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2019-11-05张慧慧
张慧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感受波澜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被狮子追杀的小熊》片段一:一只小熊被一头狮子追赶;追赶到河边时,小熊爬上一段倒伏的树干,树干的大部分悬在河流上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1:狮子爬到树干上,抓住了小熊。
生2:狮子爬到树干上,树干折断了,小熊和狮子一同掉落到水中。
生3:狮子在岸边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趣,跑开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继续看视频。
(播放片段二:狮子步步紧逼,小熊继续往前爬。突然,树干折断了,小熊掉进湍急的河流中。画面静止在狮子放大了的脸上。)
师:看到这儿,跟你们想的一样吗?请大家继续猜猜看,接下来的情节会如何发展?
生4:小熊被河水冲走而得救。
生5:狮子回到岸边,奔跑着追逐小熊,一直追到力气用尽,小熊最终获救。
生6:狮子跳进河中,一边游一边追小熊,最终追上小熊并把它吃掉了。
师:你们说的情节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大家注意到现在静止的画面了吗?
生7:狮子的表情看起来不同寻常,像在思考。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那你有没有新思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7:我觉得接下来狮子一定会抓到小熊,然后小熊又会巧妙地逃走。
师:同学们觉得他设计的情节合不合理?
生(齐):合理。
师:这就告诉我们,故事的情节可以有创意,但不能荒诞不经,太花哨的话就有哗众取宠之嫌。我们接着看视频。
(播放片段三:小熊紧紧抓住折断的树干,顺着水流在河面上漂浮。突然画面一转,狮子正在不远处河中央的大石头上等着小熊。)
师:接下来,这个事件又会怎样发展变化?
生8:小熊漂到狮子那儿时,正巧有一段树干架在岸上,小熊迅速逃上岸。
师:你提出了新的思路,小熊靠运气成功逃脱。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播放最后一个片段:小熊漂到河中央时,发现狮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于是不断地发出哀嚎。突然,岸边传来更响的嚎叫,出现了一头大熊。狮子见状,迅速逃开,小熊顺利地与大熊团圆。)
师:同学们想一想,视频中的这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生9:情节比较紧张,一波三折。
师:如果这段视频中的每一处变化都被我们预料到了,我们就会觉得无趣,而这些意想不到的情节波折,就是故事的创意所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师:情节曲折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才精彩。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故事,分析一下故事中的波澜分别在哪里,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第一则故事的情节波澜在哪里?
生1: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狼,这是一重波澜;屠夫投骨给狼,结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这是二重波澜;屠夫杀狼,这是三重波澜。
师:你可以把答案简化一下吗?
(生1沉默。)
师:请坐。谁来帮帮他?
生2:在《狼》这则故事中,屠夫经历了“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
师:那么,你觉得这则故事的情节发展怎么样?
生2:形势越来越危急。
师:像这样形势愈来愈险恶,一层一层深入的方法可以称之为——
生2:层层深入法。
师: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请坐。我们来看第二则故事。谁来讲一讲?
生3:在《社戏》这则故事中,“我”盼望去看戏,可偏不凑巧没有船,这是一次波澜;八叔的船回来了,又制造了波澜——大人没有时间;而后小伙伴们愿意同“我”一起去,却又有了第三次波澜——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
师:这几重波澜给“我”想去看社戏制造了接二连三的——
生3:障碍。
师:像这样不断出现新矛盾,接二连三出现障碍的方法可以称之为——
生(齐):制造障碍法!
师: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障碍的产生要顺乎理,从而使得战胜障碍的过程合乎情。这一连串的“障碍”,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跌宕生姿,一波三折。我们继续来看第三则故事。谁来?
生4:这个故事中,首句“八旬老太不是人”制造了第一次波澜,第三句“三个儿子都做贼”制造了第二次波澜。
师:你可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4(很小聲):制造波澜法。
师:再想想,纪晓岚说的一、三两句话容易让人产生什么?
