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的前世今生(之九)
2019-11-06刘建农
刘建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们追根溯源,审视自我,翘望未来。一句简单的话语,已然含盖了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们时不时会引用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渐渐褪去华美的哲学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裤,行走于街头巷尾。至此,这句名言就“进化”成了俗语,从笔墨痕迹变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思想储备。这似乎就是俗语的形成过程。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出自哪部典籍?为何而说呢?其实,它不诞生于风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旧纸堆里的冥思苦想。这句话不是出自哪本书,而是写在画布上,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100多年前的题词,它是一个自杀未遂者的内心独白。这就是俗语的前世今生,也是笔者对俗语感兴趣的源头。对于常用或有歧义的部分俗语,笔者试着重新做了解读,专著近期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作为的人不走回头路。这句俗语应来自民间,不晚于明代,明末清初已多有使用。明代·“天然痴叟”的话本集《石点头·第六卷》,又名《醒世第二奇书》:“立下这念,遂复翻身,仍到盐城。常言:‘好马不吃回头草’, 料想延庆寺自然不肯相留,决无再入之理。”清代·李渔《怜香伴·议迁》:“多承高谊,好马不吃回头草,就复了衣巾,也没不得这场羞辱。”
当代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具有保护自己的感知器官。当植物受到伤害时会立即散发出特殊气味,同类植物感知到气味时会使植物本身味道发生变化,使动物感到难吃,甚至中毒。食草动物进食时总是逆风而上,所以好马不吃回头草是有道理的。
也许是古人发现了这一动物特性,并借以隐喻人的行为,在清末民初的《通俗常言疏证》中,“好马不吃回头草”一条是列入“人事”部分的。可见一直以来,这句俗语就没动物什么事,是借动物说人事。这句俗语如今在职场、情场使用率很高。
坐冷板凳
“坐冷板凳”,比喻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也比喻长期等候工作或长久地等待接见。冷板凳,俗对村塾教师的讥讽,比喻清闲冷落的职务或处于无事可为的境地。这句俗语出处:明代·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郭信不胜感激,捧了几百钱,就像获了珍宝一般,紧紧收藏,只去守那冷板凳了。”
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虽然也没有甚么大进项,比起没有发达的时候,在人家坐冷板凳,做猢狲大王,已经天悬地隔了。”
近些年,学术界有人提倡一种精神,姑且把它叫做“坐冷板凳”精神。《滕王阁序》中有两句名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这样告诫做学问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里所说的坐冷板凳,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耐得住清苦。冷板凳是清苦的象征。如果你一心想升官发财,搞理论工作恐非良策。官(指好官)是要有人去做的,靠诚实劳动而发家致富也不是坏事。但既然选择搞理论工作,却耐不住清苦,就难以有成。因为见异思迁,其心必躁。浮躁是搞理论工作之大忌。坐冷板凳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有韧性,有钻劲,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学术上的“坐冷板凳”,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治学之道和一种学风。
“坐冷板凳”的由来:
曲阜的孔府,过去称“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后世嫡系长孙居住的府第。
其实,孔子生前只住老房屋三间,今日孔府的建筑规模,是明代以后留下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孔子学说,维护儒家地位,从汉高祖刘邦封孔子的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开始,到唐玄宗将孔子的后裔由“候”升为“公”,封三十五代孙为文宣公,并宣布不征赋税,再到宋仁宗加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一直到清末,持续三十二代,有四十一人袭封衍圣公,始终未变。到了民国时期,还特任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继续享受前代荣典。
