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京剧老生杨乃彭父子的京剧情缘(上)
2019-11-06
独家专访本刊记者彭立昭文/摄
京剧界有不少“世家”,如谭氏七代、梅氏四代、张氏(盖叫天)四代,代代艺术相传,传为梨园佳话。在父子相传的梨园人中,杨氏父子, 即杨乃彭与杨少彭,被观众誉为“父子双雄”。父子俩从艺道路殊途同归,勤奋而执着,喊嗓、遛弯、吊嗓等基本功夫从未间断过,演同一舞台人物“伍子胥”,也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
苦夏。记者来到北京京剧院,刚进入大门口就听到排练大厅传来各种器乐声和好听的唱段,旋律与唱词,往往相辅相成。上三楼,记者见到了一番最为惊心动魄的艰苦排练场景——几十名演职人员正冒着酷暑,全力以赴地精心打造一台新京戏《伍子胥》。此次,杨少彭饰演“伍子胥”,其过硬的武生功夫与唱腔,令人叹为观止。“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其嗓音,华丽中透着苍凉,那委婉圆润的声音,唱出虎落平阳的悲壮之气,抑或者,历朝历代的落魄英雄,都会有此感慨吧。每次下台来,杨少彭都要先把水杯递给其父杨乃彭先生喝,接着他才自己喝。他的父亲伸手为他整理了一下髯口,关切地说:“好好演。”一句话,语重心长,透露出了他对儿子的满心期盼。踩着锣鼓点,杨少彭一次次登台亮相,一段“流水”唱得板眼有序、荡气回肠。杨乃彭看着儿子的表现,脸上不禁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父子情深:每一次成功都是父亲陪伴我走过来的
当将近四个多小时的排练结束后,杨少彭依然精神饱满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采访中,杨少彭的眼神还不时地望了望他的父亲杨乃彭。
记者见杨少彭的脖上挂了一件龙的饰物,很是好奇。他笑了笑,说,“我是属龙的。”他的话让我颇感惊讶。一个“70 后”的京剧演员,竟然能挑起《伍子胥》大剧目的主演,真是后生可畏!杨少彭自幼随父亲杨乃彭先生学习杨派剧目,诸如《失空斩》《伍子胥》《击鼓骂曹》等。他毕业于天津戏校,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演唱中规中矩,颇具大家气度,2001 年他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2 年考入第三届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此次参加京剧擂台大赛,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他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经常上演的《杨家将》、《击鼓骂曹》、《伍子胥》《失、空、斩》《战太平》《定军山》等30 多出剧目中,均有不同的个人演唱特色,表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那么,从艺之路上,父亲两个又有什么不同吗?“父亲13 岁进天津戏剧学校,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到学校后面的水坑边喊嗓子、练白口,风里雨里,从不间断,7 年的打磨决定了他的一生。我也是很小就考入了天津戏校,走的是父亲一样的苦练之路。小时候,我一直学的是武生。小时候好动,不喜欢文戏。到了戏校的五年级我才开始正式学习老生,由我父亲亲自教戏。当时我一边学武戏一边学文戏,其实还是以武生为主。我上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入学考试、进北京京剧院都是以武生的行当通过考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的变化,我觉得自己应该归属老生。所以我直到16 岁才开始正式学杨派老生。武生学的那些东西,我并没有舍弃,小时候练功受的苦,现在看都是值得的。目前演出剧目无论老生还是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我都尽量兼顾。”
踩凳表演:父亲4 岁唱《武家坡》惊琴师,6 岁首登台
杨少彭告诉记者,父亲和京剧的情缘可追溯到他少不更事的幼年。“我爷爷是个京剧戏迷。闲暇时,他常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戏迷在一起操琴棒鼓,四声五韵地过着戏瘾。耳濡目染,父亲也就早将此中门道暗记于心了。父亲4 岁那年,我爷爷正和一位琴师对戏,父亲站在一旁听得如痴如迷。琴师见状,就逗他,说:‘孩子,你也来一段!’谁知我父亲当仁不让,摆开架式真来了一段《武家坡》的西皮倒板、原板,一句‘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口,语惊四座。虽然稚嫩,可有板有眼。琴师说,我父亲将来是可造之材。爷爷听了大喜过望,极力想把我父亲培养成大角色,于是他节省出钱来给我父亲聘请了一位老师专门调教。陆宝忠这位老先生,就是我常听父亲念叨的一位。父亲说,那时陆先生虽不是名家,可也曾搭过小盛春的戏班,有着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且为人方正,教学正规,他教父亲学戏可谓一板—眼,扎扎实实,从不逾矩。这一切都为我父亲在启蒙时期的成长开拓了日后发展的空间。”杨少彭说。“父亲4 岁学戏,6 岁的时候就能正式登台演出了,当时个矮,他便踩在一个凳子上表演。一亮嗓子,台下掌声如潮,如今回想起来,仍令他很陶醉的。”耳濡目染,使得杨少彭也对京剧艺术从小情有独钟。
传奇佳话:徒弟被戏校录取后,陆先生也被调去执教
杨乃彭——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2009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今梨园界老生行当的佼佼者。1958 年,13 岁的杨乃彭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当时招考老师在听了我父亲的清唱之后,惊讶不已,忙问他的老师是哪位?在哪里?我父亲便说出了陆先生的名字。”杨少彭颇有兴致地说起了父亲当年的一段传奇佳话。陆先生是谁?他就是著名的马派老生陆宝忠先生。陆宝忠先生是京剧大师吴叔岩的大徒弟,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是兄弟,更是京剧史上著名琴师,琴技可谓“神出鬼没”。后来因嗓音失润,才专攻京胡,长期为杨宝森先生操琴伴奏。
戏校的老师惊闻,马上决定给陆宝忠先生发去了调令,让陆先生来天津戏校执教,陆先生答应了。据悉,陆宝忠先生当年年岁已大,他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艺人,但生活得很艰难,只因为培养了杨乃彭这样—个好弟子,晚年竟得以周全,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陆宝忠先生对弟子自然别有一番深情。
杨少彭说,“父亲考入天津戏剧学校后,从此有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他从师杨宝忠、张荣善先生等,兼学杨派和余派的,再凭借父亲个人的刻苦修炼,终成大器。我父亲也是很感恩的,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陆先生的教诲之恩,我没齿难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