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
2019-11-06王方玲
王方玲
[摘 要]本文基于部分大学生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观看情况分析,认为观众更能接受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播效果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取得了拓展传播渠道、深入解说文化内涵、丰富精神世界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碎片化、泛娱乐化、同质化、生命周期短等不足。對此,笔者认为应从明确定位、坚持“双创”、打造品牌等角度出发,让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更有灵气、更有个性、更有名气。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087-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16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文化+综艺”的模式向观众传播一定文化信息的电视节目,其本质是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文学和以视觉图像为主、以听觉元素为辅的影像之间的联姻,它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影响文艺形态转变的潮流和人们认知方式向图像化转变的趋势,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表现形式。在此背景下,人们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如何?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更好地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为载体,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全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的办法,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762份。问卷按照性别、学历、地区、专业等以一定比例发放(图1;下文中未标注来源的数据均来自于本次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观看情况,以及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本次问卷主体部分分为两个板块。首先是了解大学生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整体情况,共包含6个专题:①观看态度;②观看原因;③观看内容;④观看倾向;⑤观看评价;⑥观看渠道。其次是了解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共包含3个专题:①大学生群体对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②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分析;③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因素。为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每个专题设2—3个问题。
二、大学生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是否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调查时,结果如图2所示,81.36%的受访者(620人)表示观看,18.64%受访者(142人)表示不看。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欢迎态度,愿意观看。
(一)观看原因:内因与外因交织
为何多数大学生乐于观看文化类节目是需要解决的首个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知识丰富自身的内在需求,以及节目内容精彩、明星效应等外在因素,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学习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等内在需求的拉动。在“你为什么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多项选择题中,有52.9%的同学选择了“学习知识、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这一选项,此外还有3.23%的同学选择了“丰富个人业余生活”这一选项。相比较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以往的综艺娱乐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综艺节目为载体,借助一定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具有独特的画面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大学生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观看这些节目,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摆脱以往文化类节目的枯燥乏味,适当地加入了娱乐元素,让观众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之下观看节目,实现了学习知识和丰富业余生活的结合。
其次,节目制作精良、明星效应等外在因素的推动。数据调查显示,有24.68%的同学认为“节目内容精彩,节目制作精良”。近些年,随着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调控,《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永流传》《见字如面》等精品节目涌现,以及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积极创新,打造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被观众称之为“良心节目”。同时有8.23%的大学生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因为节目中有“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或嘉宾”,这表明明星带动效应在此类节目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此外,5.32%大学生选择了“朋友或家人推荐”以及4.68%大学生选择了“网络评价好,跟随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大学生观看此类节目存在从众现象。
(二)观看倾向:共性与个性同在
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制作、播放中呈现出不同的题材和形式,那么大学生在观看中会有什么选择?回答这一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不同主体存在的个性差异。
从“你常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选题)”来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位列大学生群体最常观看节目的前三;从节目呈现方式(见图3)来看, 49.35%的大学生选择了“寓教于乐式节目”这一选项;从节目形式(见图4)来看,在“你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排序题中,33.71%的大学生选择知识竞赛形式,16.3%的大学生支持表演形式,8.08%的大学生倾向于演讲形式。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常看的节目较为集中,且寓教于乐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喜欢的节目方式,但是在用何种表现形式实现这一方式,受访大学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选择上,既彰显了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共同的观看倾向。
(三)观看评价:肯定与否定相伴
调查发现,70.65%的大学生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所传播的文化知识与课堂学习稍微有差别,10.16%的大学生却认为二者之间具有较大差别。在“通过文化类综艺节目学习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堂学习相比,哪种形式学到的内容更多”?一问中结果显示(见图5),38.39%的大学生选择“文化类综艺节目”,29.84%的大学生选择了“课堂学习”,但也有25.32%的大学生选择了“两种形式一样多”。可见,大学生对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评价肯定与否定并存。
分析发现,这种结果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有较大关系。相较于专业授课的课堂教学,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是面向全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水平的观众,传播主体通常由主持人、明星、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等组成,为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往往以贴近百姓、生活话语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与较严肃正式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区别。
(四)观看态度:支持与反对并存
调查显示,面对快速发展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有75.85%的大学生表示支持,认为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传统文化知识,2.76%的大学生表示反对,认为具有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容易造成解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20.34%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而1.05%的大学生则选择“不知道”选项。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87.2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未来以图像化的方式解说传统文化将会和文字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有10.99%的大学生持观望态度,仅有1.75 %的大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
综上,当前大学生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原因多样,普遍接受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具体表现方式上意见不一。同时,多数大学生支持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对之持肯定评价。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资源。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传播效果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效分析
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视觉图像+听觉声音”为途径,采用“教化+娱乐”的形式进行传播,掀起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取得了重大成效。
1.样式新颖,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是否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有利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这一问题时,69.55%的大学生选择了“是”这一选项。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简单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模式,而是越来越注重新兴技术的加入、流行文化元素的添加。如《国家宝藏》采用先进的舞台技术,再现国宝的前生故事;又如《经典永流传》把流行音乐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让古诗词以传唱的方式重新火起来。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充分利用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朗读者》嘉宾在朗读经典文本《老人与海》时, 湛蓝无垠的大海填充整个背景屏幕, 观众被代入到嘉宾所朗读的文本世界里, 真切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此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善于利用“人物+故事”模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染力和感染力。如《见字如面》中以读信的方式回顾主人公的故事,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
