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基于班本实践的哲学叩问

2019-11-04杨建英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目标班级儿童

杨建英

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理想,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倡和组织实施了班级授课制,此后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现行学校的主要组织形式。而班级文化,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及推广也应运而生。

叶圣陶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谈及了“教室制度”的话题。他认为“教室制度的好处,就在于节省教育的人力和时间。”并不无担忧地提出“就因为教室是一种特异的拘束的境界,虽然没有向儿童明说,然而事实如此,早已在暗地里默默昭示他们了。”叶老的这番话,善意提醒了教育者要关注儿童最常生活学习的“教室”环境对儿童所具有的教育作用,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的敏锐分析力和思考力。

如今,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和行动。大家普遍意识到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班级环境,良好的班风,活跃的班级活动,凝聚的班级精神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调动兴趣,形成师生之间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可能更多的是进行实践层面的“具体班级”联想,而追本溯源地去思考班本实践的意义、本质、目标、层次、理解、成效等内容就显得弱化。但这些却是有效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然叩问。

一、“班级文化”是谁?——它肯定不是“瓶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1957年叶圣陶发表了著名的文章《“瓶子观点”》,批评了当时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瓶子”的现象。我认为,目前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把班级文化当成教育学生的“瓶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一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所以,我们需要我们理解的班级文化。叶圣陶在论述“以教育认识自己”的时候,提出“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行动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环境有支配或决定人生的力量,同时又有引诱人生入于某种途径的力量;我们受种种外物的支配和引诱都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要认识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行动才会有目标有意义,不至于成为盲目的不正当的行为。”唯有把握了班级文化的本质,才能有效达成其教育作用。

1.“班级文化”应该具备“三性”

整体性——对一个班级来说,班级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个班级整体风貌的体现,

价值性——班级内形成共同遵守的核心观念,行动与语言中具有共同认可的准则。

气质性——成员拥有可贵的气质和风格,和而不同,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2.“班级文化”应该包含“三内容”

美丽愿景——从儿童背着书包踏进班级,成为班级一员开始,就要让他们在共同的愿景中开启小学生活,不断地描绘、巩固、再描绘,期待在愿景中前行。

班级特色——寻找一条独属于班级自己的发展路径,集结每一位成员的共同特征,相伴而行在同一条道路上,凸显个性,形成特色。

成长目标——儿童进入班级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成长。一个阶段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共同践行,到达终点。

二、“班级文化”为了谁?——“我的班级我的家”

班级文化建设是为了最大化地发展好每一位学生。发展儿童是班级文化建设之根本。我们常听到学生们说“我的班级我的家。”表达了作为班级主体的儿童对班级的一份真切热爱。建设班级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家”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得到“家”的温暖。

1.崇尚儿童独特的天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灵魂是无法复制的,她独立而自由,引领着自主的人格前行。一个班级的“灵魂”,虽然可能有许多相同的部分组成,班名、班徽、班风、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特色等,但因为生活在其中的那些儿童的缘故,内容绝不可能是重复的。每一个班级的文化表述,每一个班级的整体印象,不同多余相同,充分体现了独特性。

2.崇尚儿童自然的天性

都说儿童是自然的产物,崇尚自然是儿童特有的天性。在班级文化中,我们应该能找到自然的儿童。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东西,水果啦,花朵啦,绿树啦,海洋啦,还有被寓意了人类精神的卡通人物和梅兰竹菊松柏六君子等,都可以成为班级可爱的形象。每个儿童都能成为其中一颗晶莹的水果,一朵美丽的鲜花,一位可爱的卡通……

3.崇尚儿童成长的天性

在班级文化中,我们能看到儿童生活的活泼,听到儿童成长的欢笑。学校关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被一点点地内化,形成七彩斑斓的班级生活。成长目标可以在一张张班级合影中闪现;成长过程,可以在一次次有趣的活动中发生;成长效果可以在一回回精彩的表现中呈现。班级文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固本强基,我们看到了儿童发展的强劲趋势。