生4:误会。
师:对!那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声音洪亮):制造误会法!
师: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故意为之”,即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同学们,以上三则故事都产生了几重波澜,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5:都有起因,有波澜和结局。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的一般结构。(板书:故事=起因+波澜×N+结局)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师:刚才同学们一直在读故事、析故事,现在,请同学们来写一写故事。
(投影:“很多事物或情境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等。小组讨论,以‘ 的故事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设定几个情节,使故事有波澜。列出情节即可。”)
生1:我们小组写的是《军训的故事》。起因:新生入学军训。波澜一:“我”由于身体素质不好,站了半小时军姿就晕倒了。波澜二:天气太热,“我”喝了冰水,闹了肚子。结局:“我”咬牙坚持,最终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军训。
生2:我们小组写的是《青蛙看海的故事》。起因:一只青蛙非常想去看海。波澜一:苍鹰讥笑它不可能看到海。波澜二:猴子嘲笑它不自量力想去看海。结局:青蛙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看到了大海。
生3:我们小组写的是《上学的故事》。起因:今天早上父母不在家,由爷爷送“我”上学。波澜一:爷爷是个慢性子,动作慢。波澜二:刚出门一会儿,“我”发现忘了戴眼镜。波澜三:电瓶车没电了。结局:紧赶慢赶,“我”总算没迟到。
生4:我们小组写的是《座位的故事》。起因:高铁上,一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坐了一名女子的座位。波澜一:女子请男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男子不愿意。波澜二:女子叫来列车长,列车长请他回去,但他声称自己站不起来,拒绝离开座位。波澜三:当晚,男子在微信里向朋友描述白天的经历,声称自己把一车厢的人耍得团团转。波澜四:迫于舆论压力,隔天晚上,男子发视频道歉,表示悔恨与自责。结局:该男子被治安处罚,并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
师:同学们写得都不错,尤其是第四组写的故事,选材新颖,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耐人寻味。编写故事,其实就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构思巧妙,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写的作文拿出来,运用刚才所学方法,用红笔在故事中画出或添加波澜,注意情节发展要合乎情理。
(生修改,师巡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作文吧。
生5:我写的是《蜻蜓送礼物的故事》。我的作文本来没有波澜,经过修改,我添加了三重波澜。故事的情节是:蜻蜓想给青蛙织一件外衣当作礼物,第一天晚上,蜻蜓把衣服剪坏了,于是它告诉青蛙,做外衣太费时间,要改成一件背心;第二天晚上,蜻蜓不知怎的,又剪坏了,于是它告诉青蛙,那块布做成帽子最好看;第三天晚上,果不其然,蜻蜓又把布给剪坏了;最后,到了青蛙生日那天,蜻蜓送了它一块手帕,青蛙依然非常高兴,认为蜻蜓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师:在你的文章中,运用了老师刚刚讲的哪种方法?
生5:制造障碍法。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已经掌握了让故事波澜起伏的方法了。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都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你们的文章中去。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修改作文时,还发现了几个问题,请大家注意:①故事重点在于写事,不在于写人;②人物、物品、事件、感情、主题、情节之中,情节是第一位的;③语言使用要精练。
四、 課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了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此外,在写作文时,不但情节要有波澜,还要注意立意高远、选材新颖、融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你的作文更加吸引人。下课!
【教学反思】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创意写作教学既需要研究教学手段的创新,也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注重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写,喜欢写,擅长写。因此,本堂作文指导课,我以“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为教学立足点,不仅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内容并加以表达,而且引导他们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这堂作文课中,不少学生就从生活中的小事落笔,例如《军训的故事》《上学的故事》《青蛙看海的故事》等,都是源于生活实际,再添加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尤其是第四组展示的作文《座位的故事》,学生听后,一片感叹,说明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如果故事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就有了趣味,有了意蕴,就会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执教过程中,我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所欠缺,对学生的构思指导不到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一节有创意的作文指导课,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