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水火意象的圣经原型

2019-11-05黄安琪

戏剧之家 2019年26期

黄安琪

【摘 要】福克纳是20世纪颇负盛名的美国作家。本文以其短篇小说为例,以圣经原型这一崭新的视角,探究福克纳如何借用或再现圣经原型来塑造意象。水和火在圣经中具有多重意义,以短篇小说《老人》与《烧马棚》为例,水和火如同圣经中大洪水和死亡之火一般摧毁了人类的邪恶,福克纳还赋予水和火洗涤心灵的力量,反映了他对救赎南方衰落文明的渴望。

【关键词】福克纳短篇小说;原型批评;神话模式;圣经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197-03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美国作家。因其“对美国现代小说之强而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荣膺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居住在密西西比州,位于素有“圣经地带”之称的美国南部。该地区在殖民时期曾是圣公会的根据地,后经18世纪一系列宗教复兴运动的洗礼,基督教浸会派逐渐成为主流。美国宗教鉴定协会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密西西比州的浸会派教徒占比达到75%,宗教在密西西比州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祖父在福克纳小时候便会要求他先背诵一段《圣经》节选再吃午餐[1]。

在宗教文化的熏陶下,不难看出福克纳的很多作品里都反映了基督教思想和教义。内华达大学博士Jessie Coffee曾做过统计,福克纳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中的典故达到379次之多,其中《新约》的四福音书占比约三分之一[2]。这些来自圣经的人物或意象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更加鲜活,故事情节更具内涵。他把基督教教义当作一种“对比的原则、批判的标准和对人性进行探索的参照系”[3]。不得不说,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福克纳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福克纳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喧哗与骚动》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人物形象和意识流手法的探讨。1990年后,随着福克纳更多作品的翻译出版,国内学者如陶洁(1994)①、肖明翰(1997)②更多聚焦于种族和妇女问题。傅景川(1991)③则是将福克纳的作品与美国南方的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近20年的福克纳研究稳步发展,研究视角“扩展到叙事学、阐释学、心理分析、后殖民主义、原型批评、美国黑人批评、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比较文学、语言学等各个方面”[4]。不过,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研究70%以上集中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熊》这两部作品上[5]。福克纳一生创作了129篇短篇小说,截止到2018年12月,有中文译本的只有四十余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的空缺。

在福克纳作品的原型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加关注小说,如《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等作品中的圣经原型,对短篇小说的原型研究却相对有限。关于福克纳为何频繁引用圣经原型,陈海晖(2003)将其概括为“一是20世纪初神话在现代文学的复苏,二是内战前后美国南方特殊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三是福克纳的怀旧情绪。”[6]朱振武(2003)则在探究福克纳作品中的神话范式时,得出福克纳用神话“诠释传统、审视现实、打造英雄”这样的结论[7]。

福克纳研究在国外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在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奖后,福学研究掀起热潮,大多集中于意识流、多角度叙事等写作手法的探讨。1970年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运用神话原型、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批评方法进行的研究大量涌现”[8],研究视角不断增加。就原型批评这一研究主题而言,国外研究集中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Tischler(1969)在研究小说中的黑人形象时发现《八月之光》中的乔是耶稣的替罪羊原型④。Williams(1977)认为福克纳笔下的一些女性形象能找到希腊神话原型与之对应,比如《掠夺者》中的科丽的原型是谷种女神科尔,《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的原型是众神之母盖娅⑤。进入21世纪后,国外的福学研究则是进入了平缓期,数量上呈下降趋势[8]。

总体而言,国内的福克纳研究要滞后于国外,对短篇小说的解读也有待深入。就神话原型研究而言,国内外研究都集中在其长篇小说上,短篇小说的原型研究仍有大量空白亟待填补。

二、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一词源于希腊语,神话原型批评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从古老的仪式、巫术和神话入手阐释文学现象[9]。20世纪2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基于前人的研究,加拿大学者弗莱于1957年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提出了原型批评理论,标志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确立。

弗莱将原型定义为反复出现的意象。他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是神话的置换变形。神话中蕴含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同处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人们能够对原型产生共鸣。例如,大多数人能够认同白色代表贞洁,皇冠象征力量,十字架使人联想到耶稣的死亡和复活。许多作家运用人物或意向的原型引导读者自然地将某个意象与某种含义联系起来,而福克纳正是其中之一。

弗莱提出了三种原型意象: 神谕意象、魔怪意象和类比意象。神谕意象代表充满希望的天堂,“展现人类欲望中上升和超越的意象”;魔怪意象则代表地狱或炼狱,“展现人类欲望中所鄙弃和惧怕的意象”[10]。弗莱认为,圣经中的每个神谕意象都与魔怪意象相对应。水和火这两种意象也不例外。神谕世界中的水与生命紧密相连,意味着净化与新生;而到了魔怪世界,水亦能覆舟,爆发出毀灭性的力量。火在神谕世界里代表光明和神圣,“最高位的六翼炽天使便环绕在火焰和光芒之中”[10];在魔怪世界里,火则变成了惩罚人类的天火,多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市遭受的焚毁之火联系在一起。

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意象不难找到其圣经原型。水和火的多重含义分别在《老人》和《烧马棚》中得以体现。福克纳通过引用圣经中的意象,暗示读者情节的发展以及小说的主旨。

三、水的原型——以《老人》为例

《圣经》中水的内涵是多元的。旧约的第一卷《创世纪》中写道,神创造万物时大地一片混沌,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说明水在创造天地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婴儿要接受洗礼,这种传统的仪式表示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其恩宠和印记。

