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效用研究

2019-11-04路浩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群艺馆文化馆公众

路浩

第一章 绪论

互联网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之日起,至今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却异常深远,不仅加速了整个世界的沟通互联,更对全球工业化的推进起到助推器的作用。1986年,互联网的概念首次进入我国,钱白天教授发出的第一封Email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的接入。随着Windows桌面系统的出现,用户体验大大增强,“WIFI”、4G网络的崛起,极大增进了公众对于网络使用的依赖性与便捷性,也促进了互联网渗透进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更使得我国网民数量在近10年内呈现爆炸式增长。截止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至50.3%,而在如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70%,特别是在50岁以下人群中,几乎都对网络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自早上睁开眼睛,几乎随时随地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如空气一般融入了日常生活。可以说,我们已真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群艺(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群众文艺的推广与普及的重任。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文化馆3300多所,每年举办众多精彩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年服务惠及人次在5亿以上。但必须承认,“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我国文化馆在实现数字时代服务转型升级方面却步履蹒跚,进展缓慢。”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均在吸引着公众的目光,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制作屡见不鲜,文化馆的优势并不明显。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在全社会各行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稍不留意,顷刻间消失于无形。作为一直以来建立在传统模式基础上的文化馆,更要有危机意识,不能等待互联网的侵入,而要主动出击。实际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公众所服务,要想给公众带来更为广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傲立在互联网汹涌大潮的潮头,首先就必须顺势而为,充分考虑公众当下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当前尖端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尽力缩短文化发展滞后性带来的影响。

第二章 数字群艺(文化)馆的构成

按照一般的理解,数字文化馆,“包括网上文化馆服务和文化馆实体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这样的观点实际上主要考虑到了两个方面,网上文化馆服务是参考了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的设计方式,将网上借书功能与线下借书功能的有机结合拓展到群艺(文化)馆的功能层面上;文化馆实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则是参照了国外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现代科技元素,如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美国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数字实体空间等。

实体空间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各省在开展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倍受争议的环节。在前期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中,许多省市都将实体体验空间作为数字化的重头戏。例如,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在数字化的建设中,就充分考虑到了实体体验空间的建设,以苏州历史文化为背景,主要建设成果包括美术馆数字互动墙以及名人馆中的纱幔投影、电解玻璃仿真投影系统等多种数字设施。其中,由16块高清液晶显示屏拼成而成的美术馆大型数字互动墙成为中心最大的亮点。马鞍山市文化馆作为全国首批五个数字文化馆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以马鞍山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詩城”为主题,改扩建了一座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包含文化驿站、全息投影、裸眼3D、吟诵互动、人机交互体验等功能的实体体验基地,一跃成为全国数字群艺(文化)馆的典型。

高科技的引入使得群艺(文化)馆具有了现代的意味,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令人咋舌,文化行业作为科技力量的追随者、使用者而非创造者,其建设、采用设备的速度远远低于科技力量更新换代的速度。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馆数字互动墙的维护难度较高,屏幕的分辨率等参数导致大屏幕在5年之后便会面临着淘汰的危机。马鞍山市文化馆在2015年所采用的人机交互设备为XBOX系统,该品牌在2016年初即推出了新款,在硬件框架、反应速度等都有了明显提升。数字体验馆的建设,其初衷并非是让公众体验一次,但是,当这些基于数字设备实现的各项功能对于公众的新鲜感已经不在时,实体空间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若仅仅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硬件设备,增加游戏互动区吸引公众的目光,那这份投入,对于大多数省、市、县级文化馆来讲,无疑将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

“文化云”则是上海地区数字化成果的又一典型。没有实体体验区,而是完全依托于网络传递,通过网站、APP等终端,网罗上海各个区县文化馆、文化站的活动信息及场地资源,方便公众查询订阅及参加活动,更可以从后台的大数据中收集到公众的反馈信息与实际数据,实现了全民参与的数据集合。然而,且不说“文化云”较高的制作成本,单单推广与普及,因为机构设置的原因,在大多数省市很难开展。

笔者认为,作为我国特色的文化单位,群艺(文化)馆的具体职能至今仍然缺少学术上,或者说是理论上的定论,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职能具体、明细并在西方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的公共文化机构相比,虽然同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环,但其所具有的特点绝非“理论移植”这样简单。在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前提下,群艺(文化)馆的各项工作所遵循的无非是一个大的方向,即“无论是传统的文化项目还是新兴的文化项目,其项目目标都必须确保项目一旦实施之后将具备如下基本功能:(一)对日常文化生活结构谱系的有效填充;(二)在满足确定社会文化需求中完成政府的文化责任承诺;(三)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性以提供每一个个体的文化利益分配机会。所以,在数字馆建设的方向上,也应该鼓励百花齐放,因地制宜,在重视科技力量介入的基础上,更应该明确,科技力量介入最大的作用是更好地为馆内各项活动与意志的传达而服务。由于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所处地理位置与科技馆较近,在“体验”这一点上再去深入挖掘的意义本就不大,再加上馆内也较难拓展或置换空间用于数字体验区的搭建,因而创新传统思路,以“内容为王”的理念作为数字群艺馆的第一要务,将理念创新融入整个数字群艺馆建设之中。

