的支持,并向职称评定倾斜。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控实践“金课”质量
打造实践“金课”需要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引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家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聘请专兼职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活动的导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起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培训,鼓励老师参与研修培训,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间的交流联系,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等工作,不断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还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进行校内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双创思政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比赛办好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