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9-11-04白永宏
白永宏
[摘 要]本课题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协同制定了融合职业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了围绕职业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渗透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日常教学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旨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增强护生对职业理想、职业使命和职业责任的理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学生 职业精神 养成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 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随着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医疗服务机构对护士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精神关系着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高职护理作为护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层次,其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占据了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构建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精神养成教育
1.制订融合职业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应组织医疗服务机构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广泛、深入地调研医疗服务机构,分析其对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岗位需求,从而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培养活动、培养条件等具体内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培养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沟通合作的适应能力、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及身心健康的良好素质。
2.构建融合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指为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目标,对专业进行教学规划,包括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开设学期、学分、周学时、上课周数、授课类型等。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顶岗实习等课程体系,将职业精神培养细化到课程总目标和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延安精神教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修课程的教学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护理人际沟通、护理伦理与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沟通、礼仪、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育学生健康的体魄。
3.围绕职业精神培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职业精神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紧紧围绕职业精神培养實施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养中的强化作用;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精神元素融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考核,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元素;要提高学生对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使其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能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应针对职业精神的抽象性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对培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要赋予职业精神新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加形象、生动。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相对抽象的职业精神更形象地展现,全面促进护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积极运用贴近临床的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培养职业精神的教学目标。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应使用与临床接轨的实训设备,融入临床管理理念,让学生融于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这会对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职业精神养成教育
1.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和辅导员
在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不可小觑。要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就应选聘一支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职业素养高、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有医院实践经验,还熟知护士的基本职责。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不仅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能引导学生从更深层面认识护理专业,可以时常对其进行现身教育,而不是简单说教。这样,可对培养学生承担责任、尊重病人、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2.注重全员动员,提倡齐抓共管
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是“慢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责任担当、尊重他人、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奉献意识等职业精神融入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中。通过专业教师与班级“结对子”,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肩负育人责任,克服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3.严抓新生入学教育
多数学生填报高职护生专业是家长的选择,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较肤浅,而职业认知不足已成为职业精神培养的瓶颈。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专题教育、感恩教育、系列讲堂、拓展训练等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
4.重视文化育人,以文化人
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需要,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突出专业特色,如制订护士文明用语、护士礼仪规范、护士服务忌语等。护理实训中心要按医院氛围布置,张贴护理行业安全标语、职业规范、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实训课程要严格按照医院的管理方法,要求统一着装、规范操作流程。教学楼应设置护士站,建立护理文化长廊,设有南丁格尔雕像,刻有南丁格尔誓言,墙壁上悬挂护理名人事迹、优秀毕业生风采、护理服务理念等展示护理职业文化的宣传栏。
5.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要以活动为载体,如开展太极社、楼层护士长、护理礼仪队、铺暂空床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太极社可吸纳热爱太极拳的学生,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让学生体验中国武术及中医的博大精深,产生职业自豪感。楼层护士长是模仿医院护士值班制度建立的实训室楼层护士长负责制。“护士长”在课余时间负责开放实训室并对其他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有很强的职业体验感,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能力。学校可根据“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成立护理礼仪队,让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护理礼仪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加入护理礼仪队,承担系上的迎早、参观礼仪引导、展厅礼仪展示等活动,持续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规范、日常交际礼节,增强学生的亲和力和职业能力。在日常宿舍管理中,要求学生铺暂空床,每学期开展一次铺暂空床比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日积月累,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顶岗实习中强化职业精神养成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历时10个月,占高职教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可在医院目睹临床实例,切身感受职业氛围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此,高职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职业精神与护理技能的融合培养。
1.遴选优秀的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是加强校院合作,与优秀的实习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习医院是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第一感受,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实习医院的职业文化、管理理念、护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优秀的实习医院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二是建立优胜劣汰制度,遴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带教老师本身就是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环境”,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对实习生起着示范、引导作用。带教老师一要放手不放眼,和学生一起完成每一项工作,如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常规操作、三查七对等;二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懂得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价值。
2.创新带教模式,强化过程管理
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对护生进行岗前培训,要求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病人,使其在实践中内化职业精神。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建立医院和学校联动机制,严格考勤、请假制度,严格考核奖励机制,严格实习检查。实行医院和学生双向选择,用实习护生积分制进行管理,重点关注实习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达到知行合一的带教目标。实习医院应多渠道宣传具有高尚医德情操的医学專家,安排优秀青年护士现身教育,激发学生从事护理工作的自豪感。
3.注重实习过程中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评价
高职院校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护理带教进行效果评估。线上坚持实习过程信息化管理,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对实习生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管理;学生应定期上报实习日报、周报和月报,提高职业精神培养效果评价的时效性。线下坚持进科室培训、出科室考核的制度,严格实习管理,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学生实习带教质量。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
高职护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是现代优质护理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基础条件之一。高职护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要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减少“灌输”,增加“渗透”,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主要靠内化,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使职业精神内化为高职护生的隐形素养,这将有利于高职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医疗服务机构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瑛、何晓燕、潘红梅:《论护士的职业精神》,《中华护理教育》2010年第7卷第9期,第410-412页。
[2]朱云峰、周玮:《基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2018年第12卷第20期,第47-53页。
[3]曾汉君:《医学院校实习医学生医德培养实践与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6期,第75-76页。
[4]周庆焕、周伶俐、洪梅 等:《“他者”:护士职业精神的伦理诉求》,《医学与哲学》2014年第4卷第35期,第62-64页。
[5]李红、陈红、周庆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初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年第12卷第6期,第824-833页。
[6]蒋亚芬:《融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于护士培训的思考与应对》,《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卷第21期,第189-190页。
[7]王旭平、姜丽、任文洁、许小榜:《践行延安精神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0卷第5期,第47-50页。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