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花缘》中戏曲元素的作用
2019-11-05颜子娟
颜子娟
【摘 要】在小说《镜花缘》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并不丰富,既没有多描摹戏台上的身段唱腔,亦没有涉及大篇幅的戏曲文本。然而,就是这有限的几处戏曲元素,却对林之洋和孟紫芝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整部小说增添不少亮色。
【关键词】《镜花缘》;戏曲元素;人物;情节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23-02
《镜花缘》是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神魔小说,共一百回。全书以武则天时期为背景,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的海外游历,后半部分则着重写以百花仙子转世的唐小山为首共百位才女考中女科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它歌颂妇女的思想、数经据典的才学闻于后世,但也因太过注重炫才遭到批评。鲁迅先生就曾评价:“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1]偏重炫才导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立体突出,小说结构松散,情节也不够连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戏曲行当角色、戏曲文本以及演戏活动等戏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
一、戏曲元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是小说构成必不可少的元素,《镜花缘》中仅出场人物就有近两百位。但大部分人物性格特征都不明显,即使对主角唐小山的形象塑造也趋向单一化。只有分别出现在此书的前后两部分的林之洋和孟紫芝无疑是个人形象最为突出的人物,与戏曲元素的运用有着密切联系。
林之洋是被贬下凡尘的百花仙子唐小山的舅舅,常年以出海经商为生,全书的前半部分就是以林之洋和唐敖、邓九公三人的海外游历为主线。在第二十七回 《观奇形路过翼民郡 谈异象道出置喙乡》中,林之洋一行来到翼民国,得知此处国人乃是卵生,林之洋便道:“若是卵生,这些女人自然都会生蛋了。俺们为甚不买些人蛋,日后到了家乡,卖与戏班,岂不发财么?”[2]同伴多九公不解,问他戏班要它有何用,林又不紧不慢地说那年纪老的生老蛋,年纪小的生小蛋。卖给戏班为何不要?在此处,很明显他将戏曲行当中的旦角与卵生的蛋混为一谈。多九公还耐心与他解释,说他念白字,此“蛋”非彼“旦”,又惹来林之洋好大一通议论,令人啼笑皆非,直到唐敖转移话题才作罢。林之洋真的是这样一个“旦”“蛋”不分的粗俗商人吗?事实上不是。缘其文本,就能找到证据。在第七回里,林之洋与唐敖谈到女儿林婉如时说道:“她心心念念原想读书。俺也知道读书是件好事,平时俺也替她买了许多书。奈俺近年多病穷忙,那有工夫教她!”[3]他的女儿也说过:“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4]可见林之洋是读过书的,只可能学问不高,但也不至于腹中无一物。那为何要费大篇的笔墨来写林之洋的“旦”“蛋”不分呢?要知道,林之洋在书中就颇有些丑角的味道,“丑角,是戏曲中富有喜剧性的行当,它的审美特征是滑稽。”[5]此处写他关于“旦”“蛋”的一番插科打诨,只是为了表现林之洋言行举止的滑稽罢了。他故装不懂,把唐敖和多九公“折腾一番”,也表现了他爱耍小聪明捉弄人的性格。再与后面他被女儿国国王看中后强掳进王宫,敷粉换裙,穿耳缠足,很是受一番折磨的情节相对照,更添喜剧效果。同时,林之洋关于将人蛋卖与戏班的言论也符合林之洋的商人形象。林之洋听到“人蛋”,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可以卖给戏班来赚钱。还笑说小旦肚中“只怕还有元丝锞哩。再要搜寻,大约金镯子也是有的。就是那扛旗儿二等小旦,万不济,也有几块洋钱,也有一个包金镯子。”[6]将商人图利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孟紫芝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这个活泼直爽的“笑靥花”却比主角唐闺臣还要夺目。她活泼直爽,爱恨分明,机敏善辩。在第六十四回《赌石砚舅甥斗趣 猜灯谜姐妹陶情》首次正面出场,就可以领教她的直爽性格。她是礼部侍郎孟谟之女,因父亲负责女试要回避而不能参加考试。这日姐妹七人来到舅舅卞滨家,舅甥寒暄间,卞滨说她们因“回避发闷,不大兴头”[7]所以才一直没来卞府,孟紫芝开口便道:“我们好一向不来,今日过来,舅舅该说怎样想念外甥女的话才是,怎么刚见面就把人家的心病说出来哩?”[8]及至后面百位才女相聚时,紫芝的性格特征更得以全部展现。她敢于为唐闺臣未能中榜首打抱不平,对花再芳、闵兰荪、毕全贞三位品行不佳的才女更是极尽讽刺。她打趣言锦枫牌打得差,一通妙语连珠,惹得言锦枫连连讨饶:“我的紫姑太太!够了!够了!你老人家不要刻薄了!请罢!请罢!”[9]然而,在这部小说中,最能表现孟紫芝性格特征的当是她对《西厢记》的态度。《镜花缘》提及有名目的戏曲文本,仅有《西厢记》,且全部与孟紫芝有关。在第六十五回,孟、卞、蒋、董、掌、吕等几家的女儿们都聚在卞府的文杏閣聊天解闷,因心里还都牵挂着女试,遂让孟芸芝起课占卜,祈盼能够补考。占卜结果是都能补考,众人都喜笑欢颜,紫芝却说:“你这课莫像《西厢》那句才好哩!”[10]继而又准确念出“说来的话儿不应口”[11]一句。当素云问她是看过《西厢》吗,还是姐姐兰芝忙帮她打掩护,说她是听唱戏的说的,不过是随口乱说。到第八十一回,百位才女一起要猜灯谜,紫芝的话就更直接了:“今日为何没有一个《西厢》灯谜?若非都未看过此书么?”[12]确实十分胆大了。要知道,《西厢记》在清代一直被视作“淫书”,甚至被一些地方列入禁毁书目,就连曹雪芹笔下被称为具有反抗精神的林黛玉也只是和贾宝玉一起偷偷读。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因行酒令误用了《西厢记》中的戏文,被宝钗私下“审问”,顿时满面通红,甚至满口央告宝钗“好姐姐,你别说给别人,我再不说了。”[13]孟紫芝不仅当众有意识地读出了其中的戏文,还一副理所当然之态问众人难道没有读过此书吗?由此可见,李汝珍在塑造孟紫芝的形象时运用了《西厢记》这个戏曲元素,使得紫芝身上反抗世俗的色彩明显要超过其他才女,使得她正如泣红亭碑记中所写,是真正的“个中人”。
