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农牧区“中央治藏方略”政策教育及实践成效分析
——基于林芝市三个县572个样本的调研数据
2019-11-06李华兴普布次仁
李华兴 普布次仁
(1.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宣传部,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1)“中央治藏方略”即“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以下简称“中央治藏方略”)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西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凝华,是西藏脱贫致富、由富变强的思想指南。为掌握“中央治藏方略”在西藏农牧区宣传教育和贯彻实践的确实动态,2018年6月至7月,笔者偕同课题组其他人员,前往林芝市(下称G市)的米林县(下称A县)、波密县(下称B县)、察隅县(下称C县)的10个艰苦边远贫困乡镇(共计30个村),以120户480名农牧民、60名驻村工作队员和60名乡镇干部、村干部、村党员为调研对象,采取访谈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政策认知、方略落实、工作评价”主题,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72份,合格率约为95%(2)文中所涉数据皆为实地调研所得,不涉密、未公开。。此次田野调查,以人民群众感知为切入点,宏观把握“中央治藏方略”政策教育和实践现状,对及时掌握工作落实中的不足,查摆原因并提出对策,推动新时代西藏繁荣稳定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分析
(一)政策认知:“发展才是硬道理”
表1:藏东南农牧区干部群众基本政策认知概况单位:%
类型/区域民族平等民族关系(团结奋斗)党的十九大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乡镇、村干部97100100100100100驻村工作队95100100100100100农牧民909896959596A县9899100979998B县979898949896C县979795929695
由表1可知,在党和政府推进“中央治藏方略”的政策教育下,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基本业务素质过硬,对民族平等(97%/95%)、民族关系团结奋斗(100%/100%)、精准扶贫(100%/1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00%/10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0%/100%)等党和国家基本政策熟知,打好了工作的基础。整体上看,农牧民群众对民族平等(90%)、民族关系团结奋斗(98%)、党的十九大(96%)、精准扶贫(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6%)等党和国家政策理论、时政热点热心关注。分地区看,各项指标中由于A县位于G市核心附近,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所以综合发展各项指标居首,B县次之,C县居末。这说明:一方面,党和国家在西藏进行的政策教育成绩显著,所推进的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西藏工作成就巨大,党和国家的光辉形象早已烙印在人民群众心底,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另一方面,3个县区中,发展基础好的地方,农牧民认知能力就比较高,反之则低,愈加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方略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表2:藏东南农牧区群众基本社会观念概况单位:%
类型/区域住房住房满意度理想居住地(乡村外)交通工具(小车以上)家庭日常旅游度家庭年收入(5万以上)参加社保子女教育观(本科以上)子女就业观(公职)农牧民9295542551878390A县9397612852919288B县9296582648898891C县9493552346879093
由表2可知,在党和政府贯彻“中央治藏方略”的努力下,经过“科学发展”,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内容的“民心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从整体上看,农牧民群众中92%的家庭满意住房、95%的家庭理想居住地是家乡农村外的城镇、54%的家庭拥有小车等交通工具、25%的家庭出去旅游、51%的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上、87%的家庭参加了社保、83%的家庭期望子女读完本科、90%的家庭期望子女在公职岗位就业。分地区来看,由于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指标中三县相差不大。这说明:随着党和国家西藏民生工作的推进和社会进步,通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农牧民群众家庭年收入、住房、交通工具等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理想居住地观念及外出旅游为代表的生活消费观、社保观、子女教育观和子女就业观等都有很大转变,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属性,充分说明“愈发展愈美好”。
(三)工作评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表3:藏东南农牧区群众驻村工作观、生活满意度、安全观及基本政治认同概况单位:%
类型/区域驻村工作生活现状安全感来源驻村热心帮助驻村办了实事变化大满意度同乡乡镇人员军人寺庙僧侣祖国认同党员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身边党员认同农牧民9399959721354021009897A县96100989818403831009998B县94100959623324131009797C县9599949522304261009798
表4:藏东南农牧区群众生活改变观、矛盾排解观及基层干部作风观概况单位:%
类型/区域改变生活方式矛盾排解方式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祖国强大个人奋斗积德行善诵经拜佛科学知识斗勇村居干部报警起诉僧侣协调亲戚朋友共产党员经常商量很少商量从不商量农牧民9191678855816646585132A县9392569446118524688111B县9191789165917537386122C县9090999045715668484142
表5:藏东南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群众生态环境观概况单位:%
