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音乐兴趣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讨
2019-11-04齐旎
齐旎
摘 要 对于幼儿来说,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是依靠其他人的表情以及部分语言,但是事实上音乐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孩子的语言天赋是比较强的,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这一个阶段各种语言对于幼儿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是这也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幼儿予以正确引导,尽量保证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只增不减。
关键词 英语幼教;兴趣发展;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39-01
音乐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是焦躁时舒缓的良药,是难过时最好的陪伴。很多幼儿都具有较高的音乐天赋,这一天赋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被激发。如果将音乐幼教也看作同语数外一样的学科,那么教学的方法也就同等重要,因为多元化的教育能够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文章将从幼教音乐实现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探索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如何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拓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对幼儿进行多元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都很难达到高度集中的状态,因此在各种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效率也不会太好。教师如果想要幼儿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较大的收获,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作用,并且让音乐给幼儿带去好的影响,实现让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做到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始终处于浓厚状态,保证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且能够有一定的收获。
(二)挖掘幼儿的音乐天赋
其实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天赋,而很多幼儿也具有较强的音乐天赋,但是音乐天赋必须通过音乐上的表现才能够发现。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能够有效挖掘出幼儿的音乐天赋,避免幼儿的音乐天赋被埋没。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式非常单一,只是照本宣科的情况下,幼儿的学习效率会非常低,就很难发现幼儿的音乐天赋。
二、实现多元化教学幼儿音乐的方法
(一)融情于樂,融乐于景
其实音乐与诗歌、散文等都具有很多相同点,除开音乐本身的艺术性来说,音乐也是种语言,也是一种可以向世人传达自己心情、经历或者其他琐碎的小事的工具。这就意味着音乐其实也是一门语言,只不过是一门艺术性的语言。那么。将自己的情绪融进音乐,将音乐融入环境就非常的重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就应当让幼儿学会在音乐之中表达自己的心情快乐或者难过等,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幼儿不同的歌曲应当运用在什么样的环境。比如在喜气洋洋的环境里就应当应用喜气洋洋的歌曲,绝对不能在喜庆的场合里放悲伤的歌。结合幼儿当时的心情再教学合适的音乐就能够引起幼儿对于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的共鸣,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二)利用音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为幼儿所编订的各类歌曲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通常都是写一些很小的事情,或者是写一些比较优美的景象。当然也有少数表达感情的,不过幼儿歌曲中所表达的感情通常情况下是关于父子情、母子情、同学情以及朋友情等简单的情感。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幼教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事物或感情等进行充分联想。这样一来,幼儿既能在音乐教学中寻找到快乐,也能够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对于音乐的欣赏力,保证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在音乐中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在不自觉间就已经将歌词做了改变,调也成为了自己的原创。很多幼教音乐教师在面对这种现象时都选择了纠正幼儿,让幼儿回到歌曲本身,要求幼儿完全按照歌曲本身的词和调来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所谓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就是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即便唱错了词,跑了调也没有必要纠正。因为对这种现象进行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幼儿对于音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导致幼儿的音乐天赋很可能会难以发挥作用。让幼儿对歌词做一定的改变,对调做一定的改变可以充分培养和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幼儿跳入一个固定的深坑,永远被束缚。
三、结语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局限于认认真真上学,然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参加社会工作,还可以走技术道路以及艺术道路。在这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充分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幼儿的未来都具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袁淑仪.音乐课堂“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14):115+117.
[2]华雨辰.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初探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