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课难点的重心地位及其确定方法
——以人教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
2019-11-06甘肃张向红
甘肃 张向红
据统计,高考历史题的70%左右都是能力型的难点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必须清楚每节课的难点,并以之为重心进行课堂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服务于难点的,所以,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应围绕难点部分进行,以使历史复习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一、《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重、难点之误
对高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师一般会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析与说明,但其说法是否完全可用呢?《教师教学用书》规定必修二第9 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重点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为“洋务运动的评价”。而《课程标准》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教材中,该部分内容分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三目。相比之下,《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体现《课程标准》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若按此重、难点设计该课的复习教学,教材的每一目会成为相对独立的点,难以使学生理解三目之间的关系,更难以实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显然,《教师教学用书》对该部分内容重、难点的解释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偏差。
人教版教材中的三目内容是平行的关系,若不链接《课程标准》的内容,很容易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有所偏移,出现课堂教学没有重心的情况。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重、难点
(一)《课程标准》对重、难点的表述
在《课程标准》中,该课的基础知识包含“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两部分。教师需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两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即“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由此可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其中,“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三大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一。因此,该课的重点为“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难点是在学习重点知识的基础上“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重、难点之间的内部关系
从教学内容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三大变动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通商口岸外商私设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图1
虽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同是重点,但厘清三者的内部关系,才能理解难点问题,即“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都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容,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运动”又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所以,重、难点之间是由重点呈现并推导难点的内部关系。没有重点知识,难点无法清晰;没有难点内容,则重点无法凝聚。
(三)围绕难点而侧重重点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并形成了劳动力和市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科技人才;外商企业丰厚利润使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手中的钱(资本)开始用于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企业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图2
因此,“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运动”的结果,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重点知识的侧重部分。有此侧重,三大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将更加清晰,即“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都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再补充外商企业丰厚利润诱导投资的内容,就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难点。
(四)反思《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落实
教师在根据重、难点设计教学时,应不断反思能否通过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与重、难点确定情况如表1:
表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与重、难点确定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到,通过重点学习中国近代结构的三大变动,学生能够简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从而达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三大背景的目的。
(五)难点为结论、重点为史料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重、难点内容是互相依存和制约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重点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是用来证明难点结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因此,重点知识可作为史料来证明难点,难点作为结论,可在对重点知识的分析中得出。
因此,对《课程标准》中的重、难点进行界定,便能做到用所复习的重点知识证明难点结论,使每个知识点的复习都具备意向性,即每堂课都围绕难点结论,呈现重点知识,使知识具备实用性、灵活性,使每节课都成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记忆历史知识变成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难点是高三一轮复习课的重心
综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诸多变动情况为重点内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为难点,应以此为复习课的重心,重点内容要围绕难点展开,如图3:
图3
在复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时,应强调其结果,即其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所提供的劳动力和市场条件;复习“洋务运动”时也要强调其结果,即其给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带来的科技及人才条件。相比之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则需要强调,其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的开始,同时,要讲清楚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利润刺激等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科技、人才、资本等条件俱备的情况下兴起的。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极为重要,明确《课程标准》中每节课的难点,会使课堂复习的重心得以确定,从而使教师在每节课的整个知识体系和重点内容的处理上有合理的侧重,使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的重心。同时,能力提升又是建立在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之上的,重点知识的学习也因为有所侧重而得到简化。
四、总结
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每节课的难点属于课堂教学的重心,在重点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处理上,要围绕此重心进行,让学生形成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重心的难点,要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确定。《课程标准》与重、难点之间的一般关联是:重点知识服务于难点能力,对二者表述的比较如表2:
表2 《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重、难点表述对照表
依据和解读《课程标准》是复习教学重心确定的基准。分析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厘清各部分的关系,在重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即重点内容都是为了说明难点的,不把重点内容讲述的意向偏离难点,才能使复习教学守住其能力教学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