类型/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不能上网不能通话不能看电视交通不便水电不便物流不便没有破坏轻微破坏严重破坏农牧民871113151778166A县311465741412B县67512162377158C县25282774788185123
由表3、4、5可知,在党和政府推进“中央治藏方略”落实实践中,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乡村平安工程、科技“三下乡”工程、“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普法宣传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举措,从根本上扭转了农牧民群众穷困、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逐步弱化了宗教的消极影响,弘扬文明与科学社会新风尚,推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改善,正在脱贫致富、即将奔向小康,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整体上看,农牧民群众对驻村工作很认可(93%/99%—热心帮助/办了实事),对生活很满足(95%/97%—变化大/很满意),100%认同并信赖祖国,对军人和乡镇人员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为75%,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和身边党员(98%/97%),认为祖国强大、个人奋斗和科学知识改变了生活(91%/91%/88%),选择村居干部和报警解决矛盾问题(合占74%),认同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经常商量”85%),知晓保护生态环境(16%/6%—轻微破坏/严重破坏)。分地区来看,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项外,其他各项指标中三县基本一致,反映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一以贯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农牧民群众反映不能上网(8%)、不能通话(7%)、不能看电视(11%)、交通不便(13%)、水电不便(15%)、物流不便(17%),上述指标在三县中的表现差异较大,A县最好(占比最低),C县最差(占比最高),甚至80%左右的人反映交通、水电、物流不便利,严重制约了当地民生发展。这说明:党和政府着力破解基础建设瓶颈难题,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更加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二、问题与成因
(一)主要问题
在“中央治藏方略”的引领下,西藏社会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瞩目成就,欣喜之余鞭策在背,目前的工作尚有些微瑕疵。
1.部分农牧民群众的政策认知能力不足。宣传是教育的手段,也是学习和落实的前提。进行“中央治藏方略”政策教育,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从现状来看,尚有10%的农牧民不了解民族平等政策,2%的农牧民觉得各民族“互不相干”;4%的农牧民不了解党的十九大等时政热点;5%的农牧民不了解精准扶贫目标;5%的农牧民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的农牧民不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之以恒加强“中央治藏方略”政策教育亟不可待。
2.部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央治藏方略”的根本价值体现在西藏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实践中,促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变西藏为“两屏四地一通道”(3)“两屏四地一通道”: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从现状来看:3%的农牧民不满意现有住房,5%的农牧民理想居住地选择在家乡乡村;49%的农牧民收入在5万元以下,75%的农牧民家庭很少或几乎不旅游,贫富差距较大,增产增收势在必行;13%的农牧民未参保;32%的农牧民期望孩子中学毕业,90%的农牧民期望孩子考入公务员或事业编,仅有7%的农牧民支持孩子进入企业或创业,另有2%和1%的农牧民,默认孩子在家务农,农牧民群众“子女教育观”“子女就业观”仍然相对落后。深入推进“中央治藏方略”全面协调落地生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依然任重道远。
3.部分农牧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够强。人民群众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参与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追梦人、主体筑梦人、主体圆梦人,在党和政府工作成效方面,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满意度最具参考价值。从现状来看,1%的农牧民认为驻村工作队可有可无,5%的农牧民觉得驻村工作队偶尔帮忙或很少家访;2%的农牧民认为生活质量没变化;2%的农牧民安全感来自于寺庙僧侣;仅有5%的农牧民认为身边党员可以依靠,1%的农牧民认为身边党员作用不大;6%的农牧民认为积德行善改变生活,7%的农牧民认为诵经拜佛改变了生活;排解矛盾时,仅有5%的农牧民找共产党员,6%的农牧民找亲朋好友,另有5%的农牧民选择斗勇,4%的农牧民找僧侣协调;处理村务时,15%的农牧民反映村干部很少商量或从不商量;10%左右的农牧民反映居住地网络、通信、电讯、交通、水电等设施极为不便,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意识。全面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依旧责任重大。
(二)基本成因
自然条件艰苦限制了社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社会发展脚步,文化交流不畅阻碍了社会发展步伐,三个“短板”环环相扣,“条件限制—基建滞后—交流不畅”进而影响到群众的政策认知能力和发展的幸福感、获得感。
1.自然条件艰苦限制了社会发展。G市地处尼洋河谷,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至横断山脉,高山峡谷林立、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406.65公里,距离A县68.9公里,距离B县229.5公里,距离C县537公里(4)数据来源:百度百科。,市际之间除一条省城高速外,均以普通公路为主,辅以空客运输,市内县际之间,或为普通柏油路或为原始土坯路,出行极其不便。从调研实况来看,部分地区交通闭塞,一些老阿佳哭诉“一辈子没去过镇子集市”。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空间的限制可想而知。
