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政治、经济高频考向试题选登

2019-11-06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圈地本题考查

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据《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记载,西周开国元勋、周武王的胞弟周公旦的长子封在鲁国,“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有卓著功勋的召公奭(shì)的长子封在燕国,“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西周宣王时,仍有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召公、周公二相行政。据此可知 ( )

A.西周广泛推行分封制

B.西周已有世卿世禄制存在

C.先秦贵族垄断了政治

D.西周时期的政治非常腐败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史记》材料为背景,考查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素养。

【选项分析】材料虽然谈到了分封制的相关内容,但其强调的是“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仍有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可得出他们是继承了父辈的爵位,故B 项正确,A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解题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而”“仍有”来强调“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仍有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否则就极容易错选A 项。

2.欧阳修《新唐书》记载:“方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主要反映了 ( )

A.藩镇的割据与混战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D.黄河流域政权的更替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欧阳修《新唐书》内容为背景,考查唐代藩镇割据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题干材料叙述了藩镇割据,分析其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地方和中央争权,B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看不出藩镇之间的攻伐混战,A 项错误;C 项偏离题干主题,可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具体地域政权更替的信息,D 项可排除。

【知识延伸】藩镇割据,一方面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割据混乱,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藩镇割据防骄藩、防盗贼、守边疆,这些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下图为《万树园赐宴图》(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举行宴会的场面)

依据上图对清朝边疆政策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基本原则是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B.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C.政府注重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D.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D

【考查角度】本题以乾隆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为背景,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选项分析】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但图片无法反映上述原则,故A,B,C 三项错误。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举行宴会的场面,土尔扈特部回归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 项。

【知识延伸】土尔扈特东归: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顺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4.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宰相制度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解题思路】宰相制度越来越完善的说法,与题干中所表述的中央机构的变化情况无关,也不符合史实,故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宰相制度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关系,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D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是由于当时军事的变化所引起,北宋时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是由于当时军事、经济的变化所引起,雍正年间宰相制度的变化是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变化引起,由此可见宰相制度的变化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变化的,故A 项正确。

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中陈列着7 000 多家英国厂商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几乎全部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部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产品。材料反映了 ( )

A.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显著的变化

C.工业革命后英国取得明显优势

D.英国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C

【考查角度】本题以1851 年英国在伦敦世界博览会陈列展品为背景,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影响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选项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水平与其他国家差异明显,因此工业革命后英国取得明显优势说法正确,故C 项正确;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 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问题,故B 项错误;英国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无关,故D 项错误。

2.“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大国。”以后西方列强陆续禁止了“黑奴贸易”,其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各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B.启蒙思想在欧美广泛传播

C.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各国黑人联合的反抗斗争

【答案】C

【考查角度】本题以黑奴贸易的废止为背景,考查黑奴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唯物史观的素养。

【选项分析】18 世纪60 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自由雇佣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而奴隶贸易妨碍其发展。因此,工业资产阶级要禁止黑人奴隶贸易。故C 项正确。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禁止黑奴贸易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排除A 项。启蒙思想与禁止黑奴贸易没有必然联系,故B 项错误。“各国黑人联合”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项。

3.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垄断组织进一步发展。如美孚托拉斯成立后,控制了美国全国炼油、副产品加工、输油管运输业的90%以上的生产。它将石油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紧密联合,生产过程的整体性提高。这表明 (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已遭到抛弃

B.垄断组织增强了生产的计划性

C.垄断组织背离生产社会化要求

D.国家政权与垄断组织紧密结合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垄断组织的发展为背景,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美国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是在20 世纪30 年代,故A 项错误;材料的重心是垄断组织将石油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紧密联合,生产过程的整体性提高,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计划性,故B 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故C 项错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还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没有紧密结合,故D 项错误。

【教材延伸】垄断组织的影响。

经济:善于采纳新技术、改善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促进生产力)。

政治:完善民主;左右政治。

对外: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加紧侵略。

4.侵略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中公然声称:“一个伟大的王公要巴结我。一个富裕的城市(穆希达巴德)受我支配……我出入于只为我敞开的金库,两手抓满了黄金和珠宝。”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

A.已经是世界工厂

B.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C.发动了鸦片战争

D.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英国殖民者的生活为背景,考查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两手抓满了黄金和珠宝”判断,这是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A 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可排除;黄金和珠宝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B 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是侵略印度而不是侵略中国,C 项排除;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是17 世纪的荷兰而不是英国,D 项可排除。

