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宫娥》的美学思想
2019-11-04黄玥
黄玥
摘 要:纵观艺术史,许多艺术大师都有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北宋郭熙的“三远”法,意大利达芬奇“镜子”说,英国雷诺兹的“中心形式”说。在三大油画中《宫娥》的作者委拉斯贵支也不例外,他带给观者的是“视线观”的神秘皇室故事。文章试图通过十七世纪的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著名油画作品《宫娥》来阐述作品里的巧妙构图和特殊故事性,旨在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潜在的社会构成关系。
关键词:美学思想;构图;油画;故事性
十九至二十一世纪有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以委拉斯贵支典型代表作品《宫娥》这幅画为例,后多数名家的“翻版”都给这幅画添上一点神秘色彩,比如达利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加入《宫娥》,毕加索对此作品进行“变形重组”,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庞茂琨在该作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引发了艺术界的反响并刷新了此作品的含义。诸如此类都是百家对此画的理解,当一位艺术家看另一位艺术大师时,这种不同美的感受相互叠加产生的反应是奇妙精彩的,迸发出岩浆一样炽热的灵魂,而当观者再加入这个行列观看作品时,三人成众,眼前的景色可想而知是不同的。基于作品的再现和重塑,都是我们与作者带有抽象的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更多地应该把关注回归于对作品本身的认识。
一、简述《宫娥》作品的故事性
当我们剖析原作和作者的想法时,首先应该回到原作品来慢慢揣摩,其中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正在画面左侧灰暗的阴影处画一幅大型油画的正是委拉斯贵支本人,定睛看作者正在注视画外的你,画中作者腰部挂着意义独特的画坊钥匙,胸前佩戴着一生向往的十字勋章,勋章是三年后1659年才获得的,皇室为表示对他所做贡献的承认加上去的。众所周知的奇特之处是,画室墙面上的镜子反射出菲利普四世和玛丽雅王后的形象正是以我们观者的视角呈现,即说明作者此时正在创作巨幅国王和王后形象的油画作品,画面中心处像一群人突然进入了画室,也就是国王和王后的正对面,其中,衣着华丽带着不满的表情同样盯着画外的小女孩是国王的女儿,公主两边各有一个宫女,一个在向国王行礼,一个在给公主茶点,这三人似乎为一组,三人旁边的一条狗、一个供逗乐的侏儒和一个孩子则被放在一起,他们背后还有阴影中的两人和房门外正在上楼梯却停步的大臣。这幅画到底什么意思?这一切就像是一幅被抓拍的照片或暂停的时空一样,引发观者好奇和那想象中无限可能的下一秒动作。还有一种有趣的猜测是,作者正在创作的模特对象并不是国王和王后,闯进画房的也不是小公主,相反,这位小模特正在不耐烦地摆着动作,一旁的宫女正在安抚她,国王和王后则是路过观看创作的顺利与否,后面跟随的大臣正在门外等候。对此众说纷纭,但大众还是比较偏向于前者,故事延伸得更加巧妙,不管什么样的猜想,也都是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所发散出来的思维。
二、作品《宫娥》的构图延伸出的视角关系
委拉斯贵支打破了宫廷绘画固有的模式,没有把国王和王后摆在画面的正中心,整幅画在构图上来说似乎充满着随意性,更像一幅风俗画,是对传统绘画空间的一次有力的挑战。但当我们细想构图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时,观者、作品、作者三者被放置到同一纬度中。作者把自己安排在画面里,将国王和王后安排在观者的视角处,似乎把观者带入了一个二维的空间,模特即是我,我即是国王和王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幅比较特别的油画,即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两者似乎有某种联系,其手法和布局类似,将观者的视线都引入人物焦点的背景里,即是同样的“镜子”反应出的一种视角的延伸,这种图像的隐秘的中心,却给人不同故事的新鲜感,仿佛引着每一位看画的人反复猜测和思考。另外,传统的艺术图像的叙事性似乎比较明显地说明着发生的这一切,但看不到图像中隐蔽的中心,作品叙事性本身似乎已经被某个中心控制,即“永恒的在场”,这是有关权利的社会习性和社会意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通过视线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作品当时可能是对某种社会权利的讨好,也可能是逃离,但我们观后应该跳出来审视并对权利话语进行批判,通过这种批判才能实现创作者语言的真正自足和独立。
三、作品《宫娥》中隐秘的“线性观”美学思想
委拉斯贵支在作品里体现的“视线观”是福柯在对《宫娥》的解析中总结和体会的,其被视为深具影响力的后现代艺术批评的范例,特别是对人物形象与情节叙事等方面的分析令人叹止。福柯提及的方法论主要集中在“视线”关系上,即上文我们已讨论过的这幅作品中把人物划为三组,一是画面左部艺术家的视线,二是画中其他人物,有公主、宫女、仆人,而第三组则是画中人物对立面的“我们”,而《我们》的视角也是国王和王后的视角,正是这三组视线的交叉互动呈现出特定的再现语言。作品中的“视线”的结构呈现出的空间关系也好,人物关系的暗示也好,这一切都有可能是假象,而作者对于背景中镜子里的菲利普四世和玛丽雅王后的安排,这种无形的真实,也如同编织出的权利巨网,造成了画面这一时空的留存、永恒的存在,即“永恒的在场”表达的含义。
我们不仅要从“视线”来欣赏大师的作品,更要注重有趣的“符号语言”,类似于“达芬奇密码”等系列小说中的主角符号学家兰登博士一样,追求艺术时,坚持微不足道的事物代表着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将人类多种活动联系在看不见的线性关系中。福柯在解读作品时,常提“ Calligram”,即“画诗”,其在欧洲是一种诗的形式,用画表达诗的含义。用中国古代汉语解读为“画中有诗”的意思,就像此画的多种哲学观点需要我们思考。福柯的“ Calligram”成为符号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其重要的启示在于不应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孤立的形象客体,它也是概念语言和历史文化的产物,是符号学艺术理论的要义,试图突破传统语言学能指向的要义的局限,帶来更多指向性,特别是语言的更大自由。对于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利用画面里作者身上后添上的几样东西,来获得一些信息,但这仅仅是一部分,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和关注画以外的宏观维度,这样能概括所有存在,也超越个别现象。
四、结语
作品《宫娥》中无形的暗示,包括了视线中心人物、社会关系结构和时代的故事内容,其中主要人物到底是作者本身、小宫女还是隐藏在背景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这种有意思的趣味性困扰着每个观者。这种跨时间和时空的交错,可以认为是艺术家再现的场景和巧妙的构图带动,似乎是将三百年后的我们也作为角色之一拉回当时流动的时空里。这一饶有趣味的作品,着实让后人着迷,以至于如本文提到的那样,不断有艺术家跨越性地与之碰撞,这种对于艺术本身的火热情感也同样是随着历史不断推演和发生的。
十七世纪早已离我们远去,当时的艺术以代言者的形象屹立在那里,我们一直在谈艺术,谈美学和哲学思想,这一切也同一个时代的精华一样被阐述着,被补充着。每一个美学观点和作品之间都彼此缠绕着,像一串看不到头的链子一样环环相扣,摸索着每一环才能理解艺术为何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看见《宫娥》的美学思想、当时时代的审美气质和社会的审美理想,这个委拉斯贵支将自我缝织进去的作品,实际上也连同每次驻留的观者一起成为永恒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高名潞.西方艺术史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