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2019-11-05许赟
许赟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以及访谈法,从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开展深入调研,发现民航人才紧缺,行业对空乘人才需求迫切;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实力较强,但其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程度不一,自身也缺乏安全感;调研的58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基础实力较强,但在专业自身发展、优质合作企业选取、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校企融合程度及合作成效显著度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基于调研结果及其分析,从发挥政府引导及协调作用、体现学校育人中枢作用、搭建企业育人主力平台三方面提出了提升校企协同空乘人才培养成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调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109-07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理念不断深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开办近20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不断递增。我国学界对于高职空乘校企合作育人的研究主要就合作机制、合作内容、育人模式等方面开展。王艳霞(2013)分析了“山旅模式”下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理念,王建辉等(2015)探讨了“依托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研究多以某一学校为研究对象或从宏观方面就校方的角度来判断校企合作或者校企协同模式的成功之处,而忽略了对企业收益的客观评价。本报告通过对行业、企业及院校调研,为深入剖析我国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提供了最新且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一、调研概况
为了解我国航空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开展此次调查。调研时间从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为期4个月,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等。由于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常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引领性,因此在院校调研中,样本覆盖了全国七大地理区位具有代表性的58所高职院校以及江苏省所有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工作中,针对同一类型的调研对象,努力做到兼顾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层次,力求调研真实全面,为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剖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调研内容
(一)行业调研
主要对我国民航行业走势、人才需求等进行了调研。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民航业迅速发展的大形势下,结合《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等文件,对我国“十三五”期间民航行业人才总量、人才缺口等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历史发展机遇等对未来空中乘务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
(二)企业调研
选取国有航空企业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民营航空企业,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中介企业作为企业调研对象。主要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网络访谈、电话访谈等多种访谈形式开展。调研内容包括航空企业基础实力、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模式、参与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容、合作成效与收益等以及对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三)学校调研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58所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情况进行了调研。院校分布涉及我国七大地理区域,涵盖国家级示范、省级示范院校以及非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公办及民办院校,调研内容包括院校基础实力、校企师资力量、合作模式、教学资源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成效等与校企协作育人相关的内容,调研方式为实地参观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59份,回收率95.1%,其中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98.3%。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民航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我国经济的稳步运行,民航旅客运输量及货运量也随之稳步增长。民航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民航业的人才需求也向此方向发展。
1.民航业人才紧缺。根据《2017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460.6亿元,航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33.8亿元;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55156万人次,民航运输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1亿人次,其中东部地区机场连续五年保持优势,以53.5%的占比高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位。1978年至今,我国民航旅客运输总量连续四十年保持平均增长15.1%。自2005年至今,我国定期航班总周转量连续13年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稳居第二。近五年,行业营业收入及规模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详见表1)。未来3年,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新增机场97个,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我国将新增飞机2400架。按国际民航当前的平均人机比100:1测算,2020年我国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如要实现2020年达到美国民航市场水平,我国民航从业人员还有近50万人的缺口。中国民航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航线网络日益增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民航从业人员却存在如此之大的缺口。一方面反映了民航企业能够抓住发展机遇,提升经营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顾虑用人成本、在激烈同行竞争中找不到适宜的生存方式等原因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2.空中乘务人才需求迫切。《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航空公司对标国际,持續优化客运服务链条;鼓励地方职业院校积极举办航空运输类专业,培养适应区域民航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12月,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在第二次国际民航组织下一代航空专业人才全球峰会上也表示,中国将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民用航空的人才培训及培养等工作。航空服务是决定航空公司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空中乘务人员是实施航空服务的执行者。
4.校企共建课程资源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有待建设。企业主要参与院校课程的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企业教师授课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明显高于其他性质课程,占比75.86%,专业基础课程次之(图12)。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材、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编校企合作教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精品课程,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虽然校企合作建设了一些教学资源,但由于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方承担,企业教师缺乏对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校方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因此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5.校企合作模式多样,校企融合程度有待深入。调研中,82.76%的院校认为空乘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合作1—3年的院校最多,合作企业数为1个的占比最高,达39.66%(图13)。院校空乘专业与企业开展协同的项目类型较多,占比最高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招生面试、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次之,占比均超过50%。院校之所以愿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是因为能够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便于教学及学生就业。而由于校企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校企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等原因,致使校企合年限较短、合作企业数量极少、合作模式虽多样但不够深入等,因此校企如何深度融合有待发掘。
6.校企合作具有成效,成果显著程度有待提升。调研院校中,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升空率为20%—30%的居多(图17),25所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中,订单班人数以20—30人/届居多(图18),转化率为30%以下的居多(图19)。订单班合作企业以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居多,中介公司也占有一定比例。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空乘专业目前没有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浙江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该专业的省赛,目前已举办了四届。在省教育厅或企业主办的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较多的依旧是开办空乘专业年数较多的老牌院校或行业院校。校企教师以个人或双方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参加各类国赛、省赛及行业竞赛获奖比率近年来也有一定的提升,教学论文及科研课题数量也有一定的增长。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升空率并不高、订单班合作较为保守且转化率不高,订单合作企业单一。师生获高等级奖项的比率不高、数量不多,校企合作的教科研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正是这一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空乘人才的新模式,同时也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空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种途径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平台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各自发挥所长,将资金、人才、技术等充分共享、合理流动、有机重组、有效集成,以实现双方协作利益最大化、资源共享最优化、优势互补最佳化。
(一)发挥政府引导及协调作用
政府是空乘高职教育协同体的引导者、协调者以及政策支持者,是院校联盟间的牵线者。政府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成立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出台或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系列协同育人的优惠政策;设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专项研究课题、专項师资境内外培训通道、专项省级竞赛等;牵线联系境外院校及航空企业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航空企业和院校开展互通合作的积极性,给予校企双方足够的安全感,激发校企协同施展平台的功能性,从而优化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二)体现学校育人中枢作用
学校是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之一,是育人的中心枢纽,为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作为培养高职空乘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提供足够的场地、足够的师资,还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航空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能力标准等配套制定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娴熟、过硬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心态和职业素养。不仅要充分联系航空企业,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实习、就业的平台,还要努力发掘境外优质院校和航空企业,为学生搭建境外深造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平台。
(三)搭建企业育人主力平台
企业在高职空乘专业的校企协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充分搭建企业育人主力的平台。企业提供经费支持院校空乘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建设、专业建设等,为高职院校空乘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企业通过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课程标准等,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高职院校空乘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与航空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适岗性。企业将企业文化及专业课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给予学生仿真度较高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与院校教师组成师资团队共同开展项目化教学。企业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融入育人过程中,使得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取得行业证书,为其毕业上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