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触摸芬兰教育 探寻芬兰教育的奥秘
2019-11-04曲虹
曲虹
2017年9月下旬,非常有幸参加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论坛。带着揭秘“芬兰教育奇迹”的期待,我们一行20人来到芬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考察。我们先后走访了近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聆听每一位校长、教师的发言,走进几十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与学生们近距离地互动交流。期间在坦佩雷市政会议中心举行“第十三届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论坛”上,来自芬兰、中国的专家与校长深度探讨“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我在论坛上也作了《金鸡湖边最美丽的明星》的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历程,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称赞。短短十几天的考察,让我们充分感受芬兰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度触摸芬兰教育,探索芬兰教育奇迹的缘由,感悟充分的教育自信、高度平等教育的魅力。
一、美丽芬兰于自然简约处流露平和
拥有千湖之国美誉的芬兰,纯净的蓝色湖泊星罗棋布,随处可见。五彩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极富魅力,沁人心脾。大自然的美妙,让芬兰人的灵魂与之紧密相连。芬兰人口约550万,为人处世内敛、平和。他们从不以貌取人,更多的是从内在素质去评判一个人。“海纳百川”是他们的意识,更是他们的追求。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出去看世界,愿意与更多的国家交流、学习。芬兰人没有种族歧视,很少去主观地评价别国的政治问题。他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可以参与选举的国家,很多学历高的女性,在国家的各个层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从自然万物到芬兰人的生活,一切都在简约中透着祥和,在自然中弥散着平和之美。
二、品质芬兰于文化自信中寻觅幸福
在芬兰,每个公民都有免费接受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我们走访的这些学校,分布在赫尔辛基、坦佩雷和诺基亚市,但我们所到之处,可以深切感受到政府对其投入是公平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国家所给予的真正的免费教育,包括午餐和教室里所有所需物品(小至铅笔,大至笔记本电脑)在芬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芬兰人心中的神圣信条。
1.文化自信让教师享受着职业的幸福
芬兰教师高度的文化自信源于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尊重。芬兰国家教育署信息与分析部门主任Kristiina Volmari 博士认为:在芬兰,教育是一种特权,即使政权更替,但教育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它们永远朝着既定方向,坚定地往前走。由于国家重视教育,教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
芬兰教师高度的文化自信还源于教师这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因为,在芬兰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做老师。根据芬兰《基础教育法》规定,师范生不仅要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还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位。芬兰小学教师的基本准入门槛是:三年本科学习加两年硕士学习;中学教师的准入门槛是,在这个五年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另加一年教师专业培訓。芬兰的大学教育体系招生有着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有约10%的学生才能通过入学考试。
2.教学自由让教师充满了创造的喜悦
芬兰教师拥有很大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学校规定的课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家长一起自由地开发自己任教的课程。教师工作的空间非常自由,校长对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校对教师几乎没有考核,每年有一次面谈,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充满了创造性。
芬兰社会为教师创造性工作营造了自由和谐的氛围。芬兰人都知道,教师队伍的最优化,因而他们有理由选择100%地信任教师。他们会尊重教师的建议,尊重孩子的内心。在芬兰,教师从不因循守旧,总是想方设法地研发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他们的工作充满了创造。诺基亚高中的一位女老师告诉我们,她在每学年五个学期中,有两个学期有一定的时期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带来高度的创造空间,充满了创造的幸福。
3.管理自主让教师激发了工作的热情
政府对学校没有评估,学校对教师也没有考核,管理自主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阿尔托大学的Walid O.EJ Cheinkh先生在演讲中提出“信任圈”的概念。他认为学校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要努力追求形成三个“信任圈”。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圈。教师要做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而不是替代者;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圈。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三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之间的信任圈,校长不是管教,而是支持与帮助。芬兰教育正是从小事做起,慢慢地打造了这三个“信任圈”,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自主管理下的芬兰教师感受到的是校长的信任、对他们的尊重,他们总是热情自觉地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从课程的开发到学校事务的管理。自主管理激发了教师创新工作的热情,给芬兰教师提供了研究创新的平台,也激发了芬兰教师终身学习、自觉培训的热情。
三、文化芬兰于课堂课程中创造奇迹
是什么原因让芬兰教育有如此盛誉?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逐渐揭开了芬兰教育神秘的面纱。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们此行特别关注的主题之一。芬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①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七项核心素养与能力;②进行依托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使信息科技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学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那么,这些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是如何走进课堂并生根落地?带着“没有考试的课堂是怎样的?”“现象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充分自主的教师是怎样教学的?”等问题,我们走进了芬兰课堂。以赫尔辛基英国人学校一节高一历史课为例,一位中年男老师正在给学生观看视频,视屏中播放的是为四肢残疾的人装上假肢,人工鼠的培育技术、干细胞及其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难道是搞错了,这明明是一节生物科技课。但随着PPT的演示和教学的深入,渐渐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问起了人口过剩和食物?其解决方法:生产更多的食物。由此带来的新问题:①可利用的土地?②枯萎病(瘦病)、种的遗传衰退?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新物种、基因修饰,又会带来的新的问题……原来,这是一节人类面临问题的历史课,是一节面对未来的历史课,也是一节跨学科的历史课。环顾教室,20多名学生三五成群,自由地坐在吧台高的课桌前,桌上放着电脑和笔记本,并未见到教材,教师不时地提问,学生给出不同回答。老师说有些问题应该去请教生物老师或伦理学老师,历史课我们只讨论人类的进化问题。课后又发放了两份生物科技的阅读清单。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情感的伴随,也有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适应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这应该是无教材的、教师自主的、学科融合的课堂吧。
在观课以及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芬兰课堂有着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课堂教学有着比知识、效率更为重要的追求。应对世界瞬息万变,孩子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可能还未出现,学校教学要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2.教学内容,要面对真实问题。将学科知识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景之处,设计成具有学习意义的学习项目,多学科融合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这也是现象教学给芬兰教育带来的新课题、新变化。
3.教学方式更注重体验经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某些精神的东西,例如,需求的满足、心理的平衡、精神的愉悦、合作的快乐、悟性的提升、境界的开拓等。这种体验中的感悟是真实的,也是独特的。
4.学科知识不是芬兰课堂教学的全部。生活技能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民主的文化氛围等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芬兰的课堂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学生面对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即思考与验证的能力;多元文化认知、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能力;综合素养、信息技术与沟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等,正在课堂中不断生成、生长。
短短十几日的芬兰之行,让我们深度触摸芬兰教育,芬兰教育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文化自信。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认可和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认可;其次是孩子成长的选择性。义务教育强调平等均衡,高中教育全国范围的选择性,大学自主招生;再次是课程实施的自主性。教育部制定全国性的指导性课程纲要,但课程的具体实施由地区、学校自主确立。最后,几乎没有统一的学校评估,几乎没有教师的各种考核,让学校有了更多的责任,让教师有了更多的创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