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关键点”让研学助力学生成长
2019-11-04林卫红
林卫红
摘 要:研学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新形态,其核心指向学生的成长。在开展研学活动时,通过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拓宽视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学会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校也完善激励机制;创设德育情境;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融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提升学生知识的增长点,促进学生道德的生长点,探寻学生融合的共振点,让研学实践活动更接地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学;学校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98-07
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当前,各地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开展研学活动。那么,该如何让研学活动从活动走向课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完善人格的人才,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笔者认为,研学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新形态,其核心指向学生的成长。
在开展研学活动时,要基于对未来人才培养进行理性而全面的思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学活动,把研学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实践育人和区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创新形式,正确把握、定位研学活动的视角和思路,精心做好研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用心筛选研学课程的路线和内容,扎实完善研学活动的安全及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切实把握四个“关键点”: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研之有“效”;提升知识的增长点,研之有“方”;促进道德的生长点,研之有“悟”;探寻融合的共振点,研之有“道”。
让研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还可以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学习能力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研之有“效”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在研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和设计上,要有方向、有方略,力求使之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使其发挥更大的成效。
考虑到研学课程的主体是学生,研学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符合当前对人才培养的规律。
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規律,以学生作为研学活动的主体,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生活为活动的切入点,制定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的目标,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生态保护区、自然景区、示范性农业基地、知名企业、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精心开发、设计各学段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衔接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自然生态等为内容的主题研学实践教育线路与教育课程,积极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多元主体合作、多维主题融合设计的研学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美丽的大自然,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引领学生的学习向生活靠拢,在实践中去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以我校2018年暑期开展的为期三天两夜的研学活动为例,在前期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学校本着“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积极与校外教育机构、营地、基地及示范性综合基地多次沟通协商,从活动内容的安排、学生的饮食、住宿、活动的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事无巨细进行一一了解、探讨,再根据学校研学课程和育人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明确的研学主题,精心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详尽的研学活动方案,分别从研学目的、研学内容、活动形式,具体环节设置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细致策划,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注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安全性,构建开放、自由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研有所得。经过逐一实地考察各基地、营地的住宿条件、用餐条件及周边的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后,学校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让学生告别七月的炎热与枯燥,真正在“行走的课堂”中体验、成长。
二、促进知识的增长点,研之有“方”
研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提升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促使学生走出校园,拓宽眼界,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在体验中亲身感悟,在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校主题教育的需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整合丰富的资源,开发拓展性课程,把课堂移至大自然,移至广阔的社会天地,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从单一的线性课堂模式中走出来,引领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走出校园,走进研学基地、营地,走进学习的第二课堂,经历“认知——实践——探究——提升”的学习过程,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去体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加深学生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的亲近感,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对大自然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热情,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研学成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
(一)带着学习任务初研学
这是研学的一种独自体验的学习方式。学校要以问题为核心,设计有趣、真实的活动情境,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中,去获得更多新的认知。在春游、秋游等研学活动前,根据研学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研学单。
如参观厦门博物馆,让学生带着“以下哪位名人为收复台湾做出贡献?(1)朱熹(2)郑成功(3)苏颂”等类似的问题,指导学生根据研学单,通过查资料、问家长等学习方式,事先对研学地点——博物馆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走进博物馆去参观学习。
如我校在组织学生到新加坡研学旅行前,学生根据学校分发的手册《非常新加坡 非常新感受》,事先对新加坡的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情进行研究,如牛车水名字的由来,美丽的圣淘沙、新加坡科学馆、新加坡新生水展览馆、新加坡植物园、新加坡飞禽公园、日间动物园和国家博物馆等都有哪些独有的魅力?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自行查找相关材料,做足了“预习”的功課。在研学旅行中,他们带着问题,调动多感官走进新加坡,在不断感受、体验和思考中丰富了原有的知识储备, 对新加坡这个国度的自然文化和风俗人情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在别样的体验中,还认真对比新加坡与厦门的衣食住行,对比新加坡与中国课堂的不同,感受其缤纷文化与风土人情,感受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和异国风情,收获满满。
