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藏民族记“岁”方法刍议

2019-11-06拉毛吉平措顿珠

西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汉藏藏历公历

拉毛吉 平措顿珠

(1.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 拉萨 850000)

一、欧亚文化中不同的记“岁”习惯

“岁”,即年,藏文豕,英文year,指年份之年、年龄之年,亦指木星之名。《说文》中解释:岁,木星也,从步戌声,律历书,以五星为五步。但学者们在“先有年岁之岁及后以名木星者,还是先有木星名岁及后有年岁之岁”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尚未有定论。本文主要探讨藏族“岁”之记述方法,分析藏文文献中特殊记“岁”方法的特征以及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由于从理论上来讲,汉族记“岁”方法和藏族记“岁”方法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文从理论层面会结合汉藏记“岁”进行分析,但具体仍以藏族记“岁”为主进行讨论。

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个民族都频繁地实践记录年龄与年度,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记述习惯和记述方法,这一点却容易被忽视。然而,在不同语言进行转换时,忽略记述方法上的差异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误差或错误。因此,在文献研究和文献互译的过程中,弄清楚每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记“岁”方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计算年龄的时候,使用农历和藏历的人计算出的年龄往往比实足年龄多出几岁。此处所说实足年龄,也就是欧洲人文化习惯中所使用的周岁,即实际度过的整年数。那么文化的差异究竟怎样导致多岁的结果呢?路易·巴赞在探讨突厥语境中的年龄表达方法时,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突厥语中的年龄常常以基数词表达序数词语意。“在整个突厥语领域中,该词或其代词到处都使用基数词以表达‘第几岁’,而包括法语在内的大部分欧洲语言却都是以序数词来表达的。由此产生了一种频繁出现的混淆。这种混淆被突厥学家、词典编纂者和西方史学家们归咎于下述原因:在一种具有根本性差异的突厥背景中,各自在计算年龄方面的语言习惯不同。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序数词‘第几年’则相当于同一数字的突厥语基数词‘第几岁’(yās)。但他们认为,基数词可以表达已度过的实足年龄,而不再是指正在度过的年数,相当于表示高于一个个位数的突厥语基数词。”[1]仅从现象观察,突厥语种的年龄表达方式与汉藏语境中的表达法如出一辙。但从传统的纪年方法、语言特征、信仰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来看,藏族记“岁”方法中N+1或N+2或N+3的特征,不能仅从基数词和序数词去分析,或者只能说这种解释是其原因之一。在汉藏文化背景中,老百姓使用十二生肖纪年的历史悠久,且至今变化不大,人们习惯于借用生肖来推算年龄。辛亥革命后,自西方历法,即太阳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历法传入中国以来,人们在计算年龄时才有了虚岁与周岁之分,按传统农历方法计算出的年龄叫作虚岁,而按公历方法计算出的年龄叫作周岁,按藏历方法计算出的年龄虽然没有叫作虚岁,但跟虚岁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所谓虚岁就比周岁多了几年,汉藏民族孩子一出生就称为一岁。此处亦可按照路易·巴赞的观点来解释,即汉藏语境中,记龄习惯以基数词代替序数词表达,即所谓“五岁了”实际指“度过了5个年份(年头)”,而非度过了5个整年(实际度过了4个整年),这样就比欧洲人的计算法多出了一年。也有不少中国学者解释为中国,记龄方法即口语所说的虚岁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多出一岁易理解,然而,实践中还会出现多出两岁和三岁的情况。在民间使用农历的百姓,会习惯性地在周岁年龄基础上增加一岁,但极少看到增加两岁、三岁的情况,这说明中国农历的使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表现出式微趋势。

二、汉藏文化中虚岁产生的原因

具体记龄或记岁时汉藏历法与公历存在四种不同的情况,本文以藏历为例进行说明:第一,与周岁相同;第二,比周岁大一岁;第三,比周岁大两岁;第三,比周岁大三岁。具体情况如组图所示,为了便于理解,此处以出生第二年为计算年份,分析归纳藏历岁数与周岁的相差数。图A中,出生年份公历生日与计算年份公历生日之间没有藏历新年,这种情况下,如果计算日期在计算年份生日之前(不包括生日),或在计算年份新年之后(包括新年),就比周岁大一岁;计算日期如果在计算年份公历生日与计算年份藏历新年之间(包括生日但不包括新年),就与周岁相同。图B中,出生年份生日与计算年份生日之间有一个新年,此时,如果计算日期在计算年份公历生日与计算年份藏历新年之间(包括生日不包括新年),就比周岁大一岁;如果计算日期在计算年份生日之前(不包括生日),或计算年份新年之后(包括新年),就比周岁大两岁。图C中,出生年份生日与计算年份生日之间有两个藏历新年时,如果计算日期在计算年份新年与计算年份生日之间,就比周岁大三岁;如果计算日期在计算年份藏历新年之前(不包括新年),或计算年份生日之后(包括生日),就比周岁大两岁。同理,汉历虚岁与周岁的相差数也应该存在相同、大一岁、大两岁和大三岁四种情况。但前文已提及民间普遍认为仅比周岁大一岁,这是一种粗略的差别。

