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文”浅出,培养语文探究能力

2019-11-04刘锟鹏

课外语文·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刘锟鹏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深文时要利用其引导学生提升语文探究能力。通过营造意境能渲染情感,通过指导品读能消除思维瓶颈,通过比较分析能让学生探究本质内容,通过思维碰撞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这样的教学能让深文简化,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深文;语文探究能力;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学生面对意味深长的文章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涵。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深文浅教的方式,采用一些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从深文中寻找丰富的探究资源,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其进行深入探究。在这样的学习中,看似教学策略比较简单,但是却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一、造境,渲染情感

不少初中学生在面对深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隔膜感,感觉阅读的时候有心理抵触,不想更深入地展开探究。针对这种问题,我尝试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出发,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对探究文本产生热情。我一般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又或者将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能更好地营造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情感,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1课《背影》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感,我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用朗诵配合动画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父亲购买橘子的片段,让学生看到父亲的背影,体会到父亲的艰辛,配合上深情的诵读,就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此后我还给学生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是父亲和作者在一番矛盾后和解时的状态。在这种境况下,父亲不再被旧道德的观念所束缚,而作者也不再一味地叛逆,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唤醒人们对父子关系的最原始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中质朴而真挚的情感。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并探究作品怎样展现父亲的形象,怎样体现平淡而真挚的亲情。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用背影侧面烘托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了父爱的伟大。”我又鼓励学生分析文章中每一次描写的背影,探究其中体现的思想情感是否一脉相承。

在提供多媒体课件和相关阅读资料之后,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这样就会获得感情的渲染,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思想,这便破除了隔膜感,让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入。

二、品读,消除瓶颈

在阅读深文的过程中,要展开理性的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然而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够强,这给学生的探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常常将学生带入到瓶颈中。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作品,鼓励学生从一些看似普通的字词中深入下去,通过朗读、鉴赏的方式消除文字障碍,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0课《社戏》时,我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中的词句,体会其中蕴藏的深意。我鼓励学生挖掘作品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尝试品味其中所蕴藏的意味。“当‘我未能去赵庄看戏的时候,‘急得要哭,这说明‘我带着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认为:“‘我此时十分着急,体现出了想要看戏的急切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社戏,所以心中充满了喜悦的心情。”此外,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体现小伙伴动作行为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一下从这些内容中能看出一些什么内容。我鼓励学生分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小伙伴们为什么主动提出要偷自己家里的豆子呢?为何其他小伙伴也不反对呢?”学生认识到“小伙伴们都十分淳朴,希望能好好地照顾‘我,因此才会主动地提出建议”。我又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其他内容,看看还有哪些词句体现出了小伙伴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品读作品的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然后看看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再结合全文进行思考,理解一下作者是否有暗藏在其中的特殊意图。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消除瓶颈,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

三、比较,触及本质

在品读深文的过程中,比较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抓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从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认知,而比较的方法能让人们快速地找到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点。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展开多元比较,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有所发现,逐步触及文章的本质核心。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6课《孔乙己》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对比分析。首先找出文中耐人寻味的句子,鼓励学生将其中的词句替换掉,然后分析一下替换后的语义有什么不同,包括“便排出九文大钱”,鼓励学生将“排”换成“放、拿、摆”等其他的词语,看看意思有什么不同。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将孔乙己前后的状态拿出来进行对比,说说孔乙己的变化,并探究其变化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人,他们的人生前半生都十分凄惨,但是为何两人此后的结局会变得这样不同呢?大家觉得这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呢?”这促使学生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解析,尝试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的差异点,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展开比较,将文章中的字词换成其他的字词,并比较转换后词句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将文章中的不同人物放在一起比较,探究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也是很好的比较方法;将该作品和其他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比较,提升学习能力。

四、碰撞,固化成果

在展开深文探索的时候,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虽然积极展开探讨,但是最后却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认识,也没有形成能力的迁移和内化。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后的基础上固化收获的成果,我鼓励学生在探究后整理获得的答案,又或者用更具有创意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探究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5课《故乡》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围绕作品的写作线索和展现的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这篇文中,展现了‘我回故乡后发生的事情,写了‘我的所见所闻和心中的感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展现闰土和杨二嫂这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他们的变化的呢?作者又想要通过这样的变化展现怎样的主题呢?”我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碰撞,尝试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探究,此后鼓励学生尝试展现自己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就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创意展示。学生首先总结了在小组讨论中获得的结果,认识到作品主要展现的是人们在精神上受到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的扭曲,展现了人和人之间冷漠关系的根源。此后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意地展现自己的收获。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对比人物形象、续写作品等方式体现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更深刻地体会了作者想要改变旧社会的强烈愿望。

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成果的展示,学生逐步增强了自觉探究问题的习惯,并且在探究中发展了探究的能力,而并非只是简单地获得了探究的答案。因此这样的成果展示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深文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