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嬴之死,缘何哉

2019-11-04谢竹箐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信陵君史记

谢竹箐

摘 要:在《史记》所记载的诸多谋士中,侯嬴可谓格外引人关注。侯嬴為了使对其有礼遇之恩,便将自己的性命也“谋划”进了这番惊天动地的大局中。侯嬴自刎的缘由,自古众说纷纭,总论有五说:报恩说、激励说、求名说、有愧说、畏罪说。

关键词:史记;侯嬴;信陵君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经典桥段当属侯嬴之死。总结各家对侯嬴自刭缘由的解读,大体可以将其归为五类:报恩说、激励说、求名说、有愧说、畏罪说。笔者认为,要深入辨析侯嬴自刭的真正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小问题逐步分析。

首先,侯嬴是谁?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只用了短短一句说明其身份: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侯嬴的国籍(魏)、身份(隐士),年龄(七十)、家况(贫)、职业(大梁夷门监)都包含其中,而这五个信息点都是侯嬴献计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充分必要条件”,后文将就其作用做具体阐述。

其次,这一事件前因后果为何?

王维的《夷门歌》用“缩龙成寸”之笔法就此做了简要概述: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侯嬴不但为公子“献良策”,还“兼将身命酬”,由此便引出了第三个问题:这位“公子”又是谁?他真的值得侯嬴这样做吗?这里当然不是讨论“魏公子”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的身份问题,而是探讨魏公子的人格魅力何在,乃至侯嬴愿意为“送公子”而死?《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对魏公子德行的直接评价只有一句: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鉴于司马迁将个人价值观作为考量标准融入了《史记》,我们初步可将侯嬴自刭之因归为“士为知己者用”(《报任安书》);李贽将其归为“上客功成心遂死”(《续焚书》),也不失为一种补充。

最后,侯嬴缘何自刭?

由第一个问题可知,司马迁提供的五个信息点有着关键作用:身为魏人,当与信陵君同仇敌忾;即为隐士,必非沽名钓誉、汲汲于富贵之人;“七十残年百念枯,桑榆元不补东隅”(陆游《七十》),年岁至此,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已无所畏惧;“自古圣贤尽贫贱”(鲍照《拟行路难》),富贵荣华只会腐蚀人心;侯嬴有谋略有胆识,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生命的前七十年平淡无为,却在公子前去赴死的关键时刻建言献策,将公子此前看似“必死”的结局翻转。综上,可排除“求名说”与“畏罪说”。

此外,分析人物不仅要参照普世道德观,也要结合时代特征。战国时期,“士”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级,既有上层阶级的“贵气”与“文气”,也有下层阶级的“侠气”与“野气”,侯嬴的行事作风正是这一阶级的典型。此外,作为一位看遍千帆过尽的“谋士”,侯嬴的一举一动必定不是目的单纯的,或者说,他更倾向于一箭“多”雕。

因此,由此次事件的结果倒推侯嬴自刭的原因会更加清晰:却秦、救赵、存魏。由此可推知,侯嬴自刭的原因也必定多重的:一可坚定魏公子取晋鄙之命、违王令代之领兵的决心,这是直接目的,不论魏公子此前是否心意已决,此举都有其合理性;二可告慰晋鄙在天之灵:同为乱世能人志士,侯嬴必定对晋鄙之死感到惋惜,此为次要目的;三可为魏公子将来的回归铺路:即便魏王事后得知晋鄙死因,自己已然身死,可替公子担下所有罪责,而以公子之贤能,归来必得暂时保全魏国,这是最为重要的长远之计,亦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应有的胆略。综上,侯嬴自刭的缘由是复杂的,“报恩说”“激励说”“有愧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结果来看,侯嬴自刭的目的达到了,亦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若说每个人到世上走一遭都肩负着沉重的使命的话,侯嬴一定走得很是轻松吧。

参考文献:

[1]陆精康. 侯嬴缘何自杀[J]. 语文建设, 2003(10):37-38.

[2]于扬. 小处见大 笔曲意深——也谈“侯赢果北乡自刭”[J]. 语文教学之友, 2007(11):37-38.

猜你喜欢

信陵君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爱才
信陵君尊老
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