同样的,在前往台湾研学旅行前,先让学生对照台湾地图,了解本次研学的路程,事先了解台湾的著名景点:台北故宫博物院、阿里山、日月潭、垦丁公园、太鲁阁、101大楼等,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台湾,走进日月潭、台北故宫博物院、士林夜市等,亲临其中,愈加深刻感受宝岛台湾的美丽富饶,感悟中华千年文化魅力,不愧有“祖国宝岛”之称;他们对台湾的历史、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进行探究,感受多元文化;走进台湾学校,体验两岸教育差异,都觉得不虚此行。
(二)合作探究中细研究
与学习伙伴在彼此尊重中分工协作,提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时代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因此,在研学中很强调学生合作探究的体验。
如我校开展的“航海探索”研学活动,事先将学生分成了设计组、绳结组、搬运组、后勤组等若干个小组,在合作中学生一起用若干的竹子和绳子做“防御工事”及“罗马炮架”,动手做“木筏泅渡”的木筏,做到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仅亲身体验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成长。
在“创客少年”研学活动中开展的“合力建塔”“意面树林”“水火箭”等环节中,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反复琢磨,懂得通过气压和反作用力让水火箭离开地面的原理,更懂得只有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在“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到农场,认识了许多中草药,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初步了解种植多肉的小知识,还认识了许多可爱的昆虫,奇妙的大自然、有趣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在农场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到地里实践,学习种植菜苗,了解拔花生的步骤:找、握、拔、抖、采;学习做饼干、做肥皂,明白香皂是由水、碱和植物油混合而成。
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为学生打开知识的一扇窗户,他们近距离地观察、体验、学习,亲身探究,进一步了解自然,体验美好,增长知识,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收获成长的快乐。
(三)激励机制促研学
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落实研学课程成效的有力保障。
在研学课程的构建中,学校要始终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学校课程建设的本质和规律;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活动记录手册,确保研学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地开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评价机制方面,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行为习惯、探究学习、团队合作、收获体会”等几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重在强调课程与德育、课程与评价的优化组合,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研学活动中,自觉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自由创造和自由联想的空间,让研学课程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引领学生勇于实践与探究,历练成长,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推动学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三、培育道德的生长点,研之有“悟”
研学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学生是社会人,因此学校更要把在研学活动作为培育社会新道德的“生长点”,要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研学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研学资源,充分挖掘研学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结合学校主题教育工作,遵循学思结合的原则,突出知行统一,加强实践性,采取体验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让研学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把安全教育、旅游文明教育和生活习惯、文明教育等贯穿到研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中,探寻文化之根,感受文化的魅力,感悟悠久的文明,认识精彩的世界……
积极提供参与平台,创设浓厚的教育氛围,用文化滋养,用榜样引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优化的德育情境中体验、感悟、内化和升华,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促进学生品德主动自觉地自我建构或内在生成,引导学生的德行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习得社会道德认知,发现真善美的内涵,培育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不仅学会动手动脑,更要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塑造和完善自我人生,成为真正道德的人,达到“学中研、研中行、研行一致”的目标,促使研学活动所具有的精彩教育价值得以凸显,使之更具教育成效。
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把研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渠道,更有效地发挥研学实践中育人的教育功能,可以利用春秋游活动、冬夏令营活动和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清明节充分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利用端午节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八一”节开展寻访红色之旅的活动;利用冬夏令营开展参观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厂等环境保护教育……
在研学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如在“探访鼓浪屿”中,学生沉醉于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深入到大街小巷,初步了解万国建筑的特点,感悟鼓浪屿的独特魅力,更进一步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辉煌业绩,受到爱国教育。
在“嘉庚精神在心中”的研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陈嘉庚纪念馆,听鳌园的小故事,深入了解陈嘉庚先生的“实业报国”和“倾资兴学”的事迹,感受陈嘉庚先生强国富民、倾资办学的家国情怀。
探访闽南文化老院子风情园,参观闽南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石文化”主题公园,观看闽南传奇,欣赏惠安女的精彩表演,了解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到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大型科普乐园探究科技的奥秘时,探寻如何把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创意变成现实,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体验“模拟地震”“模拟海啸”和“斜坡行走”等场景,感到科学的伟大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星际探索展区的火箭模型边上,通过模拟组装火箭零部件,感受火箭发射升空的震撼。
进入了航天互动体验舱,体验宇航员在太空的真实生活环境,更促使他们立下志向,从小掌握知识,长大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在茶文化研学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茶叶的发展史和茶道文化。
在农场种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终会有成果的,明析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义。
在航海探索活动中,学生在“罗马战争”“航海之旅”“夺岛奇兵”丰富的户外体验中,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同伴,提升团队意识,促进毅力品质、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明白了只有乘风破浪,不惧艰险,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敢于吃苦、敢于拼搏,具有团队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從磨豆浆中知道了做事都要讲方法,不可用蛮力,团结协作很重要,通过自己动手品尝到的果实特别甜。
