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2019-11-04李晚晴
李晚晴
摘 要:现代社会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大多来自网络,其中不乏可以借鉴的先进理念,同时也会有一些传播不良社会风气的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而言,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该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推行的就业创业的实际课程教育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大学生择业创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b)-0243-0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需要大学生去社会中自主择业。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衍生出了很多新兴行业和产业,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和新兴行业充满好奇,但是缺乏一定的判断和甄别能力,有些学生会因为就业选择错误而误入歧途。另外,很大一部分的应届生都面临择业的迷茫,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职业发展的规划不清晰,价值取向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存在偏差,进入职场后缺乏责任心,导致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离职率很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带动社会进步的优秀青年成了值得高校思考的问题。
1 利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就业取向
1.1 培养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是,理想需要建立在现实的理性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求这两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核心价值观主要旨在规范大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在个人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以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对自身的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
1.2 调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娱乐环境的影响,报考艺术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是为了能够成名、受关注,而忽视艺术本身。由于艺术类人才的增加,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质、名誉的追求都比较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但是过度注重外表,而不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來教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3 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关心、被呵护的环境当中,更加注重个人享受。一旦进入社会,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会撂挑子走人,所以这也是现代应届生离职率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其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诚信、敬业、奉献等一些优良品质。对于后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 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过于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设立的就业、创业课程,一般都会在毕业前一学期组织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精力去学习课程知识。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必须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大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2]。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没有创业就业的经验,讲授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考试的内容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不具备就业创业指导的意义。
2.2 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够
我国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进入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工作轻松稳定是大学生择业的追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没有找到工作才会去想创业,认为只要自己只要有了文凭和成绩单就能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各项奖学金、荣誉的评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不强,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2.3 教育步骤不完善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教育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教材内容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形势。另外,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理论化,不能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现状,对于新时代的就业创业环境认识不足。其次,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都会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学生对于其全面理解不够。
2.4 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欠缺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很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足,不能真正受益。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多,很多创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节省办理流程也会放弃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保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咨询、指导方面的帮助,而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在做此项工作。
3 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3.1 高校转变教育方式
创业就业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新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首先,在教育课程上,要选择与大学生理解能力和社会实际相匹配的教材,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力量,改变传统对于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多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
3.2 建立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为了保障长期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4]。学校的领导、教师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不是只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需要渗透到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进入学校初期让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然后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最后再实行就业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流程才能够比较完整合理。
3.3 加强校企合作
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社會建设当中。但是传统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需要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此可以将行业精英引入到校园内开展讲座,或者是带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参观,建立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高管参与到课堂教育当中的选修课程。现在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为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和努力。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核心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只有高校不断关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大学生的理想目标为主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规范指导,用更加恰当合适的方式教育大学学生如何进行择业创业,约束价值观和择业观的不良取向。高校要立足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创业这一目标,转变教育方式,加强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社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徐春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95-97.
[2] 张天华,田慧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72-76.
[3] 陈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读书文摘,2017(8).
[4] 邵学军,于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