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研·三磨”六部曲
——以《图形中的规律》校本研修为例

2019-11-05江益珍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小棒本课规律

江益珍

《图形中的规律》属于“数形结合”课程,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特点。虽然这节课前后知识关联不大,又是经典的探究规律的课,有较多的研究资料,但我们在讨论后,最终仍确定其为本次“三研·三磨”研修的课题。

一、“一研”——探究教材

第一组:研读教材和教参,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准分析教材。

《图形中的规律》一课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摆三角形中发现规律,二是通过点阵中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两个活动放入一节课中难度过高,因此分解为两课时。我们选择了“摆三角形中发现规律”开展研讨,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研究?

右下图“研究摆三角形的规律”,视角不同,发现的规律也不同:2n+1、3+2(n-1)和3n-(n-1)。挖掘教材隐性知识点,为五下研究立体图形的摆放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教材编排的结构中,只有一个例子,如何展开教学?

教材中从“用小棒摆三角形,笑笑摆出右边图形”导入,接着是三个问题串:像笑笑这样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笑笑接着摆下去,一共用了37根小棒,你知道她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吗?教材是静态呈现,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动态演绎,教学时必须把静态的思想进行动态转换。

(1)导入(预设两种方式)。

导入方式一直接出示图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感知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有什么联系方法:观察方式二每人7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三角形?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摆2个多一根,二是借助公共边摆3个方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初步体会到探究规律的必要性

(2)展开。在直观操作探索中发现规律,以淘气说的话“我发现每多摆1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和笑笑说的话“我发现摆2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比6少1”作为总结。在有效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操作、观察、计算、推理、归纳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3)运用。出示逆向题:“笑笑接着摆下去,一共用了37根小棒,你知道她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吗?”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规律,说明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规律的本质。

3.教材编排中,只是一个点,需要哪些补充?

本节课借助小棒摆三角形研究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材料相对来说单薄了一些,我们需要补充四项内容。

补充一:以“用7根小棒,你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引入,预设“摆2个多1根和借助公共边摆3个”两种情况,把复杂的规律借助摆一摆来呈现,直观易理解。

补充二:用小棒摆正方形,摆50个需要多少根小棒?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几种复杂图形的构造和规律是相同的,学生能够类比迁移,把研究摆三角形的方法运用到研究摆正方形中去,既巩固了方法,又提高了对数和形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补充三:将教材中的“37根小棒”改为“17根小棒”,并引申到“18根小棒可以拼出连接的三角形吗?为什么?”逆向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推理后才能解答,且教材中答案唯一,拓展到18根后方便学生观察,明确根数必须要奇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补充四:1张桌子可以坐6人,2张桌子可以坐10人,3张呢?5张呢?

如果像这样坐70人,要摆( )张桌子?

学生体会到形与数的不可分割后,从而感受到数形结合的美妙。

研读教材不是为了增加知识的难度,而是在吃透编者的编排意图,精准把握教材的内涵之外,寻找适当增量,弥补教材不足,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知识实质。

第二组:文献检索。

线下:从期刊中找出相关文章,对比分析后,对其中可参考的内容进行重点研读,画重点、做摘记。

线上:从知网等文献库中搜寻材料,检索相关资源,发现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109条,筛选下载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文献进行深度研读和分析,其中市教研员裴云姣老师和柯城区杨梅老师撰写的《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出发构建模型思想——以“图形中的规律”教学为例》一文,极具参考价值,为接下来的研修指明了方向。

研读教材时,我们的困惑有以下两个:

一是“探究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是否一定要用字母表示;二是本课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是否一定要归结到“2n+1”。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这两个问题已经有人进行过详细的分析。首先,根据学情以及以往经验来看,学生是能够用字母来进行表示的;其次,小学生没有“多项式化简计算”的基础,于是摒弃了“一定要用函数表达式”的想法。由此,教师的两个困惑迎刃而解。

二、“二研”——初步设计

基于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反馈,我们进行了“二研”——初步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下表)。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评价1.通过摆三角形的直观操作,探究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类比、迁移探究连接正方形的规律,体会数与图形的联系。3.在“拼”和“摆”的活动中,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经历探索摆三角形发现规律的过程,探究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图形的规律。关注点:学生是否喜欢参与教学活动、能否主动参与;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2.形成教学设计。