第三章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数字馆简介

在市文广局、市群艺馆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数字群艺馆建设项目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馆内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数字文化资源部,并在多方调研考证后,最终确定基本建设思路,经过需求确认、软件平台搭建、硬件服务购买等流程,于10月中旬召开的天津市公共文化数字化为民服务平台启动暨新闻发布会中正式与广大公众见面。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数字馆旨在打造一座“随时、随身、随地”的指尖数字群艺馆。以网站和微信作为主要网络媒介,网站端主要起到群文资源库的作用,网罗馆内各类精彩演出、讲座、培训的视频资源,便于公众通过电脑、平板等设备进行观看学习,延长线下群文活动带来的收益与影响;微信端则是数字群艺馆最为主要的开展形式,由微信订阅号与微信服务号联合构成,将群艺馆与生俱来的“亲民性”与微信客户端的“广泛性”相结合,借由6亿人使用的自媒体平台,订阅号每天实时推送最新群文动态,服务号开辟移动端的数字群艺馆,随时、随地、随身参与群艺馆开展的各项活动,实现公众与群艺馆的指尖互联。

对于科技的掌控凸显了当代群文人的敏锐视角。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从数据结构上看,直接依托于微信本身的话,能够实现的功能无外乎信息发布、多媒体(图片、视频)欣赏,以及输入指定数字输出相应内容等较为单调的功能。所以,在软件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页制作方面的相关科技,在服务号中倾力制作了微网站“群艺E+”,涵盖了新闻、展览、演出、培训报名、期刊、直播、购票以及导航等等,并使之与服务号、网站相互绑定,形成“两个支点,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建设模式,基本涵盖了目前公共文化领域通过数字化能够实现的所有场景,将一座虚拟而又触手可及的群艺馆呈现在所有关注群艺馆,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公众身边。

数字群艺馆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在推送最新的本地群文资讯,发布全市最火爆、最受欢迎、最新潮的群文活动花絮与精彩片段,突出“时代特色”与“网络潮流”,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灵动美观的图片、视频吸引公众的眼球,在推送信息的同时向大众普及了艺术基本知识。同时,凭借馆内较为丰富的多媒体硬件设备,数字群艺馆不断发力,利用先进的广播级摄像机录制馆内各项赛事活动、公益培训辅导、文化志愿演出等等,一方面留作资料,经过一般性剪辑后放在网站之中,供广大网民点击收看;另一方面,经过精剪的视频片段,可以利用微信进行推送,如将公众在馆内表演的视频以公开或私人的方式实现“全面”或“定点”的推送,让公众欣赏到自己表演的模样,满足其“秀”与“晒”的心理,并通过其个人的转发,在增进朋友间联系的同时建立传播链,将活动的收效增至最大。此外,视频直播也是数字群艺馆的“杀手锏”之一,在Wifi普遍流行的今天,在网络直播越发盛行,成为青年人潮流的当代,数字群艺馆主动开发了微信直播技术,以时下备受推崇的App作为接入点,通过群艺E+进行演出活动的同步直播。

可以看出,数字群艺馆的主要理念始终围绕着“活动”在进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自建馆至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凭着一代代群文人的共同努力,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举办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成为馆内的一大优势。所以,数字群艺馆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感与简单的体验上,更成为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各项活动的助推器,甚至于数字群艺馆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活动的“容器”,不仅考虑到了馆内地理位置、职能优势,也考虑到了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基本文化素质及文化需求,遵循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管理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原则”、“公益化原则”、“统筹考虑、区别对待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原则”。

第四章 数字群艺馆建设的效用分析

科技力量注入也好,是否建立实体体验空间也好,数字群艺馆的建设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势所必然的道路,是群艺(文化)馆在新时期重塑自身影响,拓宽自身知名度与业务范围的重要手段,也是摆脱“两头沉,中间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推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进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在本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数字群艺馆的建设,从政策角度上看,恰是贯彻落实“互联网+”国家战略,推动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推手。在此基础上,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数字馆的建设不仅流于政策表面,通过不断的调研分析,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断迎合、尝试当今最新、最流行的科技手段,不仅设立了网站、微信公众号,更在此基础上制作了H5页面的微网站,增加演出网络直播、微信直播、VR体验、电子书、电子影像集、电子音乐集等新兴功能,与馆内各项数字化活动有机结合,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为优良的科技力量,铸造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线上的活动空间。

(二)拓宽群艺(文化)馆职能,强效数字化开展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科学化与实用性是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在数字馆建设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也是各省在筹建数字群艺(文化)馆中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数字馆的建立应该能够。例如,在选取微信作为馆内主打的终端时,并非盲目地跟从其他兄弟单位,而是进行了一番科学化的理论调研。