三、“班级文化”依靠谁?——“只拣儿童多处行”

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春天里,我们“只拣儿童多处行”。班级,是兒童的“春天”,充满和谐、灵动、向上的阳光气息和芬芳。班级中的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班级文化的缔造者。

我们反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论思想,如果仅仅认为教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那么,凭着一厢情愿,建设班级的目标手段等就会偏移。如果仅仅认为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那么,没有教师的引领,班级文化就无法形成合力。要注重班级建设的主体平衡、目标平衡、手段平衡、关系平衡,促进班级形成一个互动、包容、对流的信息场,促进师生形成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1.强化目标主体的意识

教师为班级订立发展目标时,不是将儿童置身于目标之外。高明的班主任会寻找合适的机会,采用和儿童订立班级公约的方式,让儿童参与目标制定。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目标总负责,儿童对策划、执行、参与、实现目标负责。每一个人都是目标的主体,都有获得发展的可能。

2.强化过程主体的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的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一要关注整个环节的过程管理,策划主题,开展活动,进行评比,揭晓结果,等等过程都有师生的共同参与。二要跟进具体细节的过程管理,教师不断梳理内容,帮助儿童面对变化的内容,善于应对,善于安排,培养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3.强化结果主体的意识

绩效管理也是班级建设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轰轰烈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最终却不能让儿童体会到班级的存在和班级的力量,那么,儿童对班级的理解与情感就会逐渐淡化、缺失,班级形同“散沙”的局面就会指日可待。

有经验有能力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非常注重班级中产生的各种结果。学习成绩的好与坏,是儿童的,也是教师的,它是拧成一股学习劲头的绳儿;各类活动的好与坏,是儿童的,也是教师的,它是融通彼此感情的风向标;各项竞赛的好与坏,是儿童的,也是教师的,它是凝聚集体力量的助力器。绩效成果以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为标准,关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边缘学生越少,就越有成效。

四、“班级文化”怎么来?——“纸上得来终觉浅”

叶圣陶提出“总而言之,学校宜使儿童多多接触实际事物,使他们随处觉得有兴趣,随处可以研究,他们就随处可以获得切己的利益。”班级文化建设应着力“運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能够‘躬行实践,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班级文化要进行班本化的实践与革新,强调班级建设具有可操作的模式,改变结构,注重环节,强调融合,均衡设计,努力预防班级文化肤浅化,碎片化,同质化或激进化的现象发生。

1.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路径

教师要从研究班级现状开始,自我构建班级建设目标,规划班级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设计学生喜爱的班级活动,探索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内容的班级评价体制。对班级开展的实践活动,要从构建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推进策略、进行活动反思等方面,进行课程化设计,开发班级文化的教育价值,创造班级生活的成长气息。

2.设计特色化的建设路径

要聚焦“文化”这一核心,创新开展各类班级文化活动,提升班级活动的文化品位。如编写班级文化手册,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徽、班色等;讲班级里的达人故事,通过日常观察,摸清一种类型的孩子的性格、表现;设置班级岗位职责和奖励机制、规章制度,让儿童在秩序与规范中生成良好习惯;描述适合班级特点的隐喻,给自己的班级打一个恰当的比方,从中展望班级的未来;征集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探讨班级共性问题。只有开展这样指向文化、延接文化的建设活动,才能最终形成班级文化。

3.生成整合性的创新路径

用班级文化驱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班级充满学习气息。通过基于学习标准、生活经验、行为方式的整合性设计,让班级成为教育真正展开的地方。班级文化具有诸多要素,最终都要整合到班级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去。不是做简单的加减,而是进行有效的物理设计和活动展开。只有巧妙地、精致地进行整合,才能避免因为无尽地、无聊地打扰,形成教育的纷繁与烦躁,最终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应付了事或疲于应对。

叩问班级文化,回到儿童,为了儿童;理解班级文化,我是儿童,影响儿童。实践班级文化,儿童行动,成长儿童。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所在!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目标班级儿童
班级“无课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