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北昌黎地秧歌舞蹈语汇的传承

2019-11-04杨晓静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9期

杨晓静

摘 要: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发源地于河北昌黎地区。昌黎地秧歌不仅深受昌黎人民的热爱与欢迎,也深深地影响着河北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五十年代被河北艺术学校列为舞蹈专业必备教学课程。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主要从口传心授、文本传承和现代手段等方面来展开对昌黎地秧歌舞蹈语汇传承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语汇传承;口传心授;文本传承;現代手段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地秧歌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院校和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等专业人员开始搜集、整理、挖掘,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河北昌黎地秧歌才逐渐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河北昌黎地秧歌的发展,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主要经历了口传心授、文本传承和现代手段的传承等几个方面。

一、口传心授

多少年来,昌黎地秧歌唯一的传承方式就是口传心授。秧歌艺人基本上出身于农村,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对于地秧歌的学习,都是在表演中学,在学习中表演。花会出会表演,都是在师父的带领下,组成临时表演队。由于老艺人们表演的风格不同,也就用了后来的各种流派。如周国宝的周派,张谦的张派,卢凤春的卢派等等不同派别。

舞蹈语汇的学习,当时没有人会记录,会总结,更没有人写剧本,看剧本。艺人们多是通过民俗化的语言对秧歌出子进行口传心授,徒弟只能在学习与表演的过程中靠内心记忆和领会。在现实的传承过程中,徒弟们常常要记住几个甚至十几个出子剧目,也正如此难免会出现走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徒弟们难以理解师傅的传授意图,从而影响到秧歌出子剧目表情达意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秧歌艺术的高层次发展。

二、文本传承

随着昌黎地秧歌一代一代老艺人的年龄增大,使得不能亲自示范很多动作技巧,单纯通过语言很难把昌黎地秧歌的诀窍传授出来。同时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过世,这让一些地秧歌“绝技妙招”渐渐消失。为了更好地传承昌黎地秧歌的技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在国家的扶植下,昌黎地秧歌舞蹈语汇的传承开始向文本传承转变。

五十年代,河北省群艺馆舞蹈专家对昌黎地秧歌进行了初步整理。1962年昌黎县文化馆组织秧歌采风组分“妞、丑、■、公子”等四个行当向周国珍、周国宝、张谦、卢凤春、杜永昌和秦焕等老艺人学习,并对四个行当的秧歌组合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整理、归纳。1982年,昌黎地秧歌研究专家张俊杰与他人编写的《冀东地秧歌》一书,专门对“妞、丑、■、公子”等四个行当的动作组合进行了介绍。1992年昌黎县文化馆编印了由田国安主编的《昌黎地秧歌集成》(油印本)。书中对昌黎地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妞、丑、■、公子”四个行当常规舞蹈动作、“妞、丑、■、公子”四个行当舞蹈动作组合、部分经典传统出子剧目进行了系统的文字收录和整理。2011年,昌黎县文联、文化局组织本县地秧歌艺术家、画家、摄影家、摄像师和部分作家,对16部著名地秧歌出子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挖掘。2012年滕运涛、田国安主编的《昌黎地秧歌》一书在《昌黎地秧歌集成》的基础上,不仅对昌黎地秧歌进行文字上的描绘,还配有动作示范照片、舞台方位变化图等,这些为昌黎地秧歌的精准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现代手段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也逐步走上了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新阶段。省、市、县各级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们开始用手画素描,后来用照相机拍,再后来,有了录像机,摄影机,甚至拍成了电影。特别是现在,随便拿出个手机就能完成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昌黎地秧歌丰富的舞蹈语汇是一种上升了的文化产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丰富的舞蹈语汇是这里的劳动人民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是这块土地文明进步的象征和历史发展的诠释;是祖辈的血脉基因和精神家园的传承;是延续历史和保持文化进步的桥梁,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安全、生存命运、精神追求以及创造力和凝聚力联系的这样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和先人生产、生活实践的伟大创造,昌黎地秧歌也是这样,不管现代文明走多远,我们都不能丢掉那些文化传延的基因和文明演进的根脉,作为中国人,不只有黄皮肤和黑眼睛。

自201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该法律的出台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2003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5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昌黎地秧歌被各级各级政府列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彻底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项目的健康发展。

有了好的政策支撑,“非遗”保留下来的味道才更地道,保护的道路才能越走越远。昌黎的优秀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如今,秦皇岛作为一个主打“文化+旅游”品牌的城市,作为河北省第二届旅发大会的举办地,更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从创新意识加以开发,让其融入到我们各种文化艺术展现活动当中,使优秀民间艺术走出市界,走向全省、全国和世界,成为秦皇岛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