二、戏曲元素对故事情节的推动
《镜花缘》虽名为神魔小说,却多描摹现实生活场景。演戏活动作为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娱乐活动,自然会出现在小说中。但在其中不仅只是展现当时的生活背景,它或作为人物活动线索,或暗示情节的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在第三十八回《步玉桥茂林观凤舞 穿金户宝殿听鸾歌》,唐敖一行来到了轩辕国,林之洋出门卖货,唐敖、多九公则到城中闲逛。唐、多二人见街上热闹,原来恰逢轩辕国王一千整寿,要在千秋殿举办寿诞活动。他们想一睹轩辕国王的风采,所以沿着“各处音乐不断,接接连连,都是梨园演戏”[14]的殿外走到也正在演戏的殿上。“林之洋听见此处演戏,也来殿上,恰好三人遇在一处。”[15]演戏活动作为线索,将分开行动的三人重新聚集在一起。同时,本来应分散在各个国家的四十余位国王因庆贺轩辕国王诞辰,都来到了轩辕国,又因看演戏,都出现在千秋殿上。至此,演戏活动又把唐、林、多三人与海外诸国国王连接在同一个空间里,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在千秋殿这个戏台下,唐、林、多三人的关注点不在戏曲上,在讨论各具姿态的国王们,唐、多二人还打趣林之洋曾被女儿国国王封为贵妃的经历。各国国王也不听戏,他们像玩接龙游戏一样,在相互调侃中点明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直至女儿国国王发现了林之洋,众国王也对林之洋表现出垂涎之色,三人才急忙走出殿外。作者借用千秋殿演戏场所,在唐、林、多三人的海外游历将要接近尾声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海外诸国的画卷。这在《镜花缘》中绝不是独例,在第五十六回《诣芳邻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中唐敖之弟唐敏过五十大寿,在家中演戏,广宴宾客。在为庆贺唐敏大寿的戏台下,将唐闺臣众姐妹与同郡县的印巧文、窦耕烟等诸位由花仙子转世的才女聚在了一起。我们还可以发现,李汝珍在书中一点也没有涉及戏台上演唱的详细描写,只是交代有演戏活动,这又是为何呢?很明显,在这里,场上之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娱乐活动作为一个场所和契机,可以将作者想要写的人物全部容纳进去,花费笔墨来写场上之戏只会显得累赘罢了。
轩辕国王寿宴上的演戏活动,还起到转换故事情节的作用。戏终人散,开始新的篇章。唐敖一行走出正热闹演着戏的千秋殿,演戏活动也随之落幕,预示着唐敖海外游历将要完结。开船前行,把经过的几个小国一笔带过。最终来到不死国,遇大风将船漂到小蓬莱,唐敖在此弃了红尘,羽化登仙而去,开启孝女唐小山寻父的新阶段。同样,在唐敏过大寿的那场演戏活动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唐敏大寿上的戏开演之前,唐小山海外寻父未果,已遵父命改名为唐闺臣,并及时赶回家中,与结识的一众姐妹参加了县考和郡考,众人全部榜上有名,只等上京应考。大戏看罢,诸位才女或回原籍备考,或在唐府用功,冬去春来,纷纷收拾行装前去应试。当年因迫于武则天的命令,提前开放百花而遭贬谪、流落各地的百位花仙子,将因这场女试相聚,进入群芳争奇斗艳论才学的新故事。
总而言之,戏曲元素的運用,对《镜花缘》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代是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期,不独是《镜花缘》,还有许多小说都添加了戏曲元素来完成对小说内容的创作,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80.
[2][6][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9.
[3][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4.
[4][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5.
[5]苏国荣.戏曲美学(修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66.
[7][8][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5.
[9][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44.
[10][11][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01.
[12][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78.
[1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19.
[14][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1.
[15][清]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