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评价
2019-11-04许宁段国星
许宁 段国星
摘 要:随着全国中职示范校改革的全面铺开,课堂评价作为我校示范校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文分析当前低效课堂评价现象,从示范校建设目标及任务出发,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有效课堂评价的看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大胆尝试。
关键词:示范校;就业导向;综合评价分析
示范校建设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变革,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挑战。在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专业建设预期目标中提到:“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制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突出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构建切实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依靠学校、教师乃至企业的共同参与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低效课堂评价现象
1.课堂评价标准的模糊现象。当前大多数职业学校评价的主要是期末考试,但由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原因,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按照期末考核成绩,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平时考勤及课堂表现综合确定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等等,种种评价方法依赖教师的主观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和模糊性。这种评价标准模糊,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鼓舞、激励,无法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和喜悦,使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失去有效作用。
2.以就业为导向评价缺失。以往评价手段多以考勤及作业作为主要测评指标,而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养成评价相对被弱化。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输送具有过硬技能的专门人才。“产学结合”已成中职教育共识,在评价中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入手全方位评价学生。但是,学校评价往往忽略了这一要素,仍沿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传统评价模式约束学生发展,不利于教学开展。
3.终结式考试的弊端。传统终结式考试下学生把一学期学习评价寄托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同时,由于中职生基础能力水平及学习态度等因素,期末考试中学生难免有作弊现象,上机考试学生会拷贝作品,从而使考核结果不准确。
二、中职课堂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评价机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为工作需要的人。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不仅关注学生就业技能培养,还应注重专业素质整体养成。从职业素养提炼合理的评价体系,更贴近学生需求和符合学生心理。《专业建设目标》“对学生的评价中提到,采用平时项目评价、专业知识考核、作品考核、竞赛考核、技能鉴定与认证考核、顶岗实习单位考核共同构成,参考学生的德育表现、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审美情操进行全方位评价。”归结而言,评价标准可以从职业素养三大核心内容提炼:职业心念、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
2.多维度评价,全方位评价学生。学生课堂评价表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评价,每张评价表基本体现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要定期为学生绘制综合评价图。综合分析图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在不同方面学生的学业情况,为学生下一阶段学習努力提供借鉴。从综合评价图中学生可以直观看出职业素养养成情况。如《Photoshop》教学中,每月定期统计学生各个项目得分情况,平均一个月每位同学将生成12张课堂评价表(每月上课节数12大节)。根据图示学生及教师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情况。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而在于“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参与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抽出时间辅导学生。上机课或实训课学生完成任务后,总会要求教师查看作业。缺乏学生参与评价的活动课,学生局限于简单地完成任务,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再者,在活动课堂中,如果教师需要登记任务,就很难兼顾到几十个学生,学生参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堂评价表》的填写应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评价以分组完成形式,每组设立评价小助手负责填写相关评价表格或帮忙辅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但是,学生参与的评价,绝对不是没有策划性的参与。对任务分值的设定,对任务完成水平的评判,教师必须提供较为明确的标准。
4.游戏元素加入,激发学生成就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成就感是让学生沉浸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评价中也可以加入游戏元素。例如,任务完成较快的同学有机会获得裁判权或者选择完成晋级任务。让学生充当裁判的角色,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活跃课堂。同时,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辅助学生完成项目及任务。该小组内评判权,为学生提供晋级任务。
总之,中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教学评价也应探寻自己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为依据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评价的一种尝试。如何构建更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董奇译.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洪刚.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