图A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汉藏相似的计“岁”习惯至少是东亚共享文化,但在应用的普遍程度和掌握的精细程度上有所变化。同理可知,不仅汉藏记岁结果均与公历历法记龄结果之间存在四种不同情况,汉、藏记岁结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四种情况。

三、藏文文献中因记“岁”产生的相关问题举例

清楚地掌握汉藏记岁方法的特点,对阅读、研究汉藏文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藏文文献中,常以人的岁数为参考点记录时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具体分析是属于以上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这样才能计算出正确的对应年代,否则在文献研究、文献翻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年、两年或三年的误差。

(一)阅读时需掌握的记“岁”习惯

在史诗《格萨尔》不同的说唱本中均提及格萨尔王满13岁时于13日登基为王。此外,各种版本的藏文史料中亦记载到松赞干布13岁继位为赞普,后世其他赞普如芒松芒赞、赤松德赞等都是在13岁继位。如“芒松芒赞年满13岁时执政,由大臣噶东赞辅助小王执政达15年之久”[4]7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记载中所提到的13岁,实为年满12周岁,即刚满生肖纪年的一个周期。

藏文文献中用习惯的记“岁”方式记录了唐朝的重大事件。举例如下:(1)“唐太宗执政24年,于己酉年在52岁时驾崩”[4]75,对照新旧唐书,可知甲子纪年无误,但享年实为50周岁,相差两年。(2)“唐高宗从己酉年至癸未年,执政35年之后,于56岁在癸未年去世”[4]75,按公历记年推算,执政34年,享年55岁,相差一年。(3)“唐中宗执政6年,至55岁于庚戌年(阳铁狗年,710年)驾崩”[4]76,按公历计算,享年实则54周岁,又相差一年。(4)“唐玄宗即皇帝位,时年29岁……唐玄宗在此乙未年(阴木羊年)以前的43年中执政,在73岁的丁酉年(阴火鸡,757年)驾崩”[4]76—77,按照公历推算,唐玄宗登基时仅27岁,不到29岁;驾崩时71岁,又有两年的误差。相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不再一一枚举。但显然可以看出,藏文习惯的记岁方法总是比公历记“岁”方法多几岁。那么我们如果遇到文献中仅出现以某个人物的年龄为参考点,而没有其他纪年表述时,应该谨慎处理,加以区分。

(二)研究中忽视记“岁”引起的争议和困惑

《拉卜楞寺志》中明确写到:海胜法王登基王位之年正好是伊斯兰创建圣城之年,而海胜法王弘法一百八十二年和难胜法王弘法二百二十一年之后就是藏历火兔年(2)此处海胜法王和难胜法王弘法时间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最大年龄值(一般认为一个最为长寿的人也只能活到120岁),似乎并不可信,我们暂且不论这样的年龄值是否合乎科学理论,就从时间坐标而言,这样的表述仍有一定的时间参考价值。, 第一绕迥纪元,即1027年。以1027年为一个时间坐标点,依次上推,可知海胜法王登基之年为624年,亦是伊斯兰创建圣城之年。然而,“622年9月24日,默罕穆德被迫迁往雅兹里布城,受到热烈欢迎,该城也因穆罕穆德的到来而更名为麦地那·纳比(Madinah al-Nabi),简称麦地那。”[6]“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圣率领穆斯林由麦加出走于622年9月24日安抵麦地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波斯天文学家胡尔姆赞的协助下编制了‘希吉来历’,他把这一年定为该历的纪元。”[4]71—72据传,穆罕默德622年7月17日夜间曾在耶路撒冷踏巨石骑一匹牝马升天,接受天启,黎明重返麦加。显然,对伊斯兰教而言,标志性的年代是622年,但在藏文文献《拉卜楞寺志》《土观宗派源流》中均记述到该年是624年,并强调这一年是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拉罗(kla klo)异教[11]。黄明信的著作《西藏的天文历算》中说法与藏文叙述一样,亦未给出相差2年的原因[3]19。但如果按照记 “岁”方法的差异去解释,就不难理解相差两年的原因。

四、小结

每一种历法与其他历法在岁首的安排和置闰的方法上都有所差异,那么记“岁”结果自然亦有不同。记“岁”直接影响记龄,但在东亚各民族的不同文本中,又有以人物年龄记“岁”的习惯,亦间接影响记“岁”结果。因此,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记“岁”方法和记“岁”习惯的差异,对阅读和研究不同文本的史料、文献大有裨益。在遇到这样记“岁”方式的文献时,应当清楚1至3年的年限误差属于正常值,并不影响事实本身,可以避免从宗教认识、政治意识、历史纪年等角度去争议此类问题。此外,这种记“岁”方式是民用时间概念的延续性使用,亦是佛教类文献表述习惯的体现,同时,也是汉藏文化共生同构的具体例证。

猜你喜欢

汉藏藏历公历
西藏广播电视台2021年春节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精彩节目掠影
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育问题研究
寒露
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汉藏新词翻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学数学要『咬文嚼字』
民间叙事传统与汉藏文化的交融
新月历
过藏历新年 游拉萨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