公众目前使用互联网的媒介主要包括三种,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等便携设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動终端设备凭借其多样化的功能与不俗的使用体验,不仅成为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接入方式,网民数量与在所有网民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15年,90.1%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这充分说明移动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打车、订餐、支付、阅读等多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设计,均通过移动互联网得以实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数字群艺馆的设计,应当在兼顾不同接入设备的同时,突出移动互联网设备的重要作用。也就说是,既要建设传统的网页,也要开发移动端功能,甚至考虑将移动端作为线上公共文化的主阵地,将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到公众日常习惯的生活方式之中。

那么,移动端的开发又该如何实现呢?应该明确的是,该软件首先要广泛地为公众使用,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其次,需要具备对应的功能,如信息发布、视频欣赏等,公众通过移动端即可获得需要的信息或是服务;更为重要的,本馆通过该软件推送的各类服务能够以接受用户为原点形成一定范围内的传播场域,并通过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庞大的、强关联的信息传播网,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场馆、座位的局限,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更多公众的身边。

目前,蘋果应用商店中各类软件数量达到191万之多,开发一款新的App不但需要较高的开发成本与宣传费用,还面临着低边际收益的风险。所以,“借势”成为本馆移动端的第一选择。在当今各类App中,公众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即时通信工具。据统计,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的各类社交应用之中,即时通信工具使用比例高达90.7%,其中,腾讯公司旗下的QQ与微信两款软件分别以90.3%与81.6%的使用率傲居前两位。微信作为QQ的延伸,凭借着公众微信号的强大功能,成为群艺馆在移动网络端的一大利器。

数字群艺馆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调研,实际上应该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作中,这样一种科学化、数据化的行为模式与工作方法,能够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最大程度上避免不符合时代发展、不切合公众需求的决策。

(三)增进宣传推广,拓宽受众,打造又一公众文化反馈平台

群艺(文化)馆近年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知道、了解的公众较少,特别是青年人群,由于大多数群艺馆在功能定位上偏重于50岁以上人群及低龄的少年儿童,适合青年人的活动,或者说受到青年人喜爱的活动并不多见。但必须清楚,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现在不重视群艺(文化)馆在青年中的推广与普及,那么未来群艺(文化)馆的日子会更难以为继。而数字群艺馆的建立,通过各类新型数字化活动的举办,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青年人的关注。比如,2016年,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与天涯文学合办了“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来稿的作者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年龄更是跨度极大,从60多岁的资深写手到17、18岁还在上学的青少年,甚至在名次公布后的一个月内,论坛上始终在热议各个获奖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数字化活动的影响力。

自数字群艺馆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始终在稳步增长,全市的群文信息也有了最新、最快的传播出口,特别是在宣传方面,数字群艺馆与各大主流新媒体平台,如酷天津、哏都、问津等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宣传效果也能够事倍功半。第二届京津冀非遗展中,本馆就采取了与新媒体合作的宣传方式,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融合,以至于短短5天展期,共接待55000余人次的公众。而互联网视野下的群艺馆,不仅仅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更是一座在新一代群文人带领下的,“活态的”虚拟群艺馆,有力支撑起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片天空,各类数字化群文活动的加入,使得数字群艺馆不再是扁平化数据与页面,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摆脱群艺馆坐落地域的限制,告别既有剧场座位的禁锢。

同时,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两头沉(老人、儿童),中间轻(中青年)”的问题,群艺馆服务的人群往往以老人与儿童居多,中青年人很难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实惠与便利。而且,如今年龄最大的“70后”已经46岁,再过4年就要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人群,而由中国社交网民年龄结构显示,“70后”正是使用互联网,熟知互联网技术的第一代人群。所以,数字群艺馆的开设不仅是跟紧形势的必须动作,更是着眼于未来的深思熟虑,因为青年代表着未来。数字群艺馆的各个推送与互动,甚至于各类新型数字化群文活动的举办,成功吸引到了许多“70后”、“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睐,使得本市公共文化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大量的中青年公众不但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微信抢票来馆观看演出,也积极收看视频直播,有的身怀文艺特长的青年公众更主动加入到群艺馆的各项惠民演出、各项新型数字化活动中来,实现由观众到表演者、参加者的转变。

此外,数字群艺馆也成为了当下公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通过各类活动信息、与公众互动所呈现出的后台数据,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公众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以此为依据,多举办公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艺的力度与效度,提高各类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新常态下公共文化的供需平衡链,推动本市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增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在“互联网+”时代的热潮,数字群艺馆有效解决了群众艺术馆过去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地理位置、活动场地、观众构成等硬性问题,让百姓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群艺馆,享受群艺馆,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数字群艺馆的各项新型数字化群文活动大力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群众艺术馆的业务功能,拓展了群众艺术馆的业务范围,吸收了一大批青年人群进入群艺馆之中,积极推动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造福于民。

注释:

[1]数据来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

[2]李国新,曹俊.数字文化馆:网络平台与实体空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6版

[3]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8月版

[4]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津党厅[2016]35号)

猜你喜欢

群艺馆文化馆公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公众号3月热榜
章堰文化馆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大爱有光
浅谈新时代下群艺馆服务与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提升基层群艺馆群众美术活动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