2.基础建设滞后延缓了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主要包括“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10个方面,简称“十项工程”。从调研实况来看,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复杂、人群分散杂居等因素,艰苦边远地区施工技术要求高、困难比较大、耗资成本贵,加上西藏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尽管上线项目多,但面对巨大基建需求缺口仍不能同时发力、同步推进,导致乡镇基建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度缓慢,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首要瓶颈。
3.文化交流不畅阻碍了社会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调研实况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封闭、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滞后,部分地区“隔山过河一方言”,使用同语种的人内部交流尚存在困难,跨语种之间的交流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既不利于地区内部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对外交流开放,因而阻碍了社会发展步伐。调研中,一些农牧民反映“因为语言不通,外地务工、就医难度很大,常常错失良机”。
三、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从实地调研感知来看,绝大多数农牧民都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以及正确的政治观、新闻观、社会观、是非观、教育观和生活观,坚定爱戴、拥护、信赖、捍卫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自觉同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并言行一致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增强“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自觉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始终紧密团结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并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西藏农牧民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路线、方针、政策由衷认同的生动表达,也是党和国家68年来一以贯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做好西藏民生工作的成果结晶,更是新时代推进西藏工作的底气所在和动力所在。
(二)对策建议
1.以“十项工程”(5)“十项工程”,即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为中心,大力推进藏东南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以“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当前制约藏东南农牧区发展的重大瓶颈。没有饮水安全和乡村卫生医疗条件的保障,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就令人堪忧。没有电力、公路、通讯和网络设施,农牧区的长效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健全的科学、教育、文艺和社会保障体系,农牧区和农牧民的持续发展就会因缺乏内生动力而大打问号。所以,要加大统筹城乡建设力度,用好援藏机会,建好“医联体”“远程技术”平台,同等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物力和人力投入向乡村倾斜,协调推进军地共建、军民共建,对农牧民群众亟需的生产生活工程,优先调研、优先设计、优先立项、优先落实、优先投运,逐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农牧区长足发展铺好基石。
2.聚焦乡村振兴,优化发展藏东南农牧区特色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繁荣稳定的基石,也是现代化乡村的标志。针对藏东南农牧区农业为本的现状,首先要经过技术培训,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和经济林木经济,利用富余劳动时间参与技能型劳动,既能获得物质性回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政府组织专家团实地考察农牧区经济发展基础,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社会层面的探险、猎奇、观光等主题式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省际、市际、县际通道的餐饮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后勤维修补给服务和物流中转服务等主题式“流动经济”和“门户经济”,发展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经济,发展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群众集资等群众民俗家庭体验式旅馆客栈及餐饮经济以及“公司+农民”模式乡村特色经济产业。再次,推动农牧民民族手工艺、物资运输、劳务输出、工程技术等生产合作社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合作社合建为企业,在政府民生项目建设领域,吸引有资质的农牧区乡企、农牧民合作社及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并积极推荐质量优异者域外竞标、投产和务工。最后,充分利用好援藏优势,建设好“赛马节”“桃花节”“工布新年”等民族文化平台,做好特色推介、文化推介、旅游推介、招商引资工作,建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兼具人文内涵和自然内涵的文化品牌与产业品牌。
3.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藏东南农牧区脱贫攻坚战
