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根 以思维为源
2019-11-04黄鹏兴
黄鹏兴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工具性、价值性和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牢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培塑的向度,坚持“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核心维度,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培塑,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言语品质,最终落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首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何谓“核心素养”的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作为核心内核。同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基于语文课程人才塑造的当前和未来期许,必须要把“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放在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坚持以语言为根、以思维为源,正确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深通一门语言,既需要精通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符号系统,又需要具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具备听说读写和自主思考、运用分析、辨别以及总结等思维能力。两者之间相輔相成、互为促进、互为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把培塑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根本之道,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寻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学科,必须要强化其工具性价值,即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训练,使其能说、会说、说得好、说得通,彰显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弱语言技能”的弊端, 即学生只关注文本教学,而没有将听说读写进行课堂教学的全程贯穿,概而言之,就是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实施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兴趣不高,阻滞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对此,亟须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情境创设,积极嵌入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架设一个良好的感知语言环境,实现学生由“被动接收器”向“主动学习者”转变,进而提升其语言技能。比如在讲授老舍先生《猫》一文时,可以将预先拍摄好的微课进行播放,向学生展示猫的一些基本信息,预热课堂教学,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包括聊猫、画猫两个部分,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与猫之间的一些趣事,对猫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并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同时,让学生到黑板上将猫的形象画出来,增强学生对猫的“画面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语言体验,使其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实践,体会语言的内生魅力,生成增强语言技能的内生动力。
二、强化阅读教学,提供语言技能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是语文的基础与核心,而语言技能的习得,必须靠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好处在于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提高写作能力、改善记忆力、培养审美情操。英国诗人哈慈 ·利特曾经说过:“阅读能让我们像吸收空气中的氧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存在阅读偏少的不足,而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则是六年级要达到150万字以上。对此,教师要利用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使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主阵地”。那么,就需要教师强化阅读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游戏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多种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畅享悦读。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采用任务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章中最优美的句子,并进行解释,经过10分钟的阅读之后,学生都找出了自己认为的最美的句子,包括“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等,这样的教学,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感,使其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其审美意趣和语言技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仅仅依靠几本教学书籍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书籍,并布置教学作业,让学生进行情节仿写,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三、注重多样解读,激发学生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学语文培塑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要坚持“学思践悟”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并不断通过实践体悟来进行提升。对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文本内容,教师要尝试进行多样化解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对内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切入来开展灵活思考,方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推动思维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进而变得更加理性,有效提升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月光曲》一文时,教师就要设置层次化、多样化、多角度的问题,包括《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月光曲》的感情体现、《月光曲》何以得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境等等,通过问题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为其提供思考的方向。同时,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来给予这些问题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慢慢呈现贝多芬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将自身与贝多芬进行比照,引领其思考人生未来的路向,促进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开展课堂辩论,激活思维发散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终身受益。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解决问题能力过低,这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当不无关系。必须看到,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才能养成核心素养。对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能独立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发散思考,增强想象力,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问题追问、多样解读、问题辩论、阅读拓展等等,比如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围绕学生对“诸葛亮和周瑜谁更厉害,谁是英雄”的关注点,开展课堂思辨讨论,把学生分为两组,让每组的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概括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问题追问,类似于“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周瑜是怎么死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挖掘,讨论得出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周瑜之“聪明于世却肚量过窄”的人物性格,加深学生对二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思维火花的抨击,教师的责任是建立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思维充分发散,才能生成活跃的教学情操,代入文本的意境,形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语文核心素养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培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从“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着眼,通过架设教学情境、强化阅读教学、开展课堂辩论等方式,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相耦合,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学习的海洋中,感受语言的浓郁与芬芳,体悟思维的理性和魅力,习得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之奥妙。
参考文献
[1] 陈树民.如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效“发展思维能力”——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9(6).
[2] 王芳.紧扣语言文字 提高思维品质[J].名师在线,2019(8).
[3] 张蓉蓉.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