相传当年严嵩坏事做尽,皇帝终于知道了,严嵩在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女婿衍圣公向皇上说情。衍圣公以天下之法为法,断不愿做让天下人耻骂之事,拒不迎见,严嵩等了很久,也未见到他的女婿,在孔府坐了几个时辰的冷板凳后悻悻而归,而这条板凳现仍在孔府。门口有落轿处,两边各有一条窄窄的板凳,如果主人不愿见来访的客人,就吩咐仆人让他们在那坐一会儿,那板凳太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客人就会悻悻而归,就算一直坐在那里,主人也不会接见,于是就有了“坐冷板凳”的由来。
简单地说,“坐冷板凳”就是冷落你,不理你。坐冷板凳,是职场人士一提就皱眉头的东西。谁也不希望在职场上被罚坐冷板凳,希望的是成为公众注目的主角,希望的是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希望的是一呼百应前呼后拥。但在特定环境里,主角就那么一个,注定有人得在冷板凳上熬着。那么,坐还是不坐?如何坐?为何而坐?是个充满玄机的问题。
俗话说,冷粥冷饭冷小菜,冷言冷语冷板凳。应该说,冷板凳是职场人士一生最为无奈的东西,又是你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冷板凳”无非就是 “冷一冷,扳一扳,等一等”?它给你一个检讨悔过,培养耐力,激发智慧,蓄积力量,追寻真理,期待大彻大悟的空间。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把扫把,一块抹布,必要时,可以用来清理一下自己心灵空间的卫生。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指老年人阅历深,有经验,说话靠谱,遇事不多听取他们的劝导,常会吃亏上当。这句俗语是由“不信好人言”转化而来。元代·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当初不信好人之言,果有凄惶之事。进得他门,便打我五十杀威棒。如今朝打暮骂,禁持不过。”
到明代已有所变化。明代·张凤翼《灌园记·第六出》:“不听老人言,空有凄惶泪。我当初怪王烛多言,谁知燕国果来报仇,一一如他的言语。”
到清代又有变化。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你不听老人言,定有凄惶处。那日我这样嘱咐了你,你不依我说,定要出去,若不是我拦护得紧,他要一跤跌死你哩!”
从现代以来,随着口语化进程,人们逐渐忘记了这句俗语的出处,只记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使用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这样一段俗语故事:
秦晋之战是一次重大战役,战前,秦穆公向秦国一个叫蹇叔的老人咨询。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恐怕不行。军队远征,士卒疲惫,敌国再有所防备,就很难取胜。我看还是不要去了。”穆公不听,出师东征。蹇叔哭着对主帅孟明说:“孟明啊,我看到军队出征,恐怕看不到班师回国了。”秦穆公非常生气,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我看你早该死了。”然而战争发展应验了蹇叔的话,晋军在肴击败了秦军。秦穆公后悔当初没听蹇叔的话,但也悔之晚矣。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科学依据。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美国研究人员为此找到一定的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研究年龄增长对恒河猴大脑的影响。在老年猴群中,大脑损失了近一半负责学习新事物的神经“接收器”,但几乎所有与长期记忆相关的部分完好无损,并未因年龄增长而受损。当我们逐渐变老,我们的词汇量、智商和专业技能的确能随着时光流逝得到提高。
英国皇家精神病学会老年问题专家彼得也认为年长者更加睿智。“当年轻人四处寻找解决办法时,年长者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想出办法,”他说,“在一些事情上,年长者的判断尤其准确,因为他们经历更加丰富,能够更合理、更符合逻辑地思考问题。”
有奶便是娘
“有奶便是娘”,比喻只要有好处,就可以不讲原则。亦作“有奶就是娘”、“有奶便认娘”。民国·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有奶便是娘——《通俗编·俚语集对》:‘无钱休夸祖,有奶便认娘’。”
这句骂人的俗语,意思谁都明白,现、当代使用的频率也很高,但查它的最早的出处还有些难度。
网上有人认为“有奶便是娘”是宋朝名家欧阳修骂冯道的一句话,说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没节气。”冯道是何许人也?唐末五代动乱的八十多年当中,中国的皇帝换来换去,并且全都是边疆民族(历史上称胡人)。而冯道呢,不论哪个朝代更换,他都去辅政,自己成了不倒翁。在《管子译注·君臣上第三十》中有这样的话:“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这是管仲对于忠臣的定义。所以严格来讲,冯道不是忠臣,而岳飞、文天祥是。不管冯道是什么臣,但“有奶便是娘” 的表现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有不少理论文章提出,冯道是当代职业经理人的楷模;进而提出,职业经理人就要学会“有奶便是娘”处世之道。
看来,“有奶便是娘”这句俗语的新解,会出前人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