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首席“大木匠”李永革北京收徒冀望弘扬传统工艺
2019-11-06
拜祖师鲁班,徒弟向老师行礼、斟茶,老师回礼……一套传统古法收徒拜师仪式之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级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永革10 月14 日在京收徒。
现年64 岁的李永革,从20 岁起进入故宫,从一名修理大器件的“大木匠”,成长为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作为故宫第三代木匠,李永革师承第二代木匠赵崇茂。尽管如今已退休,回想起来,李永革仍对这份工作十分热爱,“我父亲也是一位木匠,算子承父业了,只不过我工作的地方特殊了一些”。
第三代工匠
师傅赵崇茂退休的时候,塞给李永革一张纸条: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这几个字李永革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
李永革开口是浓重京腔,他1975 年从部队退役后来到故宫,当了10 年的木匠,然后因为工作出色成了修缮技艺部的副主任。虽然他已经退休,却更加忙碌起来: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现在负责技艺传承工作。
李永革说,来故宫上班是父亲的建议,父亲是个木匠,他也想继续学父亲的这门手艺。一般的建筑公司就是支模板、安门窗,父亲说还是故宫古建队的木工技术最复杂,能学到真东西。李永革第一天来是从西华门进来的,当时一下子就被震住了:“这么大的宫殿群,是怎么修起来的?”他被带到一个叫赵崇茂的师傅面前,赵师傅身边已经有两个年轻人在学艺了。“我开始刨木头,腰板直,姿势也对,因为我在家做过木工活儿啊。”就在师傅的夸奖声中,李永革开始了做木匠修故宫的日子。按照代际关系来算,李永革算是新中国故宫修缮的第三代工匠。
修复太和殿
古建“八大作”里,最核心的是“铁三角”的技艺:木作、瓦作、油漆彩画作。“其他技艺,比如架木搭设的搭彩作,因为过去的杉槁、竹槁、连绳、标棍都换成了铁杆和铁构件,已经日益萎缩了;夯砸地基的土作已经被机械化代替。”李永革说。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继续钻研其他门类的知识,逐渐成为通晓整个官式营造技艺体系的专家。2006 年到2008 年故宫太和殿的修缮是李永革主持过的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在当时,如此大规模的保护维修是太和殿重建300 多年来的首次。
最能体现大修难度的便是瓦作中“苫背”的环节。“苫背”是指在房顶做灰背的过程,它相当于为木建筑添上防水层。“有句口诀是‘三浆三压’,也就是上三遍石灰浆,然后再压上三遍。但这是个虚数。赶上晴天,干得快,三浆三压硬度就能符合要求,要是赶上阴天,说不定就要六浆六压。这样的话,到了下班时间你也不能走,还要坚持把活儿干完,否则第二天来了上面就有裂缝。”老工匠的做工就非常瓷实。
“苫背好坏是决定古建寿命的关键,否则很容易出现尿檐,水从屋檐下漏出来。古建筑就怕漏雨,越漏越坏,越坏越漏,最后倒塌。”太和殿当时出现了屋顶瓦面塌陷的状况,为了探查原因,李永革带着施工队伍揭开屋顶上檐东西两山面进行检查,结果就有了意外发现: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记载,专家此前一致认为最高等级建筑的太和殿的屋面苫背也应该为最高规制,所以维修方案中选了铅背的做法。
但事实上太和殿屋面苫背采用了最简单的苫背材料与方法:首先在望板上铺桐油灰约2 毫米,之后涂上8 到10 厘米的白麻刀灰,在白麻刀灰背上直接铺瓦。“于是我们决定尊重历史,就按最朴素的做法来进行原状修复。”李永革说。2008 年,当太和殿去掉围挡,重新以威严壮观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李永革还在忙碌一件和太和殿有关的工作——撰写《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
“故宫维修缺乏这样的记录。”李永革说。他曾经去日本奈良的药师寺参观,发现那座建于公元680年的寺庙存留下来1000 多本维修笔记,这让他深受触动。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之后数次因火灾重建。
现在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后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和殿还经过大大小小6 次修缮。但在2008 年之前唯一可查的详细记录,仍然是康熙年间写下的那本《太和殿维修纪事》。
传承之忧
李永革从来都觉得精力旺盛,平时经常下工地,直到有一天爬高的时候觉得有些吃力,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
那是2003 年,他47 岁。他意识到了技艺传承的紧迫性。2005 年,李永革在故宫搞了第一次隆重的拜师仪式,是第二代工匠和第三代工匠正式确立师徒关系,为了将传承脉络理顺,也为了了却许多人的心愿。2007 年,李永革又组织了第二次拜师,从参与故宫第三次大修的工程队伍中选了10 个不错的苗子让第三代工匠带着学习。然而他们却称不上第四代工匠,随着大修告一段落,这些工人相继离开了故宫。李永革寄予厚望的是2013 年修缮技艺部面向社会招到的15 名学员,他们被分成瓦木和油石两个组。
在10 月14 日的收徒现场,李永革共收25 位弟子,这是他的第五批徒弟。他给每位徒弟写了一幅字:“继承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他希望徒弟们要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把他们这一代人的事业传承下去。
李永革始终认为,传统的师承制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给师傅以责任,给徒弟以压力,让双方共同进步。有人不解,技艺传承已迫在眉睫,再用这种慢悠悠的教学方式来得及吗?但他说,“技艺,很多时候是语言和文字没法说清楚的,得在老师傅身边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从中慢慢体会。口传心授,光说还不行,师傅要带着你亲自地干,这样才能带出合格的徒弟来。慢工出细活,不能急,培养传承人,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