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地方高校为例
2019-11-06刘爱军李超
刘爱军,李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与思考——以陕西省地方高校为例
刘爱军,李超
(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商洛学院教务处,陕西商洛,726000)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抓手,地方高校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主力军,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以陕西地方高校“互联网+”大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获奖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从教育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等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陕西省地方高校
一、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概况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力图利用互联网改革创新思维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等文件,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国家启动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由教育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人社部、共青团中央和承办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目前已举办四届。
二、陕西高校历届“互联网+”大赛获奖情况分析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新载体和重要抓手,高校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阵地。在各届大赛中,陕西的参赛高校、参赛项目数量、参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大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规模空前,各高校对大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氛围正在形成。陕西省共有各类本、专科普通高等学校10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3所(含独立学院12所)[3]。陕西高校历届大赛参赛获奖情况分析如下。
(一)陕西高校赛区复赛获奖情况分析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举办四届。陕西赛区复赛中,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历届获各类奖项数量见表1,历届获各类奖项比例见图1−3。
表1 陕西高校历届“互联网+”大赛复赛获奖数量统计 (单位:项)
注:数据来源于陕西省教育厅
图1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金奖获奖统计
图2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银奖获奖统计
图3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铜奖获奖统计
分析历届获奖比例(图1−3)表明,在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复赛中,在金奖方面,地方高校第一、四届获奖比例高于部属高校,第二、三届获奖比例低于部属高校;在银奖方面,地方高校第一、二、三届获奖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部属高校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届两类学校获奖比例持平,第四届地方高校获奖比例高于部属高校。对历届获奖情况作纵向比较后发现,金、银奖比例变化最为突出,而在铜奖方面,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区分明显,部属高校获奖比例始终停留在20%以下,而地方高校始终占据铜奖的80%以上。
综合分析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奖项数量可知,陕西省共有地方高校87所(本科49所、专科38所),占全省高校的93.5%,而部属高校6所,仅占全省高校的6.5%。按校均获奖比例来比较,结果见图4−6。可以看出,部属院校校均金、银、铜奖获奖比例远远高于地方高校。
图4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校均金奖获奖统计
图5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校均银奖获奖统计
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家主导的全国性比赛,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与人数之多,影响力和宣传力度之大,皆前所未有。加之国家高度重视,大赛获奖情况公开发布,比赛结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由此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从而不断加大项目宣传、培育和孵化投入所致。同时也说明部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扎实,创新创业积累沉淀深厚,综合实力远远高于地方高校。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创业积累沉淀不够,参赛项目缺乏后劲和竞争力,项目质量不高。
图6 历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校均铜奖获奖统计
(二)陕西高校全国决赛获奖情况分析
陕西高校全国决赛历届获奖情况见表2。
表2 陕西高校历届“互联网+”大赛全国决赛获奖数量统计表 (单位:项)
图7数据表明,陕西地方高校在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中,金奖数量一直未能取得零的突破,所有金奖被6所部属高校 囊括。
由图8可知,在银奖奖项上,第一、二届全国决赛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平分秋色,各占50%,而在第三届全国决赛中,部属高校所获奖项大幅增加,占陕西高校银奖奖项的90%,而地方高校仅占10%,下降趋势明显。到第四届,部属高校所获银奖占55.56%,地方高校占44.44%,在获奖比例上基本持平。
图7 历届“互联网+”全国决赛金奖获奖统计情况
在“互联网+”全国决赛铜奖方面(见图9),从获奖数量上看,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从获奖比例来分析,从第二届大赛起,部属高校处于下降趋势,而地方高校获奖比例则处于上升状态,到第四届时,两者基本持平。这说明从第二届大赛起,竞赛引起地方高校的普遍重视,而部属高校则将参赛目标主要放在全国决赛的金、银奖项的角逐上。同样,若按校均获奖比例来比较,则部属院校金、银、铜奖获奖比例远远高于地方高校。陕西地方高校要在全国决赛金、银奖方面获得更多的奖项,尤其是在金奖上要取得零的突破,还有较大的压力。
三、陕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抓手,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主要体现依据及衡量指标。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全国高校名单统计表明[3],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在普通高等学校中,部(委)属高校119所,地方高校2 512所。其中,陕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3所(含独立学院12所)。
可见,地方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主力军。因此,陕西地方高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获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质量。陕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图8 历届“互联网+”全国决赛银奖获奖统计情况
图9 历届“互联网+”全国决赛铜奖获奖统计情况
一是地方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透彻。管理部门及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精神缺失。参赛团队对国家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初衷和参加大赛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明显存在有为完成各种考核任务和评比指标而参赛、为获奖而参赛的“重获奖、轻培育”的功利化思想。参赛团队组队仓促,成员素质参差不齐,项目负责人缺乏对参赛项目的前瞻性调研,对项目内容的挖掘深度及研讨交流的广度不够,项目前期的孵化培育以及后期的打磨、凝练、优化等组织工作缺乏计划性、阶段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常态化。参赛项目准备仓促,多数项目缺乏深厚底蕴,质量不高,没有实践性和核心技术支撑。项目培育不够深入,闭门造车、不接地气、滥竽充数等现象普遍,项目针对性不强,与社会实际脱节。部分项目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缺乏专业指导,格式不规范,核心要素构成不全面,商业模式陈旧,语言表述模糊。多数项目仍停留在构想阶段,项目内容缺乏应用价值和商业投资前景,难于落地实施。