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水也是无情残酷的——洪水。该隐弑弟拉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间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在《创世纪》的第六章至第八章,耶和华制造了大洪水以惩罚人类的邪恶。他与诺亚立约,命其建造方舟,携带飞禽走兽进入方舟。大雨持续了四十天,直至所有的生命痕迹都被抹去。灾难最终消退,罪恶被彻底清洗。

《老人》讲述了一个高个子罪犯在洪水中营救孕妇的故事。1927年密西西比州大雨不断,河水水位上涨至30英尺,洪流不断累积,爆发了洪水。持续了六周之久的洪水淹没了许多动植物,冲走了树木和建筑物,摧毁了河岸、农田、村庄和城镇。在福克纳的笔下,洪水就是水的魔怪意象。面对汹涌的洪流,胆小的人类四散而逃。然而,主人公高个子罪犯却临危受命,在茫茫洪水中划着小舟拯救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一直不放弃生的希望,用坚强的意志对抗自然的威力。结局却是自愿返回监狱,令人唏嘘。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重生呢?高个子犯人在洪水中得到洗礼,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

密西西比州的大洪水可以在《创世纪》中找到原型。洪水就像上帝的意志,净化人类的罪恶;洪水使得生物灭绝,又使他们重生。高个子罪犯的小船和诺亚方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人类被毁灭的时候,只有正直善良的诺亚和家人活了下来,高个子罪犯身上同样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不难想到当时的美国享乐主义盛行,经济繁荣的代价则是道德的沦丧。捞取不义之财的人失去信仰,如同没有方向的小舟,只得随波逐流;而坚持本心的人才能战胜困难,带着希望重新开始。

四、火的原型——《以烧马棚》为例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开启了文明。火在圣经里有温暖、神圣和光明的意味。新约的《约翰福音》记录了一种特殊的洗礼方式:耶稣在上天堂之前,把圣灵赐予他的追随者。当他再次回到人间,就用火给信徒施洗,只有拥有圣灵的人们可以通过考验。这里的火象征净化,也是虔诚的标尺。

《创世记》中也提到了毁灭之火。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座城市的人们淫乱不堪,耶和华为了惩戒他们,降下硫磺与火,倾覆了整座城市,所有生物焚烧成灰。火是上帝对人类堕落的惩罚。

在《烧马棚》中,火这一意象出现了三次。白人阿伯纳处于底层阶级,他野蛮暴躁,独断专横。因为被邻居误会是小偷还闹上法庭,他便点燃了邻居的谷仓,这场火是泄愤之火。而后在搬家的途中,阿伯纳为了取暖在夜晚架起篝火,“火堆不大,甚至有些小家子气”⑥。这样的火显示出阿伯纳作为一家之主,能力却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是苍白之火。阿伯纳带着儿子沙托里斯向新雇主表达感谢时,他们的鞋子无意中弄脏了雇主得斯潘少校别墅门口的纯白地毯。黑人奴隶对阿伯纳颐指气使,命令他将地毯上的污渍擦洗干净。阶级压迫令阿伯纳怒火中烧,计划实施第三次纵火,我们可以称之为正义之火。泄愤之火是一时冲动,苍白之火是无可奈何,正义之火则是奋起反击。

美国南部地区秀美多姿,实则腐朽衰败。南北战争以前,白人贵族养尊处优,黑人奴隶丧失人权,处处受到剥削和压迫。南北战争以后,旧南方分崩离析,贵族阶层日趋没落;同时,北方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向南方推进。阶级的没落、经济的繁荣带来的却是道德的沦丧。南方在奴隶制的残余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苦苦挣扎,在不可调和中寻求岌岌可危的平衡。上帝用火惩恶,而阿伯纳纵火,虽然冲动,却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无声反抗。既然阶级矛盾无法调和,就用火去焚毁一切。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对罪恶的惩罚和清洗。

五、结语

本文将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应用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的情节分析。从基督教文化这一视角,福克纳作品中的意象可以得到更清晰、更深刻的解读。

文学作品是神话的置换变形。水和火具有神谕意象和魔怪意象的双重含义。水既能创造万物,净化原罪,又能惩戒邪恶,涅槃重生。火象征神圣和光明,亦能造就倾覆之势。本文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了《老人》中的水和《烧马棚》中的水火两种意象。水是惩罚罪恶的工具,只有正直善良的人才能战胜灾难。火是对抗不公的武器,只有焚毁罪恶才能重获新生。

福克纳说,情节的精心设计决定着故事的艺术效果[1]。他引用圣经中的意象编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引起读者共鸣,深化作品主旨。福克纳笔下的水和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净化人们的心灵。南方传统文明走向衰落之时,福克纳的作品是对南方文明的救赎,唤醒人们要守住道德底线,因为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注释:

①陶洁.《喧哗与骚动》新探[J].外国文学评论,1994,(4):32-39.

②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③傅景川.论福克纳创作的文化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03):73-79.

④Tischler, Nancy M. Black Masks: Negro Characters in Modern Southern Fiction.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⑤Williams, David. Faulkner's Women: The Myth and the Muse.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⑥.福克納.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潘小松.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巨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117.

[2] Coffee, Jessie McGuire. Faulkners Un-Christlike Christians: Biblical Alluions in the Novels[M]. Michigan: UMI Research Press, 1983,183.

[3]冯宇.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对人性的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05):61-64.

[4]蓝仁哲.第三届福克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J].当代外国文学,2004,(3):169.

[5]朱振武,杨瑞红.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109-122.

[6]陈海晖.福克纳小说的圣经原型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

[7]朱振武.论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神话范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9-14.

[8]袁秀萍.国内外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2):22-27.

[9]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白东旭.诺思洛普·弗莱神话批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