在“走进绿色军营”国防教育的研学活动中,我校为达到让每个学生“强身健体、独立自主、磨练意志、锻炼成长”的教育目的,安排了军训科目的操练,军歌的学唱,军事录像的观看,与教官举行联欢会,还组织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举行了3.5公里徒步行军拉练、真枪观摩、军事游戏等项目以及学习包扎等自救自护知识讲座。学生在军营课堂中,从教官们严格的要求和无私的付出中,愈加深刻感受到解放军叔叔是祖国最可爱的人,在军训中能学习解放军叔叔为了保家卫国刻苦训练、雷厉风行的精神,学习他们严明的纪律性和顽强的作风,听从指挥,学会吃苦耐劳,懂得团结同学、互爱有助、互相谦让。同学病了,主动关心;吃饭时安静、有序。在军营中,学生不仅仅意志得以磨练,他们的自理能力更是得以提高。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学会自立,自己洗澡、自己洗衣服,回校时还自己动手整理行装等,使研学活动更具实效性、针对性。
可以说,每一次的研学活动,不仅是学生一段美好的人生经历,更是一个崭新的、多彩的课堂,一个锻炼成长的阶梯,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研学课堂,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主自立,感悟人生哲理,获得成长……培育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学生的美好梦想助力。
四、探寻融合的共振点,研之有“道”
研学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等多方合作。他们彼此兼具承担着学生成长的责任与使命,要探寻深度融合的共振点,彼此打通教育的界限,进行丰富资源的整合,相互支持,有力助推,同频共振,共生共融,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成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在开展研学活动时,把学校、社会、家庭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资源,要积极借助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三方力量,借助家长、社会和基地、营地提供的资源和国内外联谊学校,找准、找实彼此深度融合的共振点,进行特色研学课程的开发与整体规划,进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打造精品研学课程。
当学校与基地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学课程体系,将产生最佳“磁场效应”,将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场所,创造让学生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实现研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育人之道。
研学主体和场所的多元化为研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学校要与家长形成教育同盟,可以采用假日小队研学活动等形式,深入推进家长参与协助学校研学课程的发展。引导家长在每学期初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家长在不同工作部门所具有的丰富资源,精心设计假日小队研学目标、研学流程,让学生参加假日小队研学活动后,及时记录研学感悟。在家长协力、参与的假日小队研学课程中,因为家长本身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家长组织开展假日小队的研学活动具有人数少、更易于操作的特点,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尊重学生的天性,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同时能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发挥家长资源的更大作用,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研学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快乐中成长,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如我校家长在假日小队研学活动中,积极带领学生参观厦门市消防大队、厦门港口、厦门水务集团、厦门污水处理厂、海沧自来水厂、气象台、科技馆、奥林匹克体育馆、垃圾环保基地等;走进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陈列室、国防教育基地、峿屿岛军营、大嶝英雄三岛战地园、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漳州火山公园等;到同安挖地瓜、东坪山蔬菜基地种植及采摘、龙凤谷发现之旅等;到龙岩、瑞金等地,开展红色文化之旅研学活动……
假日小队的研学活动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和自然,亲身参与实践,成为校内学习教育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中,既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能力,更是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同时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强大,生发出作为厦门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为开拓研学实践的空间,扩大研学活动的时空,学校还可以与各场馆合作,以学生为中心,按学段分类,利用校外场馆的资源,开发设计基于地域和学校特色的研学课程,如“走进植物园”“走进艺术馆”“走进科技馆”“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戏曲”等主题式的研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还要挖掘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使他们自觉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如融媒体是当下热点,由厦门日报社量身定制的“2018融媒体小记者研学夏令营”就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观、学习、体验的宝贵机会。学生走进厦门日报社,学习新闻生产的过程,感受融媒体发展的魅力;参观厦门晚报编辑校对平台、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印刷博物馆以及报社书画院,从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到近现代的胶版印刷术;从传统的报纸阅读,到酷炫的融媒体传播……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在体验中亲身经历、在体验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学习,了解并体验传统媒体、新媒体采编过程,接受新闻的启蒙教育,感受报社文化和融媒体发展,也明白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尤其是在对总编辑的专访环节,学生得以零距离接触,有效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我校还积极借助厦门供电公司的资源,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电动汽车充电站、参与电力课堂讲座、学习安全用电、紧急救护、电能表安装等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科普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提高对电能替代、节能减排的认识,养成从小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与国内外联谊的学校合作,开展“行走在路上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我校“多彩教育”办学理念下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
如我校和河南、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开展了研学旅行课程,让我校学生与河南、新加坡等不同地区、国度的学生结对子,住到结对子学生的家中,在人际的互动交往中,他们可以体验不同的家庭环境,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感受异国家庭教育,同时培植深厚友谊,增强交往能力;走进不同地区、国度的课堂学习,体验特色校本课程,让他们感受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办学理念,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近年来,我校也组织开展了赴英国伦敦沃伦璐学校和澳大利亚中文学校等国家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学校搭设的教育平台,学生到英国和澳大利亞开展的研学旅行中积极进行文化教育交流,体验不一样的课堂,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获得文化的浸润,增进彼此交流,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精神的孕育,拓展了国际视野,培养了开放的思维,提升了核心素养,成为自强自立的人和有国际视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