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育人
2019-11-04曾懿
【摘要】本文对如何落实精神育人进行探讨:回顾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把握校本精神内涵;注重与时俱进,注入校长理念,实现校长精神内化;重视育人终端,浸润班级精神,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打造校园环境,彰显育人精神,以物理环境润化心灵;紧扣精神育人,建设课程体系,促精神育人课程化;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体验,刺激精神自我生长。
【关键词】精神育人 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055-02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说过,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每个人内在的潜能。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是一所学校应有的价值追求。而纵观诸多名校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精神育人正是一所学校达成此目的的密码,以学校精神育学生精神,以学生精神印证学校精神,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走向未来奠定必备的精神基础,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
一、回顾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把握校本精神内涵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而学校精神的源头就在于此。学校成立、发展的重要历程或关键事件,不仅要写进校史,更要写进全校师生的心里。全校师生只有全面把握和理解了学校的过去,尤其是办学历史背后的精神支撑,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学校精神,认同且汲取其中的积极力量。以张伯苓和嚴修先生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为例,20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南开系列学校的建校背景基本一致,都是以救国、强国为目标而建的,其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成为南开人共同的治学精神。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的温家宝总理曾说:“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可见,从历史中走来的学校精神,对于学子的精神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二、注重与时俱进,注入校长理念,实现校长精神内化
时任校长的办学精神是实现精神育人最直接的向导,任何一位优秀的校长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理念,并且学校的办学行为将深刻地为办学理念所影响。厚重的学校精神,其内涵往往也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丰富,而校长就是学校精神不断丰富的关键人物。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直到19世纪中期,都是一所培养牧师的小学院,而1869年,查尔斯·埃利奥特任校长时,他洞悉了当时南北战争后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提出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将教育重心由宗教性学科转移到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从本科转移到研究院,并创立自由选课制,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哈佛大学成为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1933年至1953年,康南特任校长时,提出教育首先要培养对民主社会负责的公民;1971年至1991年,博克任校长时实行了被媒体称之为“震撼美国学术大厦”的“创新核心课程”改革。校长办学精神和理念的变化,带动了学生精神的发展变化,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重视育人终端,浸润班级精神,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且教师也以自身个性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位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难怪有人说,一个班级的精神和气质就是一个班主任的精神和气质,虽然个体的性格和发展具有差异性,但是千差万别中总能够给人一种共同的氛围或感受,那就是班级精神。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且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同学和教师,而教师的引领性影响和同伴的互助式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一定程度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更大。因此,要从学校育人终端即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层面将精神育人落地。教师要有精神育人的意识,要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促进自我道德教育,当然,也要摸索和掌握一些精神育人的策略和技巧。
四、打造校园环境,彰显育人精神,以物理环境润化心灵
一所学校的物理环境应与其精神相一致,走进校园,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一窗一景都应该与学校精神吻合,体现精神育人的方方面面,并且,校园重点景点的打造更要体现德育文化氛围,成为学生深受熏陶的精神资源。学校广场、文化长廊等校园主题景观,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小景,每个班级的班牌信息等,都是渗透育人精神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形成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无形的教育力量。每一所学校要弘扬的精神不尽相同,所打造的精神主题自然也有差异,例如特别强调书香的办学精神,可能会朝着“图书馆式”方向做好学校环境建设,也有强调红色精神的学校,那么从校门到学校的观景路线的设计就会更多地表现与红色基因相关的内容,还有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办学追求的学校,那么“四书五经”等典籍就得成为学生随时随处能接触到的资源。同时,学校在打造精神育人环境的时候,要提前谋划,注重环境打造的整体性和精神发展的延续性,切不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导致最后成了大杂烩。
五、紧扣精神育人,建设课程体系,促精神育人课程化
精神育人的核心支撑在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精神育人的持续开展,且提供了学校育人和教学研究的基地。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是精神育人课程的主阵地,完全脱离了国家课程而独立开发,对于普通学校具有较大难度。结合地域特点开发课程,是实现精神育人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些地区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模范精神人物或者精神事件,该地区抓住这独一无二的资源,有利于精神育人课程的特色发展,而且容易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校本精神课程的开发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例如柳州市第二中学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提炼出了“能生存、会生活、爱生命”的“三生教育”,为此,学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三生教育”校本体系。国家相关德育文件也可能作为开发精神育人课程体系的资源,例如一些学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出台后,以小学、初中和高中为学段,自主编撰了《指南》要求下的德育内容全覆盖的班会课程体系。
六、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体验,刺激精神自我生长
来自体验的精神获取往往比传统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学校需要搭建刺激学生精神成长的活动平台,一方面达成既定的精神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每名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每名学生的精神成长内容和最终呈现的状态自然也有所差别。例如,建成序列化的节日性活动,包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也可以利用好常规性的升国旗、入团、入学、毕业仪式以及成人仪式等活动,打造具有仪式感的精神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达到自我精神认识和境界的提升;又如学校层面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形成与学校精神具有强对接的德育特色活动;当然,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开展法治、安全、健康、科普、文化艺术、关爱老人等教育实践活动,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精神生长。学校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供更真实和有效的德育资源,呵护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精神。
与学生精神成长的所有要素都是解锁精神育人的密码。精神育人是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以精神孕育精神,以精神感化精神,当学生的精神立起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健康而丰盈了,教育的隐性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其显性价值也能让人民群众具有切实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感。
作者简介:曾懿(1975— ),女,湖南新化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鹿寨中学校长,兼柳州第二中学副校长。