农牧区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解决好“钱袋问题”,又要解决好“脑袋问题”,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生产性投资和政策性扶持,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乡村企业和村民生产合作社,吸引广大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生产生活,同时依托技能培训平台,教育农牧民群众树立“我要脱贫”和“我要致富”理念,并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榜样作用下,引领全体致富。同时,针对少数深度贫困区偏远闭塞的情况,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三岩地区”等贫困区农牧民,逐步向资源相对富集、条件相对优越的边境地区转移,充实边境一线力量,就地打造边境特色小镇和小康示范区,实现固边与安民相得益彰。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农牧区“脱贫不返贫”“脱贫又致富”,稳稳妥妥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乡村振兴新阶段。
4.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综合技能,激发藏东南农牧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拥有一技之长,是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和长效法宝。对此,政府牵头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策性技能培训计划、派驻单位科技下乡、大学生志愿者技能培训巡讲、企业技能培训巡展、对口援藏渠道农牧民群众培训交流等措施,在群众需求摸底基础上,对农牧民群众广泛开展定期化、常态化的经济作物栽培、大棚生产技术、苗圃园艺技术、家畜饲养、驾驶技术、工程建筑技术、烹饪技术、营销管理技术、汽修技术等技能培训。激发农牧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牧民更好更充分就业,自觉克服“等靠要”懒惰思想。
5.充实藏东南农牧区建设人才队伍,夯实党在乡村执政根基
建设人才队伍不强是当前藏东南农牧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因子。一方面,农牧区乡村工作队伍人员仍显不够,一些乡镇工作人员身兼村“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多职,精力分散,加之“人才交流”和“进出流动”等因素,导致乡镇工作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村级工作队伍中,“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知识能力较低,科学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发挥致富带头作用欠缺,离乡出走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外地城镇就业,导致村里人才“空心化”。因此,应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通过定向降分招录、乡村公益岗位、扶持创业、“乡村振兴专干”计划等措施吸引本土大学生回乡就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赢。同时,从组织、政治、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通过党务培训、党性教育、“双培双带”(6)“双培双带”,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和完善奖惩机制等途径,提升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工作领导力,更好发挥农牧民党员“传帮带”作用。此外,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赋予边境农牧地区政府更多发展、改革、稳定中的选人用人“自主权”,通过“差别化”财政特贴等政策,优先奖助表彰、晋升任用并适时提高边境一线工作人员补贴(7)调研中得知:边境工作人员补贴保持20多年来每月20元不变。、逐次扩大边民补贴对象范围(8)调研中得知:边民补贴以土著户籍人口为准,外来长期定居从事生产者未被纳入补贴范围。。在稳定农牧区建设人才队伍基础上日益壮大人力资源,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注入凝固剂。
6.强化藏东南农牧民群众政策教育,促进乡村稳定,建设平安乡村
发展和稳定始终是西藏工作的两大主题,其中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一,在藏东南农牧区要继续深入实施城镇网格化管理、寺庙创新管理、城镇“双联户”建设、驻村工作队伍建设,民兵和群众联勤联防队伍建设,“流动法庭”等巡回治安管理队伍建设,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等社会治理有效措施,壮大维护乡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坚力量,实现国家政权顺势无缝对接乡村治理需求,实现国家力量合情合理合法合规进驻到乡村角落、方方面面,确保党和政府动态管控乡村情势。其二,坚持不懈抓好对农牧民群众的政策教育工作。一方面,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藏东南农牧民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五个认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讲四爱”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不断筑牢各族农牧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自觉树牢“我要稳定”思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藏东南农牧区靠近边境一线的地缘因素,加强对广大边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日益铸牢农牧民群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信念,并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尽好“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职责,达到村民富裕、乡村和谐双效。
结合藏东南农牧区实际和农牧民群众需求,遵循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政策要求,经过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全面治理,推动新时代广大农牧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