(1)每位教师先进行独立备课,各自撰写一篇教学设计。

(2)集体备课,形成一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

对各自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和分析,提炼出各篇教学设计的特点、优点。重点分析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按照重难点、导入、过程探究、小组合作、作业分层、板书设计六大板块,分组进行研讨,以期突破各个关键环节,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研讨后,各小组按照各个板块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后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融入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形成一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稿。

三、“一磨”——课堂展示

我们的校本活动不贪多求全,本学期重点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评价”两方面,对本课的实效性做好详尽的记录。

教师分工:一组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另一组关注“学生评价”。

四、“三研”——评课反思

在市教研员裴老师的引领下,全体数学教师对这次试教暴露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围绕“怎么想?怎么画?怎么摆?怎么算?”再一次反思怎么引课。

怎么设计问题?怎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突破难点?怎么体现分层教学?

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如若发现学生在探讨时不理解无从下手,应立即喊停,及时介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本课试教时学生对于连接三角形的摆法理解有困难,教师要引导他们理解公共边,进行图形的分解。教学中应随学生而动,做到“以生为本”。比如关于三个式子要不要沟通等问题,研究后决定针对程度差的班级设计讲解拼法,针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建立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统一到2n+1,提升练习的层次。

五、“二磨”——二次研判

教学过裎是师生的互动过程,通过前测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分析学生的学情,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在第二次试教前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

第一题:①摆1个三角形需要( )根小棒;②摆3个三角形需要( )根小棒;③摆100个三角形需要( )根小棒。(从正向思维角度了解学生对连接三角形特征的理解,考察学生对小棒根数与独立摆三角形个数之间关系的理解。我们预设大部分学生只会从独立摆三角形的解决策略出发思考问题,不会考虑到在摆三角形时可以借助公共边)

第二题:摆一摆,画一画,用7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以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设计,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能否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思考借助公共边摆三角形的思维方法,为突破本课摆三角形的难点找到着手点)

主备教师对五年级68名学生统一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①准确率为100%。②准确率81.25%:“需要9根小棒”的占84.8%,“需要7根小棒”的占15.2%(询问了解,发现部分学生是受第二题“7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的干扰,将9改成7,可见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公共边的意义),说明这一题是有瑕疵的,需要后续做调整更改。③准确率为62.50%:“需要300根小棒”的占80%,“需要201根小棒”的占20%,说明有些学生是真正理解借用公共边的摆法的,但这其中也有26.15%的学生,受第二题“7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的干扰,纯粹靠蒙。由此可知,真正掌握连接三角形特点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上100个三角形计算起来数字较大,能得出201根小棒这一答案的同学更是凤毛麟角,这也为我们本节课的研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摸底。

第二题:准确率仅为37.50%,其中答错的人都认为是2个三角形,说明大部分学生未理解公共边,这也与第一题测试结果相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公共边的认识。此外,作为最真实的情况反馈,可将部分较为典型的前测结果作为本课的教学导入,从学生本体出发,回到学生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并产生质疑,激发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六、“三磨”——三次研判

在第一次使用前测单时,由于考虑不周,学生受干扰较大,我们把前测单中的第一题调整为“摆1个三角形要()根小棒,摆4个三角形要()根小棒,摆10个三角形要()根小棒”,然后对五年级另外70名学生进行前测,前后两次前测数据作对比(主要分析“摆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与首次“摆3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相比,这一次更改数据为“4个三角形”后,学生在回答时不会受到第二题的干扰,能够检测出真正的认知水平。从反馈数据来看,发现只出现两种答案,一是“12根小棒”的占81.25%,二是“9根小棒”的占18.75%,这个比例与第一次前测题中的“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数据结果基本是吻合的,这也说明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对借用公共边摆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也就清楚地认识到,借用公共边摆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适当介入。

经过以上研修过程,最后我们形成了基于学生学情的、比较切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流程。同时主备教师个人的教材分析、学情掌控、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也都不断突破自我,素质得到提高。

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充实“三研·三磨”的内涵和细节,更加关注“目标达成”“关注学生”“教师的课堂语言”和“提升练习层次”四个方面,在充分了解有效学情的基础上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实现“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习效果显著”的“分享式”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小棒本课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