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下的开放式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2019-11-05张译元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问题情境

张译元

【摘要】开放式的小学科学课堂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呈现出更真实的学生资源,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充分有效,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的开放程度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太简单或者太难、问题之间没有层次递进、教师对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处理不到位都无法实现开放式的课堂。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   问题情境  层次性和结构性  有效反馈

《教育大辞典》对“开放教学”的解释是指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因此开放式的小学科学课堂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呈现出更真实的学生资源,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充分有效,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的开放程度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太简单或者太难、问题之间没有层次递进、教师对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处理不到位都无法实现开放式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问题驱动下的开放式小学科学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创设富有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向生活开放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杜威等人提出,知识是学习者在试图解释其经验的意义时构建出来的;以布朗为代表人物的情境认知理论也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因此要十分注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性的情境,便于学生调节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日常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内化为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技能。

例如,青岛版《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如果用车胎爆裂的情境引入,大部分小学生是不骑自行车上学的,所以基本没有遇到过自行车胎爆裂的情况,学生很难找到想要探究的问题。当我们换一种情境,如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乒乓球打瘪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到情境中去,就会想办法解决“乒乓球瘪了”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他们会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改变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进来的现象,使课堂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杯子变热了》一课出示了“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样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含义,教师可以列举保暖手套和烤箱配置的防烫手套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提出问题“同样是手套,為什么作用不同,一个起到保暖作用,一起起到防烫作用”,在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他们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最终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哪部分温度高、哪部分温度低。

想要创设出真实的情境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有一定难度的、具有真实性的任务,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搭建脚手架,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沟通。

二、注意问题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前在状态,也要基于学生的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表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内在本质和结构体系。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性,就能不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思维的深度上得到开发;在问题设计上有结构意识,使学生能够把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拓展了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1.避免“小问题”的累积,进行“大问题”的设计

教师接连抛出小问题就形成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问题可以将课堂真正下放给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思考改进方案、明晰思路、形成认知。如在《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温度计为什么可以测量出物体的温度”这样的大问题比分步问题“温度计的结构有哪些”“温度计是如何测量出物体的温度”“关键因素是什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自觉调动旧知——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回顾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分析主要原因所在。大问题的设计能够完善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问题设计的难度由浅入深,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在初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之后,还可以继续提问“声音一定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引导学生去质疑,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会消失,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交流和分享环节,引导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和反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到声音的大小、高低的不同,猜想是否与振动的幅度和频率有关,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建立起了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有效处理问题的反馈信息,教师建立开放的心态

问题驱动的效果还有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应该具有主动开放的心态和意识,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机会向全班学生开放,不能用优秀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

当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时,就会反馈回来多种资源,有正确也有错误的,教师不能对错误的或者创造性信息避而不谈,要读懂错误信息背后所蕴含的困难障碍,从只关注结果的呈现转换到关注学生思维的状态。如《水变热了》一课中,“为什么在圆底烧瓶的上部加热小鱼仍然活着”这个问题中,学生的交流有“热传给了上边的水”“热水升上去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学生只关注了热水会上升,而没有找到热水从哪里上升以及较冷的水下降到哪里,找到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从而突破问题的瓶颈。对于“热在空气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把说一说改成画一画,用学生擅长的方法表示出来。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形成有效的互动。

开放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建立在问题体系的支撑上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层层拨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发现知识的内在本质,把握知识之间的结构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和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生命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开放式课堂问题情境
试谈如何构建开放式高中语文课堂
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的开放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