【知识拓展】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①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如科泰斯在墨西哥、皮萨罗在秘鲁、克莱武在孟加拉的行径,都是这种手段的典型。②通过垄断贸易和不等价交换,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如荷兰对印尼香料的垄断,西、葡、英、法对美洲蔗糖、烟草的垄断等。③贩卖黑人奴隶(三角贸易)。④采用前资本主义的剥削方法,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

5.(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清朝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致瓦·博尔吉乌斯》及《清世宗实录》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而后来的托勒密地心说则包含了定量认识和用数学方法揭示天体运动规律的合理内核。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并指出中国古代科技难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9 分)

【答案】(1)清代(鸦片战争前)科技发展缺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的需求;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科技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科技发展;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科技发展;中国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清朝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答出6 个要点满分,5 个要点以下每个要点3 分)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8 分)

中国古代科技难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根植于小农经济。(1 分)

【考查角度】本题以中外科技发展的差异为背景,考查工业革命及东西方科技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和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素养。

【解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几个原因:清代(鸦片战争前)科技发展缺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需求;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科技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科技发展。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概括下列原因: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科技发展;中国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清朝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

(2)本题需要依据材料,特别需要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加以整理概括。要求学生在重现历史知识过程中提升历史认知。

6.(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地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 世纪下半叶到19 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经过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贫困的战争以后,英国显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材料二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原因。从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对比中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12 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13 分)

【答案】(1)原因:英国发明人才众多;英国人具备商业冒险精神;英国拥有广阔的自由贸易市场;英国国内具有丰富的资源;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生产发展的需要等。(10 分,答出5 点即可)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2 分)

(2)不同:缺乏科技创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8 分)评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洋务企业存在诸多弊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强求富,中国近代工业化仅仅迈出了一小步。(5 分)

【考查角度】本题以中西方近代化发展对比为背景,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和分析问题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解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概括得出:英国发明人才众多;英国人具备商业冒险精神;根据材料一“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概括得出:英国拥有广阔的自由贸易市场;根据材料一“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概括得出英国国内拥有丰富的资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生产发展的需要等。第二小问特点,注意限定语“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得出中国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少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以“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意义和局限两方面分析即可。

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其中心的漂移往往是不同国家经济兴衰的过程,从13 世纪的威尼斯,到18 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到19 世纪的伦敦,到20 世纪的纽约,再到如今的亚太地区,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都往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论点:19 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政治上,英国代议制逐渐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稳定的社会政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经济上,19 世纪工业革命的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其实力大增,金融业发达;对外: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走向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等;综合以上内容,强大的经济实力、稳定的政治环境、殖民扩张等造就了英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考查角度】本题以世界金融中心为背景,考查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首先通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早期殖民扩张中15,16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入手,阐述16 世纪西班牙强大的殖民帝国与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或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中心的转移等来命题;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4,15 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据记载,很多土地被圈后改造为牧场的效益,一亩相当于原来敞田制下的三亩耕地,看到农地集聚后日益提高的效率、合理的管理以及产量的提高,领主们也开始进行圈地,许多个人佃户被赶出土地。

不过第一次圈地运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剧烈程度,都非常有限。有英国学者指出,领主们及其投资顾问对于是否圈地显得非常犹豫,往往花费数十年,才完成对一个已经荒废的土地的圈地工作。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圈地运动”为什么没有引起英国大规模社会动荡?》

根据材料,从“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12 分)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示例一:英国圈地运动引发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变革。

阐述:圈地运动为近代化大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农业以它先进的生活管理,充足的投入资金,科学的耕作方式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原有的分散的、互相交错的土地连接成了大片土地,这就为实施农业改良措施,变粗放型农业为集约型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论:圈地运动强制性地消灭了农民对土地和贵族的依附,动摇了封建农业的根基,使以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农业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

示例二: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阐述:在最初的圈地运动时期,由于刚刚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基督教的主要理念还根深蒂固,加之封建王朝对它极力抑制,造成最初的圈地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结论:英国最初的圈地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农业,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农业的基本面貌。

【考查角度】本题以圈地运动的过程、作用为背景,考查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素养。

【解题分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做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两段材料及文字的出处获得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要求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所提炼的论题要明确、合理,要与材料相关(源于材料);简要阐释,言之成理即可。以上示例仅做参考,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得分。

【方法技巧】开放型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提炼论题。首先阅读材料,据“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可以得出英国圈地运动引发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变革或英国圈地运动是对农民的掠夺;据“很多土地被圈后改造为牧场的效益”得出英国圈地运动促使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第一次圈地运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剧烈程度,都非常有限”可以得出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有限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论题,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进行总结,要求言简意赅,突出主旨。

猜你喜欢

圈地本题考查
英国议会圈地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王子“圈地”记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