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9-11-04桑书昌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方法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桑书昌

摘 要:小学数学新教材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获得小学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學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可设计“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方法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