2.通俗易懂,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你认为在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哪些特点”?一问中,50.23%的大学生认为具有“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相结合”的特点,40.56%的大学生认为具有“接近生活语言,容易理解”的特点。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1] 。不同于以往的娱乐综艺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合理地把握传统和时代的连接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正能量。如《国家宝藏》中不仅介绍国宝的前世传奇,而且讲述了国宝的今生故事,以当代人的实际行动弘扬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此外,面对不同身份、不同群体的受众,文化类综艺节目坚持学理性和通俗化结合原则,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如《中国诗词大会》邀请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担任嘉宾,对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生活化讲解,让更多观众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又如《见字如面》邀请嘉宾对书信背后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让观众充分了解书信中的人和事,认识到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营造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回答“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一题中,49.88%的大学生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实时互动”。文化类综艺节目除了建立官网、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与视频APP合作,还积极探索弹幕、拍摄短视频、进行跨界合作等途径,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参与到节目互动中,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朗读者》颇具新意地开通线下朗读亭活动,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朗读活动中。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娱乐至上的状态,让高而不冷的传统文化走近人们的日常观影生活。如《经典咏流传》改变音乐竞技节目的原有形态,以流行音乐的方式传唱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让观众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效不足分析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视域下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运用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文学本身是严肃的,而综艺节目本身是娱乐的。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学在图像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娱乐化,出现文化类综艺节目视域下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较少的现象。调查发现,在“你认为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弘扬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排序题)”中,“形式和内容过于娱乐化”和“内容存在低俗化、庸俗化现象,没有内涵”占比为16.96%。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部分节目中存在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元素较少的现象。如一些节目为了吸引更多眼球,会使用涉及某些明星的私人问题作为一期节目的标题进行炒作。如“王俊凯被撒贝宁调侃身高脸红”“濮存昕儿时被唤濮瘸子”等,这些标题容易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产生错位认识,不利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2.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优秀傳统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新颖的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是吸引观众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迅速发展,但存在着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调查发现,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问题占比为18.51%。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舞台设置和赛制的相似,这种同质化现象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降低节目收视率。一档新鲜有趣的节目出现时,相同类型和风格的节目就会随之而来。如《中国诗词大会》出现后,《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诗词类节目纷纷出现,且赛制和舞台设置雷同,这也是后来出现的诗词类节目收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3.生命周期较短,节目价值较低。近年来文化类综艺界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在调查中,认为“节目生命周期短,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占12.75%,主要成因是,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还未真正打造起来。除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获得了高收视好口碑外,其他类似节目反响平平。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跟其他几种类型的综艺节目相比,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认可度并不高,节目的市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节目所取得的收视率与自身的市场效益也无法成正比。虽然2017年央视主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均获得了高评分好口碑,但与同时期的《极限挑战》《奔跑吧》等娱乐综艺节目相比,广告收入较低,甚至低于有些收视率远不如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娱乐节目。节目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没有与市场价值成正比,这正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所处的窘境。
4.碎片化现象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资源,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但在数据调查中,30.6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碎片化。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每一期制作过程中,侧重于宏观上的简单介绍。如《经典咏流传》中忽视了对诗词歌赋的主题划分,每期节目传唱曲目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容契合度,这样的方式虽有利于观众了解每一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但难以让观众从整体上认识传统文化。其次,解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往往用较多时间以答题、朗诵、歌唱等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而专家点评环节时间较少,甚至没有。如《中国诗词大会》以更多的镜头展现选手答题状态,考虑到时间问题,专家往往选择几个经典语句进行解说,且时间较少。
此外,根据调查结果,弘扬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存在着广告痕迹严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过于重视收视率、炒作严重等问题。
四、文化类综艺节目加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研究 从上述分析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进一步明确定位,坚持“双创”,打造品牌,让节目更有灵气、更有个性、更有名气,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一)明确定位,让节目更有灵气
在回答“你建议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60.33%的大学生认为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针对出现的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策划和制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心。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电视创作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经典文化,适当加入娱乐元素,以增添节目活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策划和制作的过程中应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使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在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启发大学生思考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引导其树立文化自信意识,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积极奋斗;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策划和制作的过程中应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对此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走近群众,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从而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讲对传统文化,避免泛娱乐化、庸俗和低俗的现象出现。
(二)坚持“双创”,让节目更有个性
调查结果显示,70.29%的大学生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出现的同质化现象,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应坚持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聚焦文化本身,积极拓展主题范围。比如除了常出现的诗词、文学等题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历法、节气、生肖、节庆礼仪服装服饰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元素,值得深入挖掘。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创新综艺形式和流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跳出原有创作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打造个性化的节目形式和流程。再次,文化类综艺节目应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传统文化+时代元素”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三)打造品牌,让节目更有名气
调查结果显示,68.56%的大学生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延长节目播放时间,发展周边产业”。针对节目价值较低的问题,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着力打造品牌,让节目更有名气。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应适当加长播放周期。当前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选择以季度为播放单位,且播放时间较为集中,容易出现一时热现象。为更好地发挥传播文化的效果,文化类综艺节目应适度延长播放时间,使其以常态化的方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实现多媒体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应充分实现不同新兴媒体的搭配组合,从更多角度、更多方位提升节目影响力、塑造节目品牌形象,打造健康的电视生态圈。再次,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积极发展衍生产业,形成产业链。作為综艺界的“网红”,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探索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消费元素,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如《上新了,故宫》围绕故宫IP进行故宫开发,发展周边产品,从而拉近人们与文物的距离,推进优秀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1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52.
(责任编辑:滕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