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2019-11-04宋芳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合

宋芳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份精神瑰宝。习主席以其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确立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因此,经典中的思想智慧,对中学生的精神成长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介绍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学生能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从精神层次上真正成为一个中国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0/23-0030-02

习近平说:“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中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精神继续创新”……习主席在不同场合为中华文化做了代言人。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落实习主席的号召,在教学中多途径融入华夏智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恰恰就是最好的传承渠道之一。

一、以吟诵方式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当前教学只是大声读,变换方式很少,读起来单调、枯燥,从中医角度讲耗费气力,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吟诵教学既可以丰富当前语文朗读的模式,又能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乐感,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读的曲调,而且吟诵是用丹田气发声,能很好地锻炼呼吸方式,符合中医养生的观念,最重要的是吟诵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

在课题研究中,笔者跟随徐建顺老师学习了基础吟诵,回来后就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吟诵来教授文言文及诗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授课时,笔者运用吟诵的方式教学,因押“i”的韵,整个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轻快、轻盈的。学生们在吟诵过程中,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一片欢快的吟唱之声。教授文言文时,运用此法,学生背诵的速度也明显比单纯读的方式快的多,对文章内容也理解很到位,教学效率提高许多。

二、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引导学习小组在业余时间背诵值得终身学习和记诵的内容

如《论语》《大学》《中庸》《老子》《诗经》《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由学生在以上篇目中自由选择背诵内容,当学生大量背诵时,自然就有了对文字的语感,文言文中四六句的结构,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节奏美中,同时还丰富了其语言体系,开启了学生智慧。

(二)进行汉字起源介绍,了解中国汉字的智慧

读懂了汉字,就真正读懂了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智慧被汉字呈现的淋漓尽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使学生对汉字的来历充满了好奇。解读汉字的过程更是惊讶不断,比如汉字“觉——覺”意思是因“学——學”而去除迷惑睁开眼睛的人(孩子或学生);读jiào时,指人迷惑不清醒,比如“睡觉”:睡着了,就不清楚了;读jué时指人觉醒明白。比如“觉悟”:就是达到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一个汉字,两个音,却包含了两个相反的意思,一个是极度迷惑,一个是极度智慧。在了解汉字的故事时,学生赞叹和崇敬古人智慧,在无限的喜悦中增长了自己的智慧。

(三)扎实做好戏剧进校园课程

戏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剧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让人赏心悦目。在校园里开办戏剧文化讲座,了解戏剧史、赏析戏剧人物,学戏剧唱腔,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感受到为何戏曲被称为“国粹”。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关注、挖掘它们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学生学习后感慨道,当仔细欣赏了豫剧《花木兰》,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难怪老一辈人都那么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同时还开办中医文化讲座。当学生了解了中医历史,观看了电影《医道》,学习了《大医精诚》一文后,他们被中医的博大所深深折服、被中医精神所感动,都不由自主地对中医治疗升起了崇敬心、敬畏感。

有人说,只有当我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时候,才会升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产生一种大的情怀和境界,才会发自内心对国家民族来承担这份责任、使命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們确实收到了此种效果,虽然我们只是尝试了一点点。

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传统文化,从大的角度讲,影响学生一生的方向。当我们能心有众生、心怀天下,确立志在何方,就是行在捷径中,即使偶有停顿、懈怠时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早已确定方向,定了人生的格局。

当学生读项羽的理想、刘邦的梦想,便会了解二人为何一胜一负;当学生读了毛泽东的诗词,看了蒋介石的文章就理解了毛泽东的大气魄;当学生读完《史记》,历代帝王的气魄便会融入其生命,在与历史伟人的链接中,不自觉就会生发出大格局,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十五有志于学”。

学习传统文化,从小的行为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落实,内心不再浮躁。比如学习了《论语》,其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就有“传不习乎”的话。“传不习乎”的意思,就是针对教师教的道理,我们是否真正落实、实践了?“学而时习之”便是省察当下之一念,时时省察,谓之时习,时习之,便是善护念。将时时是非之心,省察为时时检查之心。由此明白我们只有将学到、领悟到的好道理,真正落实下来、贯彻到生活工作的实际中,才能有益身心,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这样的学习才能“不亦乐乎”!再美好的道理、再深刻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口头,只不过是“巧言令色”来装点门面。知行合一的教育,实实在在是在提升学生的生命智慧、改变其境遇和命运。

做为一名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精神支撑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内求是道,必须以德行和智慧增加生命的厚度。保持一颗谦卑恭敬的仁德之心,这就是德行;遇到困难和坎坷都能跨过去,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智慧。德行和智慧的成长都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维护我们这个民族的国运。因此,引导学生从小奠定传统文化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刚柔并济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破次元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融椅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