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作本、夯实课堂40分
2019-11-05陈王蓉
陈王蓉
摘要:课上作业本来不及做,课后难题还要花大量时间讲,如何让课作本走进课堂,与课堂同步,使课作本发挥的作用最大化?是许多农村一线教师的一个话题之一。本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并进行多次尝试后进行的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课作本;课堂教学;同步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作本也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课作本时,我们时常会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课堂内容上不完,只能把课作本放在课后做,这样也占用了学生课后的时间;二是课上内容与课作本脱节,不能有效解决课作本上较难的习题。学生独立解题能力被限制了,老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如何夯实课堂40分钟,让课作本走进课堂,与课堂同步,使课作本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一、巧借课作本的“难”,激奇生疑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巧借课作本中的“难题”,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地思考,主动地参与,那么课作本中的难题或许会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例如新人教饭六上《内圆外方 外圆内方》一课,教材让学生算一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下面是笔者两次尝试情境导入的片段与思考。
【第一次教学尝试】(S-生,T-师):
T:同学们,中国建筑和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你们想看看吗?
S:想。
(随即出示课件)
T:多么漂亮!接着我们来看这样两幅图
(随即出示教材例题中的两幅图)
T: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圆和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吗?试一试。
......
先让学生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我觉得是有必要的,而后面的设计有点照本宣科,把教材的问题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这样的“试一试”不是学生自己真的想试,教学显得有些牵强。学生没有从这个情境中独立思考,这种被动的教学纯粹解决了书本的问题,却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那就成功了。”为此,我借助课作本对这个情境作出了调整。
【第二次教学尝试】
T:同学们,中国建筑和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你们想看看吗?
S:想。
(随即出示课件)
T:中国地大物博,建筑物也极具特色。接着我们来看这样两幅图,(出示教材例题图并说明圆的半径都是1m)
T: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特点?
S1:左图是内圆外方,右图是外圆内方
S2:因为圆的半径都是1m,所以这两个圆是一样的。
T:同学们都爱动脑思考问题,那你能提出一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吗?
S1:既然圆的面积一样,那么左边的正方形面积比右边的大多少呢?
S2:左边正方形是右边正方形的几倍?
S3:我还想知道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各是多少?
S4: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的倍数关系?
T:同学们提的问题都特别有价值,接着就请带着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来大胆地试试算算吧,有困难的地方可以讨论讨论。
显然,片段2尊重了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鮮、亲近等情绪,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特点”,然后“提一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自己愿意去试,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智取课作本的“材”,强化巩固
练习巩固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有时候拼命去想一些练习设计,还不如就地取,到作业本上去取取材,当堂练习不是很好吗?新课作本作为众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必有其值得借鉴之处,选择其中的题目为我们课堂所用,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既能达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又能节省课外做作业本的时间。当然,我们教师需要课前对练习进行精挑细选,选出的习题不仅有巩固的作用,更应有深层次的目标与意义。
三、精选课作本的“难”,拓展延伸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内圆外方 外圆内方》的课作本第几页第几题,可以很好的作为课堂上一个拓展练习放在末尾,具体设计如下:
T: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内圆外方与外圆内方的问题,其实圆与正方形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等着大家去探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作业本第 页第 题)
T:你能知道什么?
S1:这个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S2: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算不出来。
T:看来要求圆的面积,去求半径是困难的?那能不能从其它角度去想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同学们画画图,讨论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画、讨论,学生得到了这样的图。(如下右)
S:我们把圆的四周都补上三个正方形,这样就变成了今天我们学的内圆外方的图形,而我们刚才得到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四分之π倍,所以我们先用10×4算出圆外正方形的面积,再乘四分之π就等于10π。
这个片段,很好地承接了练习巩固中对圆与正方形面积的倍数的应用,而且更发挥了学生综合解答,画、算等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外圆内方,内圆外方的图形认识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课作本是专家们的结晶,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应是: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在“着眼生本”的基础上,有效融合课堂与课作,我们的课堂才能更高效。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命性,使“材”为特定的“人”所用。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9-203
[2] 王深根.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3-87
[3] 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89
[4]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97
[5] 贾振东,胡桃根.在解读中提升和发展.小学数学教育[J].201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