二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双创”教师多数来源于校内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学工人员(辅导员、学生处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4-5]。虽然校内“双创”导师库已经建立,但质量和水平不高,承担“双创”教育的校内教师大多没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自身也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授课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创新创业生动案例和素材,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难以产生应有效果。另外,多数地方高校缺乏具有丰富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项目指导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指导能力难以胜任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的要求。
三是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少系统化设计,学习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少,加之缺乏实践性,没有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分互认互换机制、休学创业、弹性学制等教学改革措施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有效落实。甚至有些地方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开设几门相关课程,组织师生参加几项相关竞赛,申报几项创新创业项目,开设几个门店,或者是注册几家公司。有些部门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事,二级学院只要做好配合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有关项目申报、开课程、发通知、做汇报、写总结,就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6-7]。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在每年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是牵头部门忙于督促推进,二级学院疲于被动应付,其他部门置身事外,参赛项目数量少,质量差,竞争力不足。项目组成员合作精神不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集体智慧难以发挥,认为项目申报工作主要是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对参赛项目内容缺乏深入探讨交流、思考分析,市场调研不够,撰写的项目商业计划书对项目核心技术场景表述不清,发展前景不明,无法让人信服。
四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非省会高校,因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区域经济欠发达,缺少核心技术积淀,办学经费紧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困难,缺乏龙头示范企业,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滞后等多种因素导致难以在短期内形成高质量的“互联网+”大赛项目,也给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首先,要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教育目的不明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原有“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几门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8],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高度。
其次,要加强和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要定期选送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展师资培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及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或挂职任教,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最终建成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大赛指导教师团队。
再次,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数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适当引入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最后,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建立长效参赛机制,重视项目孵化培育。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利用校园网、官方微信平台等及时发布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信息,吸引学生参加。充分挖掘校园创新创业故事,以身边的榜样激励人、鼓舞人,充分发挥校园创客传帮带的作用。尽快整合学校各类实验中心、实验室、“众创空间”等资源,构建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9]。定期举行创新创业讲坛、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创新创业实训等活动,吸引全校学生在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碰撞,拓宽视野。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2015-07-06)[2018-07-24].http:// 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7/t20150706_ 192586.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6号)[EB/OL].(2015-05-13) [2018-07-24].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
[3]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7-06-14) [2018-07-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
[4] 蔡晨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以H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5] 张程,司玉娟,张卓,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高教学刊,2018(17):32-34.
[6] 任可心,周哲,吴迪.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8(337):26-27.
[7] 张静,李辉,刘莹.高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某医学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情况为例[J].高教研究,2018(6):10-11.
[8] 黄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23-26.
[9] 谭晋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7 (9): 133-135.
2018-10-18;
2019-05-25
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双创专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建设路径探索”(17ZY009)
刘爱军(1972—),男,陕西洛南人,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及应用,联系邮箱:642202316@qq.com;李超(1965—),男,陕西镇安人,商洛学院教务处处长,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数学教育及教学
G648.4
A
1674-